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刮起旋风,防疫迈向“共存”(图)
2022年世界杯足球比赛11月20日在西亚的阿拉伯国家卡塔尔掀开序幕,过后如火如荼进行中。四年一度的足球赛事让全世界观众,对过去三年生活在冠病的阴影中“一扫而空”。赛事现场数万人的欢呼声、嘻哈声几乎同步出现在电视机面前,而人人都笑得那么灿烂、开怀。
目睹这一幕幕,中国中央电视台在初期转播时还会出席观众席的画面。但是,由于球场万人聚集而无须戴口罩与大陆的防疫措施相矛盾,央视过后的转播就被其它画面所代替。
在足球风潮吹袭下,大陆多家高等学府学生的“白纸运动” ,反对当局的防疫措施,反对动不动封锁隔离政策。这些画面传开后,生活在海外的大陆同胞,也给予声援。这时,中共高层才深知“动态清零”政策与所谓自称的“精准、科学”防疫相去甚远,不但脱离了实际、更脱离了科学。
在世界杯足球“疯”吹进大陆后,校园、风控区抗议声不断出现。12月7日,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迅速发布进一步优化落实冠病疫情防控措施通知(简称防疫新十条),其中包括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採取居家隔离,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收治。同时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
防疫新十条出炉,特别是允许无症状和轻症可居家隔离,被视为中国官方政策的大U转,防疫开始走向“与冠病共存”的路线。新冠病毒不可怕
这时,官方媒体、医学界、科学界都纷纷解说冠病不可怕、不会有后遗症。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就是其中之一。他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上指出,感染Omicron变种毒株不可怕,99%的病患可在7至10天内完全恢复。他认为接下来的防控重点应该放在防控重症,以及加速接种异种疫苗。
其实,防重症与接种疫苗加强针,海外许多国家早在去年下半年就提倡过的。正因中方过去三年来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而忽略这一防疫措施。
回顾今年10月份召开的中共二十大,以及11月的中共政治局会议因应各界呼声推出防疫20条措施,都是坚持“动态清零”,“精准防疫”。没想到不到个把月,中国官方就来个彻底U转,一部分人拍手称快,而另一部分民众却感到“不知所措”。会出现两极化的现象,说明官方在制定政策时採取“硬着陆”的姿态。
其实,2021年6月,新加坡就提出“与冠病共存”的抗疫措施,经过八、九个月的逐步推行,如新加坡先行与世界的伦敦、柏林、悉尼、巴黎、希腊、马来西亚、印尼、印度、越南等等近30个国家/城市开通疫苗接种者旅游走廊(VTL),一段时间后,在今年4月开始才全面对外开放。新加坡经验可借镜
新加坡的防疫经验,大陆是可以参考的,但未必学习。不过,人口稠密的新加坡在放弃清零政策,走与冠病共存后,疫情并没有出现大力反弹。这就说明疫情是可控的。但大陆一部分人总喜欢以广袤大地为比较,说新加坡只是弹丸小国,医疗设施也完善。殊不知,科学是一致性的,不分土地大小。而是新加坡在推行防疫措施时,採取了分时、分阶段进行,没有一刀切的措施,慢慢过渡到与“冠病共存”,这过程是“软着陆”,有心理准备,人民也一同参与。
中国大陆的疫情防控,过去一年来,到处是推行全员核酸检测、应检尽检,“走了一段与众不同的弯路”后才发现这一措施不可持续,错过了许多时间去向人民宣导“冠病不可怕”的公众教育。现在防疫调整了方向,如推行居家隔离措施,是进步的开始,是迈向新常态的开端。把疫情防控转向关注重症、提高老龄人口的疫苗接种率上。任务虽艰钜,却是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推进,也是日后全面重开边境,与国际接轨的先决条件。但愿今后不会再走回头路,即便疫情大幅度反弹,也必须坚持下去。冠病不可怕,调整心态,加强宣传,才能走出疫情阴霾。接下来半年是关键期
防疫政策刚调整,国外的经验显示,接下来的半年里是关键期。各地方政府必须投入更多资源,应对疫情出现反弹。因此,设立更多社区医院、康疗中心,以应付无法居家隔离的人员;加强心理建设,以减低患者的焦虑感、恐惧感;加强轻症、无症状患者的分流制度,避免蜂拥到医院急诊,以减轻医院资源挤提,把有限资源留给那些重症、急症患者。做到善用资源,达到服务病患。
中国是人口大国,走了一段“曲折坎坷”的路是难免的,现在调整过来重新出发,防疫策略转向“共存”之路,是值得肯定的,并会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明年这个时候,中国能回到2019年疫情前达到全面开放,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中国国足虽无缘世界杯正赛,但中国的工程团队却为卡塔尔打造完美基建。反过来,卡塔尔世界杯足球旋风,透过央视却改变了中国的防疫U转。两者相得益彰。因此,科学防疫,必须坚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