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困难频现 “一带一路”或将成为北京的沉重负担(图)
外界有一种担心,认为中国很可能难以保障对“一带一路”的持续巨额投资,这项耗资巨大的长期规划将成为北京沉重的负担。
《纽约时报》宣称,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项目中的交易额比一年前有所减少。同时中国有关机构的负责人也发表谨慎看法,称应根据计划发放贷款,确保国际借款人可以偿还。
在稍早前的6月中旬,由上海市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共同主办的陆家嘴论坛在上海举行。许多中国的银行及金融领域的官员出席会议,他们的发言中,均不同程度表达了对当前贸易投资环境的担忧。
如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胡晓炼表示,现在全球贸易投资的环境,可以说正处于暴风骤雨之中,阴云密布之下。关于“一带一路”,仅进出口银行,已在56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大约1,400多个项目,贷款余额超过7,800亿人民币(1人民币约合0.16美元)。
“我们应该思索的是,一带一路这个建设所需要的大量资金怎么能够更加称其地、可持续地,能够源源不断地来支持一带一路建设,而不是说一个短暂的,一段时间内轰轰烈烈的开展。”
稍晚在6月底召开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香港贸易发展局罗康瑞则称,有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看到中国国企去投资,觉得这是一个国家行为甚至捐赠行为,“他们必须明白,这些投资全部基于商业原则而非国家行为。当地也需要学习和改革,特别要在基础设施建设、还本付息方面作出保证。”
这些来自中国内部的声音,显示出并不理想的外部环境,正在给北京的宏伟计划增添障碍。 就像上述罗康瑞所说,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不少国家,都将来自中国的大量投资和建设意愿视为某种大国的馈赠,或是满足对方战略扩张的利益补偿,而非对等的商业交易。
纽时称,即便拥有强大的金融实力,中国也有其局限性。在经济转型期,增长放缓的迹象越来越明显。而太多的海外活动可能会造成浪费,拖累中国投资方与当地合作伙伴间的关系。
并且大量放贷也可能会恶化中国同其他国家的交往。譬如马来西亚的新政府就叫停了数个已经谈好的项目,质疑为何前任政府从北京借了这么多钱。
同美国的贸易战,也正将中国拖入泥沼,后者必须承担大量损失以遏制局势向更坏的方向发展。
目前在“一带一路”的投资上,主要是中国政府与国家拥有的企业在参与,也有少数体量庞大的私企,但总体上商业性资金的参与度不高。 这使得“一带一路”仍像一个纯粹的中国政府行为,没有形成良性的资金保障体系,如果政府环节遇到困难,则势必难以为“一带一路”持续提供资金。
评论者指,未来在加强沿线国家相关培训,调动当地投资热情的同时,北京还需建立更多渠道,吸引国内的金融机构和国际的金融组织一道参与投资。形成既有国家层面援助的资金,也有政策性的资金供给,还有商业性的资金,这个立体的保障体系,就可以满足不同项目的资金需求。
评论者还表示,相较于规划初期的顺利进展,后续深入推进所遇到的困难必然会增多,也会愈发复杂。这考验中国政府对局势的研判和把控能力,而一旦度过项目的瓶颈期,则“一带一路”就将成为中国重构国际格局的最重要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