揭秘“精日”者的世界:我们给中国带来更好的道德风尚
近期,日媒再度聚焦中国的一个特殊人群——“精日”者,并就“精日”现象展开了讨论。多维新闻电话采访两位“精日者”,通过他们的口述一窥“精日者”的精神世界。
2017年8月至今,在中国的上海与南京分别发生青年男性身穿仿侵华日军的军服,在抗日战争遗址前摆拍搞笑,并在网络、微信平台上发表美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行为的言论,引发舆论哗然。今年中国两会在面对媒体提问如何看待“精日”时,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斩钉截铁一句话“中国人的败类”。网民纷纷留言“痛斥”现代版“汉奸”,中共媒体从央媒到地方媒体火力全开, “精日”成为“天人共怒”的讨伐对象。
在非理性情绪的控制之下,人们很难认真审视这一客观存在人群的真实面貌,那“精日”的真实又是什么呢?一名称因“精日”最终加入日本国籍的华人王明(化名)在接受多维新闻采访时描述的“精日”或许能让人们从中找到一些答案。
“精日”这一概念并不新颖,其和十多年前的‘哈日’‘亲日’其实有类似之处。”作为“精日者”王明表示反对把精日等同于反华,“他们才是被中共反日教育洗脑的受害者”。
王明认为,近年来中国访日游客数量不断增多,很多人在看到了真实的日本后就喜欢上了这个国家,同时也是对国内“反日教育”的一种反抗。
“精日”者会在行为准则上按照日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礼貌、遵守公德且诚实守信,“比如过马路时,中国内地很多行人都会不管不顾信号灯的指示,人车任意抢行,真正的‘精日’者却从来都会遵守交通规则的”,“与其称之‘精神日本人’其实更应该称之为‘拥有高公民度的中国人’吧。”
针对王毅的批评,另一位生活在上海的“精日”者红霞(化名)则认为完全没有关系,只是价值观的不同,反而是大量年轻的精日者在个人社会素质修养上深度学习模仿日本人对未来中国社会进步而言十分宝贵,“‘精日’年轻人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更好的道德风气”。
在谈到身着日本军服在抗日战争遗址前拍照的事件,王明认为,喜欢哪个国家是个人自由,“精日”者身着军服拍照的事件其实只是年轻人一种游戏和消遣,本无需大惊小怪,但正是由于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实施反日教育的方针,才使得事情被“上纲上线”,“日本政治家不会对国民穿着何种服装说三道四,我曾在日本国会门口和朋友穿过印有‘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日部队’字样的衣服,这种自由和宽容也是我‘精日’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