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18日 8.5°C-9.9°C
澳元 : 人民币=4.67
霍巴特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回首日美贸易战:满足了美国所有要求后,日本发现什么都没解决

2018-08-09 来源: 华尔街见闻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扫地僧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打着缩小贸易逆差、保护本国产业的旗帜对日本发起了贸易战。日本非但没报复,反而步步妥协。然而,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美国降低贸易逆差的目标并未实现,汽车钢铁等产业也没得到什么好处。

当四五十年前的贸易战似乎重新上演的时候,日本人看起来已经牢记历史的教训,不再以不断的妥协来换取美国的满意了。

毕竟,当年的日本政府在作出种种妥协之后仍没有满足美国的要求,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两国贸易差额未能显著缩小。

01

熟悉的开端

当年的情景如今回顾起来是如此的熟悉:彼时,总统里根也是共和党成员,美国对其正处于经济泡沫膨胀期的贸易盟国日本的实力日益强大感到忧心忡忡。

1965年,日本对美国的贸易自二战以来首次出现顺差。三年之后,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此后,日本经济大国的地位不断巩固,随之而来的便是日美贸易摩擦日益增多。

从70年代初开始,美国抱怨日本贸易顺差不断增加。石油危机爆发后,省油又性能良好的日本汽车迅速吞噬了美国汽车制造商的市场份额,克莱斯勒濒临倒闭,美国经济也陷入“滞胀”。一时间,有关日本不公平贸易的做法危害国家安全,使美国工人失业的说法甚嚣尘上。

于是,里根政府高举着减少贸易逆差、保护本国产业的旗帜对日本发起了一系列贸易保护行动。

美国的第一波行动重点是打压日本出口。从1976年开始的十多年里,美国根据1974年出台的《美国贸易法》第301条款,对日本共计发起了15次“301调查”,范围包括汽车、钢铁、电信、半导体、制药等。1987年,美国对日本的电子产品征收高达100%的关税。

除了课征高额关税之外,美国政府还打着危害国家安全的名义,禁止日本富士通收购Fairchild计算机公司,即使这家公司当时实际上属于法国人。六名日立高管还被FBI以涉嫌窃取IBM技术的指控下被捕。1987年。美国认为东芝非法向苏联销售高技术国防产品,称潜在损失可达300亿美元。

回首日美贸易战:满足了美国所有要求后,日本发现什么都没解决 - 1

(1982年,两位美国人在一场印第安纳州钢铁工人发起的运动中狂砸日本汽车)

在市场方面,美国要求日本解决美国产品的市场准入问题,包括开放农产品、高技术产品、服务业等多个市场。

在商业方面,美国政府还迫使日本进行制度性改革。1989年,日美开始“日美结构协议”谈判,双方就经济政策、制度及企业行为等进行磋商,促使日本在流通体制、商业惯例等方面进行开放性改革。

02

意外的剧情

美日贸易战的故事并没有按照里根政府向美国民众宣传的那样发展下去,而是出现了令人意外的剧情。

在美国的强烈攻势之下,出于政治、军事和经济等多方因素考虑,日本政府非但没有采取正面对抗或者报复措施,反而作出了重大让步,同意对所有存在争议的出口产品及领域进行“自愿约束”。

然而,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并未出现明显的收缩。于是,美国加大了贸易战的力度,采取了第二波行动:在贸易差没有缩减的情况下仍逼迫日本扩大进口美国的产品。日本的妥协策略也随之升级。

自上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对外贸易政策总体上从“奖出限入”转向振兴出口、自由进口。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开始实施有节制的扩大出口、鼓励进口政策,减少进口限制的种类、关税税率等,并简化通关手续。日本还对美国加大开放彩电和汽车等关键市场,签署牛肉、橙子贸易自由化协定,并放宽了流通领域的限制。

最具代表意义的是日本电子等科技产业。1985年,美国政府对日本的半导体电子产品发起301调查,指责对方存在倾销行为,对日本产的电脑、电视等高科技产品开征100%的关税。次年,美日双方签订了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芯片产业协定。日本不但同意不在美国市场倾销芯片,而且还为美国的半导体产品在日本市场销售设定了20%的市场份额。

1977年,美日达成协议,日本自愿对彩电出口进行限制。1981年,日本又和美国签订汽车及零部件协议,日本自愿限制出口、同意开放本国市场,且日企到美国直接投资。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美日贸易战蔓延到电信领域,之后日本被迫开放本国电信领域,美国成功打破了日本的电信贸易壁垒。

回首日美贸易战:满足了美国所有要求后,日本发现什么都没解决 - 2

(1987年,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和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举行会晤)

可是,即使日本一再妥协,但日本对美贸易顺差并没有随之下降,这种状况在美日双方的贸易拉锯战中延续了十年左右,直至1985年签署广场协议。

根据美银美林的统计,美国贸易赤字规模从1980年的360亿美元增长到1989年的1700亿美元,贸易赤字在GDP中的占比同期从1.3%扩增至3.7%。

而原本应该受到保护美国相关产业却几乎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对日本汽车的限制确实缩小了它们在美国市场的份额,但缩小幅度还不到3个百分点。而由于进口价格大幅上涨,在美国销售的日本汽车的总价值也随之水涨船高。类似的事情同样出现在美国的钢铁和半导体行业中。

在日本先后采取自愿限制出口、进一步增加进口、扩大市场开放的行动均未能让对美贸易顺差显著缩减之后,美国又将原因归结为美元对日元汇率的高估。这是他们的第三波行动。

美国指责日本操纵本币汇率,称其让日元汇率低于美元,从而给日本出口商带来不公平的贸易优势。

1985年,在美国主导之下,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和英国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最终签署了被后世广为熟知的广场协议(The Plaza Accord)。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序贬值,以此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

日本签署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兑美元汇率一路大涨。日本对美贸易顺差也终于开始“松动”,数据显著缩小。

回首日美贸易战:满足了美国所有要求后,日本发现什么都没解决 - 3

03

妥协的恶果

日元升值超预期

“广场协议”倒是奏效了。

日本央行原定的日元目标是200,但情况很快失去控制。日元在升值到150之后,又在1987年10月进一步升到120。根据美联储的数据,在1985至1988年间,日元兑美元升值近90%。到了1995年,日元的升值幅度约为协议签署时的三倍。

回首日美贸易战:满足了美国所有要求后,日本发现什么都没解决 - 4

日本资产泡沫急剧膨胀

为应对日元升值带来的出口压力及美国贸易战,日本政府拿出了多种措施积极提振内需,包括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鼓励民众扩大消费。然而,多年低利率带来了流通资金的过剩,最终导致了疯狂的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泡沫。

1989年,日本泡沫经济迎来了最高峰,各项经济指标达到了空前高位,当年12月29日,日经225指数达到38957.44点峰值。但此后泡沫破裂,日本迎来了此后所谓的“失落的二十年”。1992年8月,日经225跌至14000点左右。土地价格也出现崩盘,很多民众背上高额负债。至今,一些日本人谈起房地产市场仍心有余悸。

04

美国政府中的强硬派:莱特希泽

日本之所以签署广场协议,有一个人必须要提:此人正是如今立场强硬的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

当年,年仅30多岁的莱特希泽在里根政府担任副贸易代表。按照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高级研究员Caroline Freund的说法,莱特希泽帮助里根政府与几十个国家开展了钢铁贸易谈判,最著名的就是日本。

彭博社曾介绍了当年广场协议谈判时极富戏剧性的一幕:当年,莱特希泽带领的美国贸易代表团与日本谈判钢铁进口问题时,他故意将美方的谈判提案折成了纸飞机扔向对方,使得日本谈判人员方寸大乱。在日方代表发言时,他还拆开手机零部件把玩,以表达轻蔑的态度。

“广场协议”让这场谈判的主导者莱特希泽一战成名。由于他通过各种手段推动美国政府利用贸易战的方式施压日本,他在日本还拥有了一个“导弹人”的称号。

在积累了丰富的谈判经验之后,莱特希泽意识到,美国可以通过对抗和利用外国对美国市场的重视程度而在贸易领域取得成功。在08年纽约时报举办的一场活动中,莱特希泽盛赞里根政府对贸易领域的干预是“实用主义”的标志,并与自由贸易倡导者们的“乌托邦梦想”进行了一番比较。

离开里根政府之后,莱特希泽成了华盛顿著名的贸易领域律师,他一直宣扬美国的钢铁行业和其他产业被外国竞争者所挤压和裹挟。

直到现在,莱特希泽都认为,当现状不符合自身利益时,美国就应该制定自己的规则。而这,就要求此前一度稳定的国际贸易关系需要经受住混乱甚至解体的局面。

美国媒体Vox这样评价莱特希泽:他是一个傲慢而成功的谈判家,是一个信念坚定的自由贸易怀疑论者。

关键词: 贸易战美国日本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