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内需优势不会自然而然发挥 中国要如何推进“需求侧改革”?
路透北京12月14日 - 巨大的内需规模和需求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是中国大国经济的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的充分发挥不会自然而然达到。中共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到“注重需求侧改革”,其实核心还是终端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
这是中国内外“双循环”大战略下的重要政策部署,其中的关键不是靠简单增加消费补贴等刺激政策来拉动需求,而是要靠改革来释放需求。而在政策助力内需加快释放下,全方位消费升级是大势所趋。
分析人士认为,政策面下一步将着力缩小收入差距,展开收入分配、社保、税制等多方面的配套改革,财政也将加大教育、养老、托幼等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只是需求侧改革难度大于供给侧,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也意味着对经济的贡献效果需要时间才能体现。
“中国正在形成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内需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石,同时也是巩固产业链,增强地缘博弈能力的基础,”华泰证券固收团队张继强等称。
他们认为,扩大内需离不开收入分配机制、社保体系、收入水平等多方面的配合,也亟需在创新升级中满足需求,本质上取决于中国能力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
这其实就是要解决投资效率、收入分配、流通效率等问题。
国泰君安证券宏观团队花长春、田玉铎认为,中央将“需求管理”上升到“需求侧改革”,需要从“内循环”机制方面去理解,着力点首先是坚持“房住不炒”,其次是加强社会保障和再分配政策,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未来财政上加大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将是大势所趋,财政支出结构将做出调整。
此外,“新基建”为代表的新型政府投资仍会是重要抓手,因为政府投资是需求的重要方面,需求侧改革也就意味着政府投资行为的改革,代表未来经济新方向的5G、大数据、物联网、新能源等都将成为重要的政府投资方向。人口生育政策或放开。
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十四五建议辅导读本中撰文也谈到了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他表示,要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同时高度重视需求侧管理,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始终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他还详细阐释了如何推动供给创造和引领需求,实现供需良性互动。具体来讲,在供给层面,要着力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在需求侧,则要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全面促进消费,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非一朝一夕之功
在近年来的全球供应链收缩、重构大背景下,外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趋于减弱,内需重要性进一步凸显。而在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中,今年出口远超预期,但消费却差强人意,这固然和疫情防控带来的社交阻碍有关,但消费整体仍然是偏弱的。
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月度同比增速4月已经早早转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同比增速一直到8月才转为正值。供需脱节固然有疫情的因素,但需求恢复弱于供给也是不争的事实。
“今年以来核心CPI的不断回落及PPI的持续为负,反映出中国在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上依然存在缺口,两边都需要调整,”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称,对需求侧进行改革,如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需要进行税制改革、社保改革,加大转移支付和第三次分配(富人捐款)的力度。
不过,江海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屈庆认为,供给端改革涉及的行业更少,行政上更好调控;需求端特别是终端需求,市场化程度更高,行政上调控的难度更大。本质上,行政调控可以限制企业多生产达到供给端改革的效果,但并不能要求消费者多消费。
“需求端的改革,更多需要引导需求的释放,打通需求释放的环节,创造积极消费的环境,这本身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他表示,需求端改革的核心还是终端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涉及收入预期、人口趋势、社会保障等许多方面。
是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提到了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同时还表示要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敲打”金融科技巨头要去搞科技创新,而非避开监管“割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