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10日 8.0°C-9.9°C
澳元 : 人民币=4.73
霍巴特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变局之下,国之重器 中国“双一流”人才都去哪了?(组图)

2020-08-07 来源: 大七环 原文链接 评论3条

才者,国之重器。

人才作用的发挥关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城市竞争归根到底也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红利是一座城市的未来所在。城市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决定了城市能否持续健康发展。

今天我们透过2019年“双一流”高校毕业生的区域流向,看中国人才争夺战背后的城市博弈。


01

好大学,是大城市胜利的起点

双一流大学建设,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计137所,其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A类36所,B类6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双一流建设学科共计465个。“双一流”高校处于全国高校金字塔顶端,也成为当代高学历人才新的代名词。

2019年,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已公布就业质量报告的41所高校(不含国防科大)毕业生总规模达到36.4万人,其中,35所A类高校(不含国防科大)毕业生总规模31.3万。

2019年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

变局之下,国之重器 中国“双一流”人才都去哪了?(组图) - 1


从高校数量和毕业生规模的区域分布来看,可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是北京和上海两大直辖市,高校数量和毕业生规模遥遥领先,A类高校毕业生规模分别为5.2万和3.1万。第二梯队是东部和中部的强省会城市,如武汉、成都、南京和广州等,A类高校毕业生规模均超过1.5万人。第三梯队为其他省会城市和部分计划单列市,如济南、青岛、昆明等。

2019年35所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数量分布

变局之下,国之重器 中国“双一流”人才都去哪了?(组图) - 2


事实上,一直以来,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始终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区域分布极不均衡,越是权力金字塔顶端的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就越多,城市发展起点也更高!

35所A类高校中,排名前八位的北京、上海、武汉、成都、广州、天津、南京和西安,高校数量达到24所,毕业生规模20万,占据了全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资源的绝大部分。对于这类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而言,数量众多的一流大学为其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而本地雄厚的经济实力又将教育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使其成为区域竞争中的强者。 

2019年35所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毕业生规模分布

变局之下,国之重器 中国“双一流”人才都去哪了?(组图) - 3


然而,另一方面,河北、江西等许多省份仍是一片空白!对于这些经济后发地区而言,优质教育资源少,人才基数小,再加上本地产业支撑不足,经济实力不够,使得对人才缺乏吸引力,在全国竞争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正逐步陷入高学历人才外流的恶性循环。

未来这一趋势也很难打破,“马太效应”必将愈发突出,形成“强者更多,多者更强”的发展闭环。

02

争夺之下,谁是赢家?

哪些企业更受“双一流”毕业生青睐?

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流人才成就一流企业,名企也成为名校毕业生就业的新高地。这里选取了2019年北大、清华、复旦和浙大四所国内顶尖综合类大学毕业生就业企业的排名情况,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领域备受青睐。华为,是名副其实的顶尖人才收割机,也是四所高校的“最大雇主”;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金公司等头部金融机构也是毕业生的普遍选择。此外,上汽集团、中国电科、国家电网等行业内的领军企业也成为就业首选。

2019年“双一流”高校就业企业排名情况

变局之下,国之重器 中国“双一流”人才都去哪了?(组图) - 4


雇主在哪里,人才就去哪里。头部企业集聚的地方也必然是高层次人才集中的地方。2019年41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选择就业的毕业生规模达到22.8万,其中,2/5的毕业生流向广东、北京和上海,数量达到9.1万,成为2019年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就业流入最多的地区,基本延续了“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趋势。

事实上,毕业生“用脚”对于一座城市的“投票”,反映了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广东是“双一流”人才竞争的最大赢家。2019年在广东工作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毕业生总规模达3.43万,占全国比重的15.1%。其中,广州本地贡献了30%;与此同时,作为一直以来广东流入人口的重要来源地,湖北、湖南、四川也成为仅次于广州本地的人才供给地,武汉、长沙和成都分别为广州贡献了11%、10%和5%。此外,北京、长春“南下”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毕业生占比分别达到7%和5%,成为北方地区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来源地。

广东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毕业生流入来源分布图

变局之下,国之重器 中国“双一流”人才都去哪了?(组图) - 5


北京是北方高学历人才的核心集聚地。2019年在北京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毕业生总规模达2.93万,占全国比重的12.9%。但也需要看到,相较于广东,北京的人才吸引的腹地范围仍然高度集中于北方地区。其中,北京本地贡献了51%,排名靠前的天津、长春、沈阳、大连、济南、哈尔滨、西安总体贡献了26%。与此同时,尽管北京为广州贡献了7%的高学历人才,但广州“北上”的毕业生却只占到1%。由此看来,北京对于南方地区的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仍然有限。

北京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毕业生流入来源分布图

变局之下,国之重器 中国“双一流”人才都去哪了?(组图) - 6


上海是长江经济带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2019年流入上海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毕业生总规模达2.75万,占全国比重的12.1%。其中,上海本地贡献了49%;北京“南下”的毕业生占比仅次于上海本地,达到7%。此外,武汉、南京、重庆、杭州、长沙、成都、合肥等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为上海贡献了22%的高层次人才。上海,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龙头”的同时,也是高学历人才吸引力最强的地区。

上海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毕业生流入来源分布图

变局之下,国之重器 中国“双一流”人才都去哪了?(组图) - 7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人才流动的马太效应,是个人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也是市场配置资源下的自发性的,追求效率的体现。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经济上的先发性,成为全国拥有行业级头部企业最多的城市,能够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更高的薪资待遇,更优质的硬件环境和服务配套,进而吸引更多人才。

03

拿什么留住你,我的毕业生?

毕业季,“家门口的人”能留下多少,是对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更大考验。区域间一场留不住与带不走的角逐正式上演!

根据各地代表性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毕业生的本地就业率,我们将其分为五个梯队。

变局之下,国之重器 中国“双一流”人才都去哪了?(组图) - 8


上海毕业生“足不出沪”,广东毕业生“不辞长作岭南人”。上海和广东超70%毕业生选择留在本地,人才截留效果显著。上海是全国经济、金融和科技中心,仅沪深板块上市公司就多达229家。广东更是全国第一经济大省,2018年来广深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分别为297家和280家。大批知名大型企业的入驻,为本地名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高的发展平台,更好的职业机会,再加上对于当地的熟悉度更高,促使毕业生愿意选择留在本地就业。

变局之下,国之重器 中国“双一流”人才都去哪了?(组图) - 9


“帝都”留得下青春,容不下肉身。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是全国总部经济的集聚地,也是全国薪资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中国500强企业中,北京就占了100家,更高的收入和更多的平台促使过半毕业生仍选择留在北京工作。但需要警惕的是,北京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在逐步下降。2013年,北京大学选择在京就业比例为62%,2019年已经降到44%;清华大学也出现类似情况,本地留存从2013年的54%下降到2019年的44%。试想,一座城市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城市未来何在,潜力何在?

新经济崛起,浙江渐成“心头好”。近年来,浙江正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轮产业升级浪潮,不断加速本地产业升级,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始终保持前列。因此,尽管面临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激烈竞争,但浙江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本地留存率仍能够稳定在六成。另外,相较于竞争压力巨大的北上广深,以杭州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互联网经济强势崛起,更小的落户压力,更多的就业机会,再加上优越的城市环境,促使杭州正逐步成为越来越多应届毕业生的“新宠”。

变局之下,国之重器 中国“双一流”人才都去哪了?(组图) - 10


区域竞争激烈,江苏“肥水流到外人田”。江苏和浙江一直以来都是别人眼中的“兄弟省份”,同属长三角城市群,地理相邻,文化相近,经济发展均位列前茅。然而,在高层次人才吸引方面,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作为新一线的龙头,杭州的崛起进一步推动了浙江高层次人才的本地留存比例,然而,苏州和南京,作为江苏的明星城市,仍是以传统工业经济为主,能够提供的高端就业岗位仍然有限,仍无法满足江苏省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高端人才流向“外人田”在所难免。从2019年数据来看,江苏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近两成流向浙江和上海,本地留存比例尚不足一半。

“好客山东”,留不住的终是客。山东之所以留不住人才,根本原因在于产业结构。对高学历人才来讲,最受青睐的仍是金融、科技和互联网等行业。但济南和青岛作为山东经济发展的“双龙头”,本质上仍是两个工业城市,这种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使其在全国城市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以山东大学为例,2019年选择就业的毕业生中,35%流向京津、江浙沪和大湾区,本地仅留存47%。本地留下的毕业生中,31%去了机关和事业单位,25%去了国企,仅有43%去了非公企业。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发展足够吸引毕业生的产业或许才是山东留住人才的根本途径。

成渝崛起,“川才川用”趋势上升。近年来,其省会成都不论是经济增速,还是媒体舆论都表现出色,本地毕业生也普遍看好未来区域发展潜力。以四川大学为例,2014年川大应届毕业生中,有48%选择在本地就业,到2019年这一比例已经稳步提升到51%,选择在成都就业的比重更是从2014年的24.8%,提升到2019年的41.2%,翻了近一番。作为中西部的明星城市,成都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未来人才吸引力也将持续提升。

变局之下,国之重器 中国“双一流”人才都去哪了?(组图) - 11


天津继续褪色,北京虹吸仍在加剧。从早期的北天津、南上海,再到后来的京津沪,再到现在的北上广深。天津,这一老牌直辖市,头顶上的光环似乎在逐渐褪去。作为北方典型“经济结构老化”城市,天津的经济发展面临较大瓶颈,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GDP增速更是全国倒数第一。经济的持续低迷使得天津难以阻挡人才流出的步伐,以南开大学为例,应届毕业生留津工作比例从2013年的52%降低至2019年的32%。但另一方面,流向北京毕业生比例却在持续增加,仍以南开为例,应届毕业生流向北京的比例从2013年的一成上升为2019年的两成。天津要真正留住人才,对抗人才“虹吸”,唯有不断增强自身的吸引力才是根本。

人才持续东南飞,中西部急需“止血”。中西部一直以外都是我国人口流出的主要集中地,高层次人才更是如此。中部地区来看,以两湖地区为例,2019年武汉大学和中南大学的应届毕业生中,有40%和35%的毕业生选择去长三角和珠三角就业,仅三成选择留在本地。地处西北的陕西和甘肃也呈现同样趋势,以西安交大为例,2019年应届毕业生中,选择东南飞(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比例达到41%,本地留存38%。由此看来,中西部地区应首先“止血”,然后“输血”引才,最后实现“造血”,培养自己的人才。 

爱拼才会赢,福建人爱“南征北战”。提到福建,大家脑子里会出现一系列知名品牌,如安踏、361°、特步、七匹狼、鸿星尔克等等,完美诠释了福建人“爱拼才会赢”的真实内涵。然而,高学历人才外流却始终是福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在阻力。以厦门大学为例,2019年厦大应届毕业生中,33%选择留在本地,22%北上流向长三角,21%南下流向珠三角。对于地处两大城市群中的福建而言,如何留住高层次人才,是其未来能否顺利打开新经济发展发展局面的重要一环。

变局之下,国之重器 中国“双一流”人才都去哪了?(组图) - 12


皖人治国,何人治皖。古往今来,论人杰地灵,安徽可谓是不输江浙,近代以来就有李鸿章,胡适之,陈独秀等一大批杰出人才,解放以来,政界、军界和商界的安徽人更是数不胜数。然而,人才辈出的安徽却留不住人才。作为全国劳动力流出大省,安徽实际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少了754万。高层次人才流出更为显著,被称为“科技英才摇篮”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应届毕业生中,42%流向了江浙沪,仅23%选择留在安徽本地。长此以往,培养再多人才也是为他人做嫁衣。

本地留存不足三成,黑土地难留“金种子”。当前,伴随东北经济的长期萎靡,本地人才外流问题突出。2019年,东北仅有的三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哈工大,吉大和大连理工的应届毕业生中,东南飞(京津、长三角和大湾区)的比重分别达到61%、42%和46%。本地留存均不到三成,其中,哈工大更是不足两成。人才外流对于东北振兴,实现区域转型发展显然是非常不利的,如何培育更好地土壤,留住本地“金种子”是东北吸引人才的第一步。

环境好,则人才聚,环境不好,则人才散。如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命题。送钱?送房?送户口?这些真的能长久留住人才吗?“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这里的“道”显然不能只是短期物质刺激这么简单,良好的人才生态,公平的发展环境才能真正使其产生归属感,才能引得来、留得住、挖不走,从而不断释放人才发展红利。


关键词: 华为科技人才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3)
xkamkam
xkamkam 2020-08-07 回复
怪不得华为这么强悍
SierraWong
SierraWong 2020-08-07 回复
还好没有外流
十一月不甜蜜
十一月不甜蜜 2020-08-07 回复
都是华为啊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