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神探”涉嫌伪造证据,背后疑点重重,李昌钰晚节不保(组图)
本文转载自砍柴书院,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01
2023年7月,一位名叫李昌钰的华人被指控在一起凶杀案中捏造证据,致使被告人蒙受30多年的冤狱。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相比于事件本身,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李昌钰”这一名字上。
李昌钰,何许人也?
他是美国第一位州级华裔首长,先后在世界范围内侦破六千多起重大刑案。
作为刑侦专家,李昌钰先后参与侦察了许多耳熟能详的案件。如“肯尼迪遇刺案”,“尼克松水门事件”“克林顿桃色案”“9.11事件”等。
这些轰动一时的案件背后,总少不了李昌钰来回奔波的身影。
正是这些经历,让李昌钰成为了“华人神探”,被誉为当代的福尔摩斯。
然而,如今已然80余岁,按理说应该功成身退,安度晚年的李昌钰,却突然被卷入一起三十多年前的案件。
任谁来看,都会感到不可思议。
而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还在后面。
2023年9月21日,时隔两个月,李昌钰终于等来了“审判”。
据《卫报》报道,美国法院几乎判定李昌钰罪名坐实,并由州政府向此案涉及的两名嫌疑人赔偿2500万美元的和解金。
尽管李昌钰一再声明自己绝无可能捏造证据,但美国法院仍然坚持自己的判决。
至此,网络上的声音大致分为两派。
有个别网友表示李昌钰遭此指控,是晚节不保。
但大多数人认为,李昌钰只是在为美国腐朽的司法系统“背锅”。
更有媒体表示,无端指责一个为全球刑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华人,这是赤裸裸的种族歧视。
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仍然扑朔迷离。
但为什么在事件发生后,舆论普遍倒向支持李昌钰的一方。
除了民族认同感外,恐怕还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
02
1938年,出生于江苏如皋的李昌钰是一名典型的“富二代”,他的父亲李浩民是当地有名的土豪。
按理来说,李昌钰的童年应当是衣食无忧的。
然而1949年,当李浩民出海经商时,一场海难夺去了他的生命。
随着父亲的离去,李昌钰的家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从一个富家公子瞬间变成了一位落魄的少爷。
为了减少开支,李昌钰在后来放弃了好不容易考上的台湾海洋大学,而是选择了警官学校,只因后者可以减免学费。
此时的李昌钰还不知道,看似迫于无奈的选择,日后将会成就一段传奇。
为了取得最好的成绩,获取全额奖学金,李昌钰在警校中比任何人都要刻苦。
即便是训练得遍体鳞伤,他仍然会毫不犹豫地爬起来,一直到走不动路,直不起腰为止。
如此“拼命三郎”的精神感动了其他同学,也感动了教官,他成功以全校第一的成绩毕业,并且顺利入职。
那时,22岁的李昌钰意气风发,成为台湾历史上最年轻的警长。
正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
李昌钰的志向,不仅仅是要在探案上精益求精,更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警局内部腐朽贪污,屈打成招的情况。
然而,正所谓“独木难支,孤掌难鸣”。纵然李昌钰竭尽全力,仍然势单力薄,寡不敌众。
甚至频频有人威胁他,不要动了别人的蛋糕。
久而久之,李昌钰的精神变得消沉,他一度怀疑自己职业的意义,甚至想要另谋出路。
就在他最困顿的时候,有朋友提醒他,为什么不尝试去当时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看看呢,说不定会有所启示。
这句话成了李昌钰的救命稻草,他想着,若是能学习先进的侦察技术和检验手段,是不是就能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了呢?
于是,在1964年,李昌钰仅带着一身行李和五十元钱赴美国留学。
独处异国他乡,除了孤寂,生存也成了一个问题。
为了攒够学费,李昌钰当过餐厅服务员,做过银行助理,甚至借助美国人对华人的刻板印象,向他们传授中国功夫。
或许是出于扫尽一切冤假错案的执着信念,李昌钰在这般恶劣的环境中坚持了下来。
在半工半读维持生活近十年后,李昌钰用两年半的时间修完了整个四年的课程。
俗话说,当你走过了足够的弯路,剩下的,便只有那条康庄大道。
大学毕业后的李昌钰如同开了挂一般,不到40岁便成了钮海芬大学刑事科学系的正教授。
更是在几年后,将自己的职业理想应用到实践,首开以科学证据将嫌犯定罪的先河。
往后几十年里,李昌钰将会接触到各种刑侦界的“疑难杂症”,并用高超的推理手段,将他们一一化为乌有。
03
1986年11月,美国康尼狄格州的警方接到了一通电话。
对方是一位中年男子,自称是前中情局特工,他的声音急促,言语中透露着焦急与绝望。
“我的妻子失踪了,你们一定要帮帮我!”
报案人名叫理查德,他的妻子叫做海伦,是一名空姐。
据理查德所说,海伦失踪前,二人曾因为一些家庭琐事发生争吵,自己失手打了她一巴掌。
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暴行,海伦怒不可遏,选择离家出走。
而理查德本人也正在气头上,认为妻子过不了几天就会自己灰溜溜地跑回家。
然而,时隔一周,妻子不仅没有回家,甚至音讯全无。
这让特工出身的理查德顿时有了不详的预感,急忙选择报案。
在接受调查时,理查德好几次控制不住情绪,声称这一切都是自己的错。
警方连忙安慰他,并承诺一定会找到他的妻子。
然而,凭空找寻一个人,谈何容易?
案件始终没有进展,当地的警方转而向李昌钰寻求帮助。
拿到卷宗的第一刻,李昌钰立马就发现了不对劲:
在理查德家干了多年的保姆,在警方接到报案前两天突然辞职了。
办案多年的经验告诉他,其中必有蹊跷。
于是,他找到了这位当事人,在交谈中,他感到对方的紧张,像是在回避些什么。
这一系列反常的表现,引起了李昌钰助理的怀疑。
但李昌钰并没有咄咄逼人地审讯,而是温柔地和她唠起了一些家常,并循序渐进地引入正题。
终于,保姆卸下了防备,说出了自己辞职的原因。
原来,在海伦失踪的前一天,保姆在卧室中听到了夫妇间的争吵,并且远比理查德描述得更加激烈。
而奇怪的是,第二天早晨,也就是海伦失踪第一天,理查德匆匆地让保姆先离开几天。
当她再次回到理查德家时,却发现家里被打扫得异常干净。
这让她心里起了疑惑,因为理查德从不自己打扫卫生。
更可怕的是,过了几天,她发现海伦房间的地毯上有一滩血迹,当她正准备清洗时,理查德却慌忙地将地毯扔掉了。
此时,保姆心中有了一个可怕的推断,她连忙找了个理由辞职,想要报警,却苦于没有证据,担心遭到报复,便对警方有所隐瞒。
听到这儿,李昌钰立马转移调查重点,将目光放在了理查德身上。
为了不打草惊蛇,李昌钰他开始四处走访,询问最近有没有看到可疑的人。
很快,有一位环卫工人提供了线索。
某个深夜,当他开着扫雪车的时候,发现有一个男人开着碎木机,这在平时并不常见,因此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碎木机?
李昌钰心里一沉,直觉告诉他,这极大概率是处理尸体的工具。
有了线索,李昌钰立马和警队前去环卫工人所负责的约拉尔湖片区,并笃定理查德很有可能将尸块扔进了湖里。
然而,要在偌大的湖里找到早已被分解地七零八落的碎片,无异于大海捞针。
这时,李昌钰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将一头死猪放进了碎木机,并将碎片丢进了湖里。
结果不出所料,尽管大部分碎片消失得无影无踪,但仍然会有一小部分残留物漂在岸边。
于是,警方立马在岸边展开了地毯式搜索。
果不其然,经过长达几小时的努力,他们找到了大量的骨头碎片和女性头发,经过DNA比对,与海伦高度吻合。
随后,打捞队还在湖里捞出了电锯,李昌钰利用激光电解法查出了编号,并经过走访,确定购买者正是理查德。
面对着如山的铁证,狡猾的理查德终于承认了。
与高智商罪犯的博弈,让李昌钰声名大燥,“当代福尔摩斯”的美名由此而来。
然而李昌钰本人却是事了拂尘去,深藏功与名。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他所做的一切,不单单为了自己,更是在为美国华人进入主流社会开创道路。
04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样一位断案如神的华人侦探,晚年会遭此“无妄之灾”。
事情还要追溯至1985年,在一场骇人听闻的案件中,受害人卡尔被发现死在家里。
他的身上留下了27处刀痕,头部遭受重击,血液溅满了墙壁。
当地警方立马进行了大范围排查,锁定了嫌疑人——17岁的亨宁与18岁的博奇。
在当时,李昌钰虽说还没有“火出圈”,但在美国的司法系统中,还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正是在他的提议下,美国大多数州的断案程序由“重口供”逐渐转向了“重物证”。
因此,即便所有的间接证据都不利于他们,甚至其中一名嫌犯向家人透露了自己行凶的事实,也依然无法进行定罪。
这是因为此案仍然存在着一个疑点——在嫌疑人行凶当晚乘坐的车辆中,没有发现受害人的血液以及DNA。
就在警方一筹莫展时,李昌钰在现场找到了一个关键的物证——一条带血的毛巾,经过化验后提供给了法院。
检方认为这足够证明嫌疑人在行凶后曾用它清洗过血迹。
至此,整个证据链连贯起来,两位嫌疑人因此被判50年监禁。
对于李昌钰而言,这只是一场微不足道的案件。
然而,奇怪的是,在20年后,嫌疑人亨宁突然向法院提出抗议,认为自己是含冤被捕。
虽说在当时,整个案件的审判结果并没有太多争议,但出于“程序正义”,案件得以重新审理,作为决定性证据的带血毛巾被送去机构检测。
可结果却令所有人大吃一惊。
检方声称,毛巾上的污渍并不是血迹,而是某种无机颜料。
因此,作为证据提供者的李昌钰面临着“捏造证据”的指控。
对于这突如其来的罪名,李昌钰一再强调,自己在当时做过血液检测,能够肯定毛巾上的残留物是血迹。
然而,尽管李昌钰一再抗议,美国法院仍然判定有罪。
这个结果显然没法服众,不仅是因为人们相信李昌钰的为人,更是因为本案的疑点实在太多。
第一,嫌疑人若是真的有冤,为何不在当时就进行申诉,而是要在服刑20年后才选择翻案?
第二,本案的嫌疑人只是两名没有社会身份的“小毛贼”,李昌钰完全没有必要冒着自毁前程的风险去陷害他们。
况且,按照李昌钰的说法,他在此案中只负责搜集证据,并没有参与后续的审判工作。
换言之,就连李昌钰本人也不知道“带血毛巾”会成为决定性证据,那么,他“捏造证据”的动机又何在呢?
如果说以上两点只是主观的推测,那么这关键的第三点,则令人感到愤慨。
在为嫌疑人“平反”后,9名参与办案的人员都面临着指控,然而,唯独李昌钰的罪名,是没有经过陪审团认定,而迅速成立的。
这很难不让人浮想联翩。
对此结果,李昌钰通过媒体发表了公开声明,表达了对于判决的失望,而他本人究竟会不会选择继续上诉,我们还无从知晓。
如今,“法制”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法律的威严是不容任何人挑战的。
在我们所希冀的正义中,不应当有人含冤入狱,更不应当让法律被政治,种族,甚至资本所左右。
一方是享誉世界的“华人神探”,一方是声称“公正平等”的美国法院,究竟谁对谁错,在事情彻底调查清楚前,我们谁也不能妄下定论。
但可以肯定的是,美方不经过陪审团认定而迅速定罪的行为,显然违背了“程序正义”。
于情于理,我们都希望这件事不要以一个充满争议的结果收尾。
不仅是因为同理心,更是出于我们对正义与法律的信仰。
正如罗翔所说:
一次犯罪只是污染了水流,而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则是污染了水源。
本文转载自砍柴书院,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