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连脱钩都不再提了,为什么中国仍不满意?(组图)
本文转载自hk01,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近日应邀出席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为其履新举行的欢迎活动并发表主旨演讲。强调如果用「去风险」为「脱钩」打掩护,就会给两国关系埋下更多钉子。这不是中国第一次就「去风险」表态。
此前5月9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在柏林同德国外长共同会见记者时,对欧方声称的「去风险」表示关切,称如果以「去风险」之名行去中国化之实,那就是在去机遇、去合作、去稳定、去发展。
「去风险」(de-risking)是近一段时间以来密集走上舆论风口浪尖的新说法。
中国新任驻美国大使谢峰近来频频就中美关系发表讲话。(Reuters)
在今年1月的达沃斯论坛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畅谈「绿色交易产业计划」,要旨是加强欧盟在清洁能源领域的领先优势和安全保障,其中一项举措是要求与中国进行「开放和公平」的贸易,批评中国对新能源产业「大量补贴」,提出对华关注「去风险」而不是「脱钩」。
冯德莱恩3月30日在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和欧洲政策中心两家智库就欧盟的中国政策发表讲话,「去风险论」成为主旨基调。她表示,「与中国脱钩既不可行,也不符合欧洲的利益。欧中关系不是非黑即白,我们需要专注于去风险,而不是脱钩。」
随后这一表述得到不少欧洲国家的认可。美国也接受了这一说法。美财政部长耶伦(Janet Yellen)、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 Jake Sullivan)、驻华大使伯恩斯(Nicholas Burns)等政要纷纷公开讲话予以呼应。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在G7峰会后的记者会重申美国「不是要与中国脱钩」,而是「想在与中国的关系上去风险化与多元化。」5月31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出席「美国一欧盟贸易和技术理事会」部长级会议后对记者称,美欧对华不寻求对抗、冷战或「脱钩」,而是聚焦「去风险」。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主导了此轮去风险外交政策的出炉。(Reuters)
众所周知,伴随中美结构性矛盾大爆发而来的是脱钩论。过去几年美国一直布局同中国脱钩。现如今在欧洲否定同中国脱钩后,美国也接受了不脱钩的表述。从脱钩到「去风险」,是美国和欧洲对华政策进行调整的表现,也是中国积极同美国提出的脱钩断链进行斗争所收到的成果。
从现实看,否定脱钩已经是美欧在既定立场上后退一步。为什么中国仍不满意,紧接着就否定了「去风险」?为什么「去风险」和脱钩一样都是不可接受的?
在中国官员和官方媒体的论述中,中国认为去风险只是政客话术,只是姿态上的软化,是换汤不换药的脱钩。
本质上,无论是脱钩还是去风险,都是美欧对华政策的一些说法,而为这些说法提供支持的是美欧的对华判断。美国将中国视为最重要的战略竞争对手。欧盟认为中国不仅是合作伙伴,同时也是竞争对手和系统性劲敌。这些判断不变的情况下,美欧的对华政策都不会有大的变动。
习近平近日在内蒙古考察。(新华社)
中国在研判来自外部的挑战时并不乐观。中国官媒《人民日报》6月10日刊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6月5日至8日在内蒙古考察并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的纪实报道,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首先要把国内大循环搞好,这是「治本之策」。他说:「『双循环』不是要闭关锁国,而是当别人不给我们开门的时候,我们自己还能活下去、活得更好。」习近平5月底以中共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身份,主持召开新一届中央国安委首次会议时指出,当前中国面临的国家安全问题的复杂程度、艰巨程度明显加大,要「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之语,说明中国高层有极强的忧患意识。从习近平谈国内大循环是为了别人不开门时活得下去看,中国认为美欧有可能对华采取全面封闭的措施。虽然从脱钩到去风险看似是退让了一步,但也有可能在某些情况下采取更加极端的对华孤立措施。
中国的反对是美欧调整反思对华政策的一方面因素。中国的反对如果能够尽早促使美欧放弃对华戒备,中国的反对就仍然有意义。常态化不满意,也是常态化斗争的一环。
本文转载自hk01,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