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一天点名一个行业,整顿风暴才刚刚开始?(组图)
2021年的夏天,一场前所未有的行业整顿风暴席卷全国。
中国的政策逻辑无疑正在发生巨变。全新的监管框架成形尚需时日,市场异常敏感,任何有关“监管”的风声都不会被放过。
在中国,当你想知道大方向正在往哪儿走的时候,一定要看央媒的风在往哪里吹,而人民日报的社论更是首推的风向标。
顶级媒体集团发声的时机,往往也是别有意味的,要么推动历史车轮,要么就是踩下刹车的历史关头。
不巧,近来央媒及旗下报刊网密集发声,聚焦游戏、电子烟、增高针、配方奶粉等,甚至连炙手可热的“芯片”也都被点名。一时间,股市相关板块及个股也接连出现抛售潮,市场俨然已是惊弓之鸟。
央媒发出的信号是否表明,行业雷霆监管只是刚刚开始?
一篇文章的杀伤力有多大?
8月以来,央媒几乎是以一天一个行业的速度在出击,越是热门的赛道,越有可能被关注。
8月3日早上,游戏——
新华社主办的《经济参考报》发出一篇《网游对未成年人影响触目惊心 “精神鸦片”竟长成数千亿产业》的报道,轰动金融圈。文章矛头直指腾讯、网易两大游戏巨头,还特别点名了国民游戏《王者荣耀》,并称“任何一个产业、一项竞技都不能以毁掉一代人的方式来发展。”中午文章一度被撤下,就在市场以为警报解除时,晚间文章又神奇“复活”,只是标题和内文删除了“电子毒品”、“精神鸦片”等词。
鉴于经参报一拳头锤死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的威力,江湖早就有传说了,当天,港股游戏股暴跌,腾讯、网易、哔哩哔哩最大跌幅均超过10%,中手游、心动公司最大跌幅超过20%。
8月5日,人民日报主办的《证券时报》发文表示,游戏产业要做好心理准备,政府没必要再给予税收优惠。
8月4日,雷声滚滚,三大行业突遭空袭。
先是白酒——
中国科技部网站刊文:《加拿大一项研究表明部分癌症和饮酒有关》。而就在前一天,国务院刚刚发布了全民健身计划,官方随即贴文指出白酒致癌,而且还是科技部,这不得不让4.5万亿的白酒板块浮想联翩。
当天,白酒股应声下跌,海南椰岛跌6.59%,酒鬼酒、五粮液、山西汾酒、泸州老窖等跌逾3%,A股市值第一的贵州茅台下跌超2%。
然后是电子烟——
新华社本尊出手,深夜发文指出当前电子烟的管理松散。
当晚,在美上市的电子烟巨头雾芯科技盘前快速跳水,最终收跌4.95%。隔天思摩尔国际在港股一度跌7.8%。
还有医美——
当晚,国社看向生长激素企业的眼神,“深情脉脉”。
国社调查发现生长激素被一些焦虑的家长用来给孩子增高,并指出“国内一家生长激素龙头企业年收入连年增长。2016年至2020年的5年间,其年收入增长了4倍多,收入90%以上都来自生长激素相关产品。”
隔日的市场反应可想而知:千亿龙头长春高新跌停,安科生物暴跌超10%。
8月5日,配方奶——
还是新华社,这次是提出要加强对母乳代用品营销行为的规范。
当天,中国飞鹤在港股一度跌超9%,A股的蒙牛、伊利、贝因美等乳业概念股也同步下跌。
8月5日,网络平台——
《经济日报》评论称,网络视频平台运营企业如偏私于“流量为王”,势必会出现一批低质、低俗、低智直播账号。
8月6日,人民日报再补一拳,刊文评论:网站平台借助算法和大数据技术,进行所谓“流量造星”。
快手的港股股价接连重挫,8月6日盘中跌超15%,触及78.6港元的历史新低。
8月6日,芯片——
当股市认为远离旧世界的“喝酒吃药”,奔往新世界的锂电芯片就是最大的安全时,央视财经在周五晚狠评半导体行业哄抬物价,警告炒芯者应立即“悬崖勒马”,市场监管总局“该出手时就出手”。
可想而知,本周一(8月9日),芯片半导体集体跳水,半导体板块跌幅2.02%,立昂微跌停,
国科微跌超10%,中芯的港股股价一度跌超5%。
央媒一出手,市场抖一抖,就问你怕不怕?
近期被点名批评的行业,都有几个共同点:
一是要么关系到“人口”,凡是不利于提高生育率、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行业,似乎都不能幸免。
二是要么关系到“资本”,凡是加剧内卷、侵蚀社会公平和人民幸福感的行业,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被出击的目标。
三是要么关系到“安全”,中国不会容忍在安全领域出现任何投机行为,不管是拿着“数据”去变现的,还是把“芯片”炒上天的,都是触碰底线的行为。
虽然市场听风就是雨,相当感性和情绪化。
虽然媒体的文章某种程度上只是在影响市场预期,不能改变基本面。
但市场广泛蔓延的担忧情绪也不无道理。
高盛7月29日的一份综述显示,自去年11月以来,中国监管机构已采取50多项实际或据报道的行动,涉及反垄断、金融、数据安全和社会平等领域,每周至少采取一项行动。
在广泛的强监管行动之下,政策风险不断提升,就如彭博社所说:
“尽管部分行业上没有监管政策宣布跟进,但媒体的批评足以给投资者敲响警钟,调整布局……中国政策主线的转型趋势愈发清晰,涉及民生和社会发展、利润率高企的行业都有潜在被规范和整顿的风险。”
密集的监管和吹风背后,是中国更为急迫的经济全面转型,是民资与国资关系的加速调整。
这种紧迫感在定调下半年政策基调的7月政治局会议上已经有所体现:
在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今年4月的政治局会议上,都提到了“要用好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而7月政治局会议上,已经不再出现相关表述。
另外,当时会议还前所未有地在各项具体工作中大规模提出“加快”:
由此推断,中国的战略缓冲期被认为已经过去。
中国经济已经从疫情后的大反弹转入新常态的轨道中,稳增长的压力开始加大,面对外部环境的日趋复杂严峻和国内中长期的改革,紧迫感与日俱增。
就在本周一央行刚刚发布的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也强调了经济增长的风险:
“经济增长动能的可持续性面临一定挑战……不良资产、影子银行反弹压力仍需关注,经济潜在增速下行、人口老龄化加快、绿色转型等中长期挑战也不容忽视。”
面对种种挑战,中国选择力推“共同富裕”这一重大战略,国家发出“决不允许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宣言,加速调整内部的政策格局。
监管思路变了,变得更具风险意识。过去那种不计成本追求效率、放任互联网野蛮生长的阶段,已经转向了对数据权力的掌握。
产业政策变了。实现科技自主创新的重任,更多要倚仗实力雄厚的国资,而民资的技术创新和资本扩张,也都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实现制造强国。
当前任何一项重大改革的成功推进,都必然要动到一部分人的蛋糕,所以在未来一两年里,监管的力度、方向和程度的不确定性也在加剧上升。
风暴只是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