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粤菜、爱武侠,韩新任驻华大使什么来头?(图)
郑在浩相貌斯文,眼神温和,头发总梳理得一丝不苟。像大多数学者一样,他总习惯性带着沉思的表情。
据韩媒报道,他是新任韩国总统尹锡悦的高中同学,并且也生于1960年。
随着老同学近日平步青云,郑在浩也在62岁这年迎来人生轨迹的转变——6月7日,尹锡悦任命首尔大学外交系教授郑在浩为韩新任驻华大使。
这是郑在浩首次涉足政坛。他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早年间常撰文对中国历史文化、韩中外交事务等发表见解。“学者”“中国通”等,是外界对当大使前的他的印象。
老同学
和早就在政坛打拼的尹锡悦不同,长期在高校工作的郑在浩对同学聚会的热情更高。
40多年前,郑在浩就读于首尔忠岩高中。毕业以后,他一直保持定期和几名高中同学聚会的习惯,他们将这场聚会理解为“照亮人生的火炬”。尹锡悦偶尔也会参加聚会,但2019年当上检察总长后就缺席了。
聚会是秘密进行的,但也有参与成员匿名对韩媒透露,聚会有毕业于首尔大学法学院的"三尹"——除尹锡悦外,还有知名律师尹洪根、尹基元。此外,律师申某、曾在韩国总理办公室工作的李某也是其中的成员。
高中毕业后,郑在浩就读于首尔大学,和尹锡悦仍是校友。和经历过8次司法考试失败的尹锡悦不同,郑在浩学业优异,从研究生念到博士毫无压力。
1996年起,郑在浩一直在首尔大学外交系任教。在韩国政治学界,他是首位在外国名牌大学出版社单独出版过3本英文著作的教授。
此外,他还发表过70余篇文章,担任过首尔大学中国研究所所长,后来又负责首尔大学亚洲研究所的美中关系研究。
事实上,郑在浩任驻华大使之前,很多人就已将他视为尹锡悦在学界的重要人脉。
他曾为尹锡悦参加总统大选提供政策咨询。今年4月,尹锡悦派往美国的“韩美政策协商代表团”,有7名成员,郑在浩便是其中之一。这已经释放出尹锡悦对老同学的刻意提携。
很多韩媒据此认为,郑在浩的当选其实是早就内定的。
· “韩美政策协商代表团”一行七人启程赴美。
郑在浩对自己的能力似乎也颇为自信。
此前在接受韩媒采访时,他曾评论韩国的总统们,称多数总统对于如何妥善保护国家利益和提升国家威望的准备不足。言下之意,他从学界跨越到政界后,将直接辅佐总统填补这一“短板”。
“中国通”
2017年12月,韩国前总统文在寅访华。长期研究外交事务的郑在浩,对文在寅的表现颇有微词。他在接受韩媒采访时说:“文在寅访华第一天就是中国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实在不知道为什么定了这个日期?”
郑在浩确实深入研究过中国。他拥有美国布朗大学中国史专业硕士学位、美国密歇根大学中国政治学博士学位,曾在香港高校从事研究工作,在中国人民大学做过访问学者,多次来中国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郑在浩曾多次去香港参加当地高校博士生年会及国际咨询委员会会议。他曾对媒体透露,去香港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美味的粤菜。
年轻时,他酷爱中国武侠小说,最喜欢武打明星李小龙。“尽管随着我的头发变白,我对李小龙的长期关注逐渐消失,但广式饭菜总是让人无法抗拒。”
他也写过一些和中国相关的著作,《中国的崛起与韩半岛的未来》和《中国研究方法论》曾分别获得首尔大学学术奖和韩国国际政治学会学术奖。
他还通过在西方国家出版书籍,分享自己对中国发展的见解,这些作品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和牛津大学出版社等知名机构出版。
在他看来,如果没有坚实的学术支持,就不可能出台好的外交政策。只有对各国社会、政治、历史等情况进行专业和深入的研究,然后据此制定出政策,才能解决“如线团般错综复杂的现实”。
对“中国可能崩溃”的观点,郑在浩不认可,这也是基于对中国的了解。他说:“近年来,中国的状况不断变化,但中国当前还是血气方刚的青春态,中国政府仍然具有抵御各种挑战的能力和意志。”
对韩中关系,他又不讳言矛盾:“越是亲近的国家,矛盾的因素就越多。首个与韩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是智利。为什么?因为地理位置太远,利害矛盾的因素较少,因此很容易达成协议。”
他曾把中国比作大象:“想象一下我和大象在客厅里。大象乱跑的话会很危险,但是大象静静躺着,说梦话,或扭动身体,我就会安全吗?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而已。”
“走钢丝”
“10多年前还只是未来战略方程式中一个项的中美关系,如今已成为左右韩国生存的函数。”对于韩国如何处理与中美两个大国的关系,郑在浩也思考过。
他认为,中美之间的力量格局是有变化的。从冷战结束的时候美国一家独大,变为随着中国实力之增长,达到中美旗鼓相当的地步。中美两国力量差距逐渐缩小,战略互信鸿沟却越来越大。
在郑在浩看来,夹在如此格局下的韩国处境艰难——中美关系是半岛问题上最具根本影响力的双边关系。而韩国以前屡试不爽的“战略模糊性”正逐渐失去效用。这意味着,韩国夹在中美之间,处境既不可能两头得利,也无法高枕无忧,只能像走钢丝一样保持极端敏感。
他提出,韩国应像大多数国家一样,制定“合理的混合战略”。具体来说,他主张“我们与美国结盟,与中国结成伙伴关系,最优选应该是在对抗和折中点之间的位置”。
“韩国应停止过度看大国眼色的缄默外交,在国家利益需要时,应毫无畏惧地指出问题,不惧挑起争论,同时不断主动创造‘相关性’,使美中一直需要韩国,而不是被大国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