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猛扇别人孩子耳光引群殴:孩子打架,聪明父母这样做(视频/组图)
护犊心切是每个父母的天性,但是为孩子大打出手,这种做法绝对不值得提倡。帮孩子打回去,并不能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反而可能给孩子带来二次伤害。
如果孩子被打了,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批评打人的孩子?
找打人孩子的家长沟通?
质问自己孩子为什么没有打回去?
最近,一位妈妈的做法是:亲自帮孩子打了回去,自己打完让孩子打,孩子打完自己再打。
那个被妈妈要求打回去的孩子,每一下都打得极不情愿。
看到这里,真的十分心痛。连孩子都不愿意还手,妈妈却能狠下心去打一个孩子?
视频的最后,这个妈妈和刚刚赶过来的孩子妈妈撕打在一起,后来又加入了很多亲友互打。两个孩子之间的小矛盾,最终升级为成人之间的群殴。
这样的场面,不知道会给两个孩子留下多少心理阴影。
明明可以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却偏偏选择了一种对孩子伤害最大的。你以为是在保护孩子,为孩子撑腰,却不知早已把孩子推向恐惧的深渊。
护犊心切是每个父母的天性,但是为孩子大打出手,这种做法真的是不能赞同。
帮孩子打回去,并不能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反而可能给孩子带来二次伤害。
去年,宁波一家游乐园内。两个小女孩因为争抢玩具撕扯在一起。一个女孩的妈妈见到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起身把另一个女孩子拉开,并打了女孩一巴掌。而后又把女孩推搡到椅子上,不停地掐她的脸。
当工作人员过来劝阻时,这位妈妈当着工作人员的面,又扇了女孩一巴掌。
再次看这个新闻,内心还是一阵揪痛。
视频中,另一个女孩拉住妈妈的衣服试图阻止妈妈,和文前那个被妈妈要求打回去的小男孩一样,女孩不忍心打小朋友。
这个结果,并不是孩子想要的。
或许在孩子眼中,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妈妈为什么变得如此可怕?
以暴制暴,是用以面对恶人的。一个成人用暴力的手段来欺负一个孩子,这个行为让人愤怒。
父母的这种行为会给孩子传达这样的信号:暴力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不但保护不了自己的孩子,反而会同时伤害两个孩子。
孩子玩闹与被欺负是两回事
如果孩子真的被恶意欺负了,我们支持孩子自己打回去,但大多数孩子之间的问题都是玩闹,并没有上升到家长为之出头的地步。
父母要注意区分孩子是真的被欺负了,还是只是孩子间的小摩擦。
《父与子》中有这样一组漫画《孩子吵架大人闹》。
儿子和小朋友打架,打完后儿子满脸泪水地和爸爸告状。爸爸火冒三丈地领着儿子去找对方算账,对方的爸爸也火气冲冲地赶来。
两位爸爸越吵越凶,甚至大打出手,却不知,两个小家伙已经和好如初,又玩在了一起。
你眼里的「被欺负」,在孩子眼里可能并非如此。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有和小朋友发生摩擦、产生肢体冲突的时候,甚至还会受一些小伤。
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自己处理。在孩子不需要帮忙的时候,父母不要插手。
每一位父母都不忍心孩子受到委屈,但是,再心疼也应让孩子经历和体验这个过程,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一定会遇到的问题。
冲突和纷争是孩子学习社交的过程。孩子会在这样的经历中得到经验,得到成长。在孩子的小小社会中,他需要自己独立处理和小朋友之间的关系。
尊重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
朋友的儿子上小学四年级。
有一天放学回来,朋友见他膝盖受了伤。问起是怎么回事,儿子说是不小心摔的。可是没过几天,朋友从其他家长口中得知,儿子是被同学从台阶上推下来摔伤的。
这下朋友不淡定了,儿子不敢和自己说,难道是被长期欺负的结果?她下定决心为儿子讨个公道。
晚上放学,朋友把儿子叫过来问道:「你的膝盖是怎么弄伤的?没事,告诉妈妈,妈妈为你出头!」
儿子一听就急了:「我就怕你这样。根本就没事,你别操心了。」
「明明是同学推的,你为什么不敢说呢?」
「你不知道,每次看到班上同学家长到学校去吵架,真的觉得好丢人啊!」
因为儿子的这句话,朋友一下子冷静了下来。在和儿子沟通后了解到,推儿子的同学和儿子课间玩闹,不小心把儿子推下了台阶,已经和儿子道过歉了。
朋友说,那一瞬间觉得儿子长大了,已经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美国心理学家乔治·斯派维克说:从小习惯自己解决问题的孩子,长大后才能冷静应对困难,并拿出好决策。
孩子终有一天会不再需要我们的庇护,趁他还在我们怀中时,多多放手让他去做吧,这是他们应对未来的一种能力。
心理学家李松蔚曾经讲过一个故事。
他5岁的女儿从幼儿园回来,手上被小朋友画满了画。
「以后不许让小朋友乱画了。」
「是她自己要画的。」
「下次她再画,你要告诉她不行。」
可第二天,女儿的手还是被画花了。
后来,李松蔚老师转变了策略。
他问女儿:「你有什么办法,不让小朋友在你手上画吗?」
女儿想了想说:「跟她说,再画就不是好朋友了。」
这个方法果然很奏效,小朋友从此再也没在女儿手上画画了。
瞧,成人的处理方式,或许孩子并不一定喜欢,孩子有自己的解决办法。
李松蔚老师说:「小朋友的人际关系根本是一个野蛮生长的无序世界,我女儿就在这个世界里摸爬滚打,积累了一套自己的处事经验。」
把孩子的问题还给孩子,才是父母最明智的决定。
教会孩子维护自己的权利
我们不能时刻充当孩子的保护伞,更多时候只能靠孩子自己去面对和解决。
在孩子的人际交往中,有一条,父母一定要提前教会孩子:维护自己的权利。
这是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的底气,孩子有权利处理自己的东西,有权拒绝不合理的要求。
比如,孩子可以支配自己的玩具、可以选择分享或者不分享自己的食物、可以拿回自己的东西。在与小朋友发生争执时,他可以拒绝,可以反抗,这都是孩子应该享有的权利。
看过这样的一幕。
在游乐场中,小女孩的沙桶被小男孩抢走了。女孩抢了回来,男孩又抢了过去,两个孩子在争夺的过程中,女孩把男孩推倒了。
这时,女孩的妈妈看见了,跑过来责备道:
「怎么把哥哥推倒了?这样做可不是好孩子哦。」
「是他先抢了我玩具。」
「抢玩具也不能推人啊,赶紧和哥哥道歉。」
最后,小女孩委屈地道了歉,但是夺回来的沙桶已经不能再给她带来快乐了。她有一下没一下地玩了几次,就不再玩。
最后,妈妈也没有发现问题所在。孩子抢回自己的玩具,并没有错,这是她应有的权利啊。虽然动作上有些用力过猛,但我并不觉得女孩做错了。
只有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利,在该拒绝时拒绝,才不会沦为被「欺负」的对象。
身为父母,我们应多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尊重孩子的意见。
我们不希望孩子一味地隐忍、退缩,但也不希望孩子成为一是个睚眦必报的人。
能够把孩子与小朋友之间的小争执处理好的父母,都有着大智慧。
当我们看到孩子被「欺负」时,一定先了解情况,问问孩子的意见。
切记不要在孩子面前反应过激,当着孩子的面打孩子、打家长,这会给孩子带来非常负面的影响。
教会孩子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才是真的在保护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