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荣去过6次的节目,把演艺圈的潜规则说透了(组图)
1991年,日本放送协会(NHK)选出“世界十大最佳节目”。
台湾综艺节目《连环泡》(1986-1994)被列入其中。
如今提到这个名字,很多人并不熟悉,然而在上世纪80,90年代,这个节目却火得一塌糊涂。
当时大火的明星大多都在节目中登场过,而那些男神女神青涩的模样,那些珍贵的回忆,也被《连环泡》记录了下来。
那年,他们都是风华正好的年纪。
如今,有人走了,有人老了,江湖远了,人心变了,我们青春也离席了。
张雨生曾多次在《连环泡》出场
而当时那个爱笑的大男孩
已经离开我们23年
王杰在节目里和主持人PK升key飙高音
轻轻松松秒杀
那时,他的嗓音依旧澄澈清亮,也很爱笑
只是那个视音乐为生命的歌手
命运却未曾善待于他
在节目里扮鬼脸的哥哥
他曾经6次登上《连环泡》
留下太多太多珍贵的回忆
觉得自己没有漂亮的外貌
和甜美歌喉的梅艳芳
还是青涩年少的小虎队
如今三个人的关系
已经从曾经的并肩作战
变成了中年人的客套礼貌
也曾风靡一时的红孩儿组合和少女队
估计现在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
上《连环泡》的那一年
伍佰还是歌坛新人
优客李林也还没有解散
梳着娃娃头的孟庭苇
一晃已经出道30年了
你还记得有“第一古装美人”之称的黎美娴吗?
如今看来依然美艳不可方物
而当时和黎美娴一起上节目的罗慧娟
却已经离开多年
当年所有人也都觉得叶蕴仪
会像公主一样,美丽的活下去
后来却只剩下唏嘘和感慨
然而《连环泡》的火却不仅仅因为邀请到的嘉宾都是大咖,更在于节目的设置总能让人眼前一亮。
《连环泡》一直以短剧单元为主,因为换过数任主持人,单元环节也更换过数次,但不少节目的设置在今天看来依然不过时
不仅仅是好玩,更是引导观众去思考。
毒家新闻:用犀利的话语,解析最近值得探讨的新闻议题
中国电视金泡奖:仿照金钟奖的颁奖模式,每回由两位颁奖人以讽刺搞笑风格颁发不同奖项。
樱桃树下:对嘉宾进行访问,如果发现来宾有说谎或不承认某些事的时候,樱桃树的树干会掉下,甚至整棵倒在嘉宾身上。
希望你能赚钱:由短剧演出“未来有可能出现”的“新新行业”,模拟如果有该行业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
亲密关系:两位主持人分别采访艺人和艺人的朋友,相同的问题,看回答是否相同。
连环妈妈泡:开放家庭主妇报名的才艺竞赛。
对骂集:用对骂的方式,讽刺社会问题。
《连环泡》对骂集,分分钟产生代入感
如今我们的综艺节目越来越多,但耐看的却似乎越来越少,敢说敢玩的也越来越少。
大家默契的像是在应付一场交易,小心翼翼,万般谨慎。
每句说辞都要斟酌再三,任何有损形象的游戏都要谨慎再谨慎,简单的游戏之后,往往还要进行主题大升华,最后自然是皆大欢喜,也寡然无味。
《连环泡》听不见的声音:各种爆料嘉宾的“秘辛”
《连环泡》其中的一个环节甚至被豆瓣打出9.5的高分。
《中国电视史》
负责策划的王伟忠此前做了一段时间的电视节目,深感可以吐槽的地方太多了:
“电视节目有很多不成文的规定,比如,倒霉的人,一般生下来就爸爸死了,没多久妈妈也死了,然后被寄养在别人家里,等等,反正就是很倒霉”。
“英雄人物身后有炸弹,炸弹爆炸后,他一定往前走,不回头;车辆相撞的话,一定会有车子像火球一样飞出去。”
于是在策划《连环泡》时,《中国电视史》诞生了。
节目一共186集,由固定的几人分饰角色表演,王伟忠担任OS,负责旁白吐槽,每集只有5~10分钟,却全程高能。
那时电视剧中的“套路”,如今看来,居然依旧深有同感。
借用节目的一句官方吐槽:“也不知道是谁规定的。”
《打耳光篇》
中国电视很迷这一套,戏有打耳光才会有冲突,有冲突才会卖钱,所以打耳光就变成了中国电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页。
女主被男主打耳光后,转过来的时候嘴角总有一厘厘血丝。
然后要一边后退一边摇头一边后退一边摇头,最后放狠话,夺门而出,一气呵成,留下男主在原地呼唤、摇头、悔恨、撞墙,可就是不追上去。
《打耳光篇》
男打女先摇其肩,女打男先咬己唇
官方吐槽,最为致命
《爱情篇》
穿小白裙的女主,一定身世孤苦。
但你说她家庭困难吧,却不见她洗衣服烧饭,每天谈恋爱也不嫌累。
也搞不懂有钱又帅的男主,到底稀罕她哪一点?
偏偏还痴迷到不行,为她疯为她狂为她哐哐撞大墙。
《床戏》
洞房花烛夜,只脱个鞋子和头冠,就直接上床拉帷幔。
镜头一定从鞋子上移到蜡烛,再移到窗外。
天亮了,完事了。
现代床戏多了点调情的戏份,男主附在女主耳朵上说句什么,女主一定要回一句“讨厌啦”,然后棉被一拉,被子开始“此起彼伏”,被子下就请自行想象。
《连续剧》
最爱玩错过,明明好几十集的电视剧就讲的你俩,可是你们总是会擦肩一过、二过、三四过。你们的世界真大,低头、抬头、回头都见不着。
关于下雨:
也不知道是谁规定的:长跪不起,必定下雨;
也不知道是谁规定的:情侣约会相见,一定要靠下雨催生情愫。
《下雨篇》
历史改编剧改编得历史都不敢认。
车祸癌症治不好,失忆的比失身的还多。
遗言总是断在关键地方:“凶手,凶手是……”,或者留下一个模棱两口的符号,就让剧中人和剧外人慢慢猜去吧。
刽子手永远完不成KPI,刀都举起来了总有一句:“刀下留人”,卡点卡的格外准时。
听到噩耗就必须得摔个碗,摔得越响亮,悲伤就越大。
还有层出不穷的废话和废打,20集的电视剧生生拖了一倍。
《废话篇》
当时的观众看《中国电视史》看得乐呵。
谁也没想到,30多年后,我们还能再一次的和这些吐槽产生共鸣。
“该剧全程笑点,而且这么多年了这个套路还在用,这才是真正的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