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都这么“抠” 5毛钱红包就把我打发了?!(组图)
广东人发红包为什么这么“抠”?
它是最强大的助攻。
它可以叫醒装睡的人,可以让多年不联系的人立马熟络起来,可以快速哄好女朋友……
但是它又是最强大的“武器”,可以伤人于无形,轻轻松松就在一群人中拉起了战场;可以让多年的交情毁于一旦,也可以让心爱的人转身就走。
它就是——红包。
1
过年期间,有一位网友大年初四,从大东北跨越千里到广东见男朋友家长。儿子第一次带女朋友上门,在中国传统上都会有给见面礼的习惯,这家也不例外,给包了一个红包。
当然我们还有一个拆红包的习惯,那就是找一个只有自己的地方偷乐。
所以这姑娘就揣着红包一直没打开看,直到跟男朋友的各位亲戚都打了照面,吃了饭,回到酒店之后,才打开红包。
虽然不指望红包暴富,但是猜想起码也得是以百为单位吧,但是打开她就傻眼了,因为里面安安静静地躺着一张紫红的——五毛钱!
姑娘想着,我这大老远过来,你就给我“5毛钱”什么意思,这比微信群里抢的红包还要少啊,于是她就找男朋友理论。却没想到,男朋友说,已经很多了,还让她别作!
气愤之下,女孩通过网络大V,让大家评理。
网友们纷纷表示气愤,劝她赶紧分手。
但是这次,还真不能怪她男朋友,如果真要说错的话,那就是男朋友表达有问题,毕竟不知者无罪,怎么能说对方“作”呢?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个地方是广东。
前段时间,有一张图刷爆了朋友圈,那是一张全国的红包地图,不仅在图中标注了各省的红包平均数值,还按照颜色由浅入深标明在全国的地位。
乍一看,有一个省份被特别不显现,一下子就被忽略了,仔细盯着红包老大福建省看看,就能发现他旁边那位白色的兄台——广东,它的填充背景已经跟地图背景是一个色儿的,怎么能不被忽略。
而且上边白底黑字还写着50元,要知道其他兄弟省份最低的都有300。
当我们家中的小屁孩看着一张张百元红包,抱怨过了一个穷酸年的时候,广东人民正数着一张张一毛钱的红包,而且还有人只是收到了包红包的纸袋,内里空空如也。
按理说从1989年,连续30年经济总量就位居榜首的广东省,在红包方面不该是如此排名啊。但是它还就在全国各省一片红的情况下,坚定地独守心底的洁白,难道真的是因为“不近人情”吗?
不,恰恰相反,比起红包金额,广东人更看重的是红包背后的情意。
2
广州人梁奕铭就喜欢派发红包,每年都会准备100个红包,发给亲戚朋友、街坊邻居、同事,钱不多就5块钱,但送给大家图个吉利,互相道句新年祝福,开心过个年,没人会计较钱的多少。
在广东,红包不叫红包,而被称为利是,发红包也叫“派利是”,取其“利于市”、“利于事”的好寓意。
广东的有些地方,还有红包“剪一角”的风俗,就类似火车票检票,收到的红包剪下一角表示已经收到了对方的祝福,但是红包还是原位返还。可能这在其他地区看起来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甚至是断绝关系的潜意思,但是在这些地方,却是互相道声好,更看重背后的心意。不只是过年派利是会“剪一角”,平常结婚请吃酒,送的红包要是太多了,对方也就收一点意思意思。
不过虽然钱少,但这利是还是十分讲究的,不是来人就给,有场合之分,对象之分。分为新年利是、新屋入伙利是、小儿满月利是以及红白喜事利是,其他情况一般不派发利是。其中新年利是最为丰富,红白喜事利是最为讲究。
红白喜事利是的封包不能用买来的红包封,而是要用红纸亲自包上。首先将一块钱的纸币折成四分之一的长方形,然后用红纸包住,后再用一根针在同一侧穿过红纸,并且要露出三分之一的针眼和三分之一的针头,最后再用一根红线缠绕这根针的针头和针眼。针也有寓意,避凶趋吉,所以这针也讲究,越锋利越吉利。
在广东,不管是哪一种利是,重要的是讲究好彩头,而不在乎金钱。
结婚、满月、进新屋,派发利是,以户为单位进行派发。无论利是包里封了多少钱,主人家都不会全收,会在客人离开的时候返还部分,意为还礼,还礼的数也讲究意头,一般是六、八、十八等。如果有人派的利是多了,还会被人“教育”。因为一旦开了这个口子,少不了就会有攀比的成分,反而坏了利是的意义。
广东十里不同俗,也有地方的利是种类不一样。平日探亲也有给利是,而且没有次数限制,主要是给老人家,这利是可以直接给现金,也可以包好再派。
在广东人眼里,利是利是,心意为重,而不是攀比的工具。
所以过大年的时候,别的省份在银行排队取新的百元大钞,广东人却乐呵呵地排队取5元、10元。
3
提起新年红包,我们已经有许多年不曾称它为“压岁钱”了。
“压岁钱”,现在多是指长辈发给晚辈的,是对下一辈福寿安康的祝福。前些日子,105岁老妈妈给74岁女儿发“压岁钱”的视频在朋友圈、各大平台刷屏,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社等媒体也纷纷转发。
大家深受感动的不是红包的多少,而是长辈对于子辈的关爱。
中国的传统文化久远,每一个习俗都有它的寓意,就如同除夕,原本是为了驱逐恶兽“夕”的节日,放炮仗、贴门联也是为了去除邪气,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习俗也与时俱进,现在的除夕也成了中国人盼望的团圆夜。
新年红包也不例外,它起源于西汉时期,原是取了“压祟”,压制鬼祟之意,那时候送的是跟铸币一样的吉祥物。长辈在除夕这天会用红线把这些“铜钱”串起来,放在晚辈的枕头下,辟邪。
礼金红包是在宋元时期兴起,因为多是长辈送给晚辈,岁又与祟同音,叫着叫着就成了“压岁钱”。
如今网络红包的兴起,“压岁钱”又被纳入到红包的范畴,只是却少了千百年来的好寓意,多了攀比的意味:今夜给的不能比去年少,更不能比隔壁兄弟少还得高出一截。
就连孩子也知道通过红包来判断关系亲疏。
网上流传过这样一段视频,视频中的女孩从包装精美的红包封中取出厚厚一沓百元大钞,通过家中的验钞机数数。
但对于辛苦一年的人来说,轻轻松松送出去的红包,却是自己好不容易攒下的,对于他们而言春节早就成了避之唯恐不及的“春劫”。
《维度》联合腾讯理财做的一项调查显示,41.42%的人表示春节消费拆过一个月的收入,2.48%的人支出超过半年收入,9.1%的人过年靠借钱。
初七开工之日,朋友圈返工的朋友发出“看看银行卡余额,滚去搬砖”的表情自嘲,一众点赞之下却是无奈的理解。
新年红包不知不觉竟成了新的“收入方式”,并且还有理财平台推出专门针对新年红包的投资套餐。
但是收的钱越多,真的越好吗?
台湾歌手陶晶莹给出自己的答案,认为给12岁女儿和10岁儿子,44元红包都算多了,还劝阻身边的亲朋好友。
她说,“不能让孩子莫名其妙拿到太多不劳而获的钱”。
红包不是文化,如果钱成了文化,真是一种悲哀,是精神上的贫瘠。
新年红包更注重的是好彩头,带着祝福的红包比攀比中的计较更有意义。
除了新年红包,其他的亦如是,现如今红包成风,就连狗狗满月、过生日都有收红包的,必然会导致其中的人情交易。
电影《红包》就讲述了人情中的红包交易,男主角因为要离开总部派往海南,为了收回多年送出去的十几万红包,他决定假结婚,并按照自己的红包账单挨个打电话要红包。
看似是一场闹剧,但也是现实,谁家没有一本账。
计较中的祝福不真,春节不该成为“春劫”。
这个春节,你收到多少红包?或者发了多少红包?欢迎和华小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