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引发民众抵触 生态环保战中国准备好了吗?
垃圾分类是一个正常国家的基本公共政策之一。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理所当然推动垃圾分类政策。中国也继发达国家之后,率先在上海进行垃圾分类的试验,并计划陆续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中国需要不需要实现垃圾分类回收呢?答案已经在从近段时间以来中国主流媒体陆续刊载并转发的一篇名为《中国为什么急着垃圾分类》文章中显而易见。但是,中国目前的垃圾分类政策确实引发了部分民众的抵触情绪。
先明确一点,民众并不抗拒垃圾分类,民众抗拒的是不立足于实际状况、强制个人对垃圾进行分类的规定。
普通人之所以能够对环境产生破坏,则是因为随时随地乱扔垃圾。但是多年之前中国各地已然实行垃圾分类(可回收、不可回收为标准),为何还是会造成环境污染呢?原因有二,第一,民众对于垃圾的分类标准并不明确,单纯知道"垃圾应该仍在垃圾箱中"仅此而已,不会进一步区分垃圾的种类。
第二,即便居民分类回收,但是垃圾回收的环保部门或者企业也只会混合打包,再一次因对垃圾的分类不到位,导致环境污染。所以,各地相关的政府首先应该严加管控相关环保部门或企业的垃圾分类,并同时对公民进行倡导,而不是一味的出台行政处罚。
中国是否真的做好了垃圾分类的准备?
坦率的讲,中国尚未在终端建立起系统完整的垃圾回收生产链,并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也并未建立,除却能够回收利用的,大多都是采取焚烧填埋,或者部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洋垃圾"。
在这样的产业背景下,垃圾被精细分类的意义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以将垃圾分类做到极致——大学开设一门专业垃圾分类课程的日本最后也无非是将垃圾填海,有效回收利用的垃圾也是微乎其微。
毕竟,要将一台电视机里的复杂金属板里的成分都拆出来分解为单一金属,以便重复利用,而这种成本要比重新生产一台电视机高的多。人类至今没有发明有效的分解手段,而现在具备的垃圾分类能力也只局限于回收成分单一 的纸制品、玻璃制品、木制品等。至于复杂的垃圾分类,完全是依靠传统人力将其中的复杂成分(如金属)拆卸下来予以分类,且回收率也比较低下,要想实现完全的回收基本上毫无技术性可言。
正是基于这样的现状,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垃圾整体回收率都比较低,并且越是高科技,成分越复杂的物品,就越难以回收。所以,"洋垃圾"出现在第三世界国家(发展中国家)也就不足为奇。
至于中国现在的垃圾分类产业尚未成熟,且就目前行业技术状况而言,愿意进入这个领域的私人资本更是寥寥无几。加之,中国整体的垃圾回收率一直缺乏严格的数据统计,行业终端的处理能力如何也无具体数据支撑,基于这样的技术和行业现状,现在将居民端的垃圾分类普及确实困难重重。
总而言之,现实情况下,让居民把那些成分单一的可回收物件单独分类已实属不易,各地不同的是垃圾分类标准更是考验着民众的耐心。垃圾分类也实属必要,但也应量力而行。一刀切的生硬处罚对普通居民显然是没有任何好处可言。从整体国家大义来说,对于整个国家也不一定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