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私募已开始主动降仓!重点 “舍弃”A股小票, 港股配置又创新高
头部私募云集的信托机构日前披露了最新的多头私募仓位数据。
截至2021年1月末,权益类私募机构的平均持股仓位为75.16%,较上月末下降3.69%。
更重要的变化是:高仓位运作的私募持股比例快速下降,一个月内下滑了10个百分点,降低仓位迹象明显。
此外,头部私募持续加大配置港股的力度,远超中证500与创业板配置比例,这又是一个新动向。
01
主动降低股票仓位
据悉,纳入上述统计的头部私募包括淡水泉、星石投资、望正资本、重阳投资、拾贝投资、从容投资、和聚投资、东方港湾、千合投资、高毅资产、景林资产、观富资产、展博投资、清和泉资本、林园投资、相聚投资等发起管理的136只私募产品。
最新报告指出:截至2021年1月末,上述头部基金的平均股票仓位为75.16%,较上月末下降3.69%;其中,股票持仓超过五成的基金比例为87.50%,较上月末下降2.13%。
考虑到,2021年1月份主流宽基指数普遍上涨,上述头部私募的仓位下降应来自于“主动减仓”。
02
高仓位私募“大幅减仓”
今年1月份,高仓位私募的仓位减少迅速。
仓位在八成以上的私募比例从此前60.74%下降至最新的50.00%,短短一个月出现了10%的环比下滑。
实际上,去年7月末私募平均仓位一度突破80%的水位线,创下近五年历史新高,当时八成仓位以上的私募比例达到64.53%。
这意味着过去六个月时间,高仓位私募数量“调转方向盘”的趋势明显。
03
仓位降低未必意味着“看空”
实际上,百亿私募对仓位的决策并不完全依赖对未来市场的看多还是看空。而是遵循着各家富有个性的投资哲学。
比如:淡水泉赵军去年下半年曾对客户解释,仓位不代表对股票市场的判断,而是对机会的判断。
这家私募一直强调,淡化择时,坚持高仓位运作,即很少去判断大盘的方向,更多是精选个股。
再如:景林资产对仓位的调整主要是投资记录和控制回撤需要。
据悉,景林内部有警示系统,组合净值从近期最高点累计回撤3%时,系统便出现提示;个股当日跌5%或者近期连续下跌15%,基金经理也会收到内部的警示函。这是考虑到基金持有人对高回撤的体验较敏感,因此基金经理会被动做出仓位调整。
04
舍弃A股“小票”
相关报告还显示,过去一年头部私募对沪深300成分股配置比例先下降后上升、港股配置比例稳步上升、创业板成分股配置与中证500配置比例略有下降。
从上图可以看出,头部私募的股票配置总体仍然集中于沪深300成分股,也就是A股大市值股票,平均配置比例为44.93%。
配置比例居于次位是港股股票,平均配置比例为23.87%,较上月末上升3.32%。此外,中证500指数成分股、创业板股票平均配置比例分别为10.36%、7.97%。
近五年来,头部私募的配置发生显著变化:2015年私募几乎“零配置”港股,而中证500成分股配置比例在20%以上。可见,港股的位置“取代”了代表A股中小市值股票的宽基指数。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出现了擅长挖掘“小票”的明星管理人调仓的动向。
有“创业板一哥”之称的集元资产任泽松,最新向客户汇报时指出,2020年很多仓位配置于小市值公司,试图争取超额收益。虽然小市值公司标的能够实现持续业绩增长,收益率有可能超过主流行业的白马公司,但其赔率也非常高。事实上这3000家小市值公司里面可能也就5%左右的公司能够在未来几年实现持续兑现高增长,因此很多大机构都已经放弃对这些小市值公司的研究。
05
半导体配置比例高于历史均值
相关信托机构发现,截至今年1月末,头部私募,平均配置比例最高的三个行业为“食品、饮料与烟草”(最新比例12.85%)、“材料II”(最新比例10.98%)、“资本货物”(最新比例10.13%)。
其中,“食品、饮料与烟草”本月持仓基本持平,目前配置比例接近历史均值;“材料II”本月稍有减持,目前配置比例接近历史均值;“资本货物”持仓基本持平,目前持仓比重略低于历史均值。
指数成分基金持仓增幅最大的三个行业为“软件与服务”(最新比例4.80%,增加1.42%)、“耐用消费品与服装”(最新比例4.25%,增加0.66%)、“半导体与半导体生产设备”(4.84%,增加0.61%。
减幅最大的三个行业为“制药、生物科技与生命科学”(最新比例6.33%,减少0.89%)、“公用事业II”(最新比例0.79%,减少0.43%)、“保险II”(最新比例2.53%,减少0.42%)。
从行业的历史配置比例可见,“制药、生物科技与生命科学”、“公用事业II”配置比例显著低于历史均值;“半导体与半导体生成设备”配置比例显著高于历史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