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出圈的是“这英”?万梗狂欢,汪小菲李佳琦们不配了吗(组图)
万圣节最近被中国的年轻人过成了我们自己的“万梗节”。年轻人纷纷cos(即cosplay,装扮)起国内的明星、文化名人或影视角色,“王菲”“向太”“汪小菲”“李佳琦”纷纷登场,把戏仿玩得炉火纯青,迅速在网上出圈。
其中不得不提的是仿妆达人“这英”cos那英,从形象、表情到音色,活脱脱一个“那英分英”如假包换。
这英现场模仿那英
“万梗节”被cos的明星不少,但这英cos那英引发了更多的讨论度。不仅在于cos得传神,更在于“cos那英”成功地与此前“正式确诊为那英”的梗接续了,它们共同指向一种心态:不少年轻人希望能够像“那英”——一个媒介中构建出来的直来直去的人那样,直来直去做自己。
如果说“正式确诊为那英”,只是年轻人的口嗨,那么“cos那英”,年轻人则在狂欢化的佯装中,找到了“合理发疯”的借口。这个借口能否持续,决定权在年轻人自己手中。
这英VS那英
媒介构建出来的“那英”:直来直去做自己
“万梗节”中,这英cos那英,很好地把握了那英“内娱活人”的精髓——直来直去做自己。
这一人设,首先是那英真实个性的一种反映。譬如在微博刚兴起那会儿,那英在微博上完全是“口无遮拦”。
她让好朋友柯蓝关注她,直接在微博上@柯蓝,“死三八!我,老那!我也博啦!加我不?”
她在微博上夸人歌唱得好听,直接来了“喵啦个毕的~”这把谐音梗玩得够溜。
更不必说全网闻名的,“X的,最烦装逼的人!”
在媒体采访中,那英也留下诸多名场面。比如2013年,章子怡受邀成为《中国最强音》的导师,该节目与那英担任导师的《中国好声音》对打。
那英跟章子怡刚好出席同一场活动,记者问她怎么看章子怡成为音乐选秀节目导师,那英直言,“我祝她成功吧。她带不出来冠军。
这很难评,唱歌这技术,隔行如隔山。我也不知道(节目组)为什么找她,是什么作用呢?可能是她在造型上起到一个作用。”
而此时,章子怡就在她的右边摆着pose接受媒体们的拍照。这个名场面在如今文艺复兴,成为网络热梗,在日常生活中也被年轻人大量戏仿使用。
内里不仅饱含着对“内娱活人”吐真言的病毒式传播,还饱含着现实日常生活中的社交无奈,无论何时使用都会令聆听者心领神会。
又比如2021年,那英参加了《乘风破浪的姐姐2》,首期节目姐姐们初次亮相,遇到不认识后辈,那英直接当面就问,“你们俩谁”。
节目初舞台时,“看不惯”有个姐姐表演有些“油腻”,那英吐槽起来也是毫不留情。
此处没有说那英“吐槽”对的意思,而是经由这些细节,确实可以看出那英心直口快,她不玩虚与委蛇那一套,不内耗自己,别人是否因为她的话而内耗她也不管。
2004年,那英出演了一部带有鲜明女性意识的电视剧《好想好想谈恋爱》,剧中她饰演的电视节目制作人黎明朗,也恰好是直来直去的嘴炮人设,输出了很多关于两性关系清醒理智的金句。
黎明朗的人设与戏外的那英高度一致,可谓人戏不分,更加强化了媒介构建的“那英”形象——一个直来直去做自己的大姐大。
譬如这英cos那英时,就说了剧中黎明朗的金句,“放XX的屁,这简直是危言耸听!”不少没看过剧的网友,还以为这句话是那英本人说的。
剧中的黎明朗是独立女性,因大龄未婚遭到很多非议,她大胆开麦、反驳偏见,“一个人怎么孤苦伶仃的了,我过得挺充实的,你以为有男人就靠得住,男人更靠不住”。
后来黎明朗谈了恋爱,但男友嫌弃她管得宽、啰唆、像妈,黎明朗也直接开喷,“我就觉得男人贱,你对他好他不稀罕,你对他坏,他专挑带刺的玫瑰往怀里揣”。
固然戏中的黎明朗,有那英本色出演的部分,但那英终究不是黎明朗。比如那英在感情生活中,也有过黎明朗所吐槽的“恋爱脑”。
1995年,那英与足球运动员高峰一见钟情、陷入热恋,为了追看男友的比赛,那英推演出、推活动。
2004年,那英怀孕时,一名女士公开声明她与高峰有一个三岁的私生子,因抚养费纠纷她决定将高峰告上法庭。在儿子六个月时,那英选择分手。这段长达十年的爱情长跑伤透了那英。
又比如那英直来直去的个性,虽不内耗自己,却可能给其他明星带来困扰,也给自己招来批评。今年7月,刀郎发布新歌《罗刹海市》时,一堆网友脑补说歌曲是在影射那英,于是跑到那英社交媒体的评论区冷嘲热讽。
所以,那个直来直去做自己的“那英”,固然包涵了那英真实的个性,却也有媒介构建的因素。当网友需要那个直来直去做自己的“那英”,大家就纷纷“正式确诊为那英”;当那个直来直去的那英“祸从口出”时,踩她的人也不在少数。
“cos那英”:合理发疯,就能从此做自己了吗
撇开个别争议,当下舆论对那英的主流印象,还是那个直来直去做自己的“那英”。
这个“那英”也深受年轻人喜爱。今年微博上还刮起了一股“正式确诊为那英”的热潮,微博上这个话题的阅读人次已经达到惊人的6亿次。
“正式确诊为那英”,意即年轻人想成为那个直来直去做自己的“那英”,能够对生活中那些令人气恼的人与事,说一些“那言那语”,诸如“最烦装逼的人了”“放XX的狗屁,这简直是危言耸听”。
只不过,“正式确诊为那英”更多仅是年轻人的一种口嗨。社交媒体上吐槽一下,现实生活中还是得乖乖做怂蛋。所以,那个直来直去的“那英”受欢迎,本质上是年轻人想做自己,太难。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拟剧理论。他将人们的人际交往场景划分为“前台”和“后台”,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就是担任不同角色的自我呈现。
处于“前台”时,人们会为了满足“观众”对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的期待而压抑自我、刻意表演;只有在“后台”时,人们才能短暂地做回自己。
现实生活中,处处是“前台”,很多人要表演谦让、礼貌、敬业、大度,虽然内心早已经在骂娘了。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渴望“确诊为那英”。
另一方面,如今的舆论氛围也越来越逼仄了。很多人习惯举着道德大棒,去审视周边的人——无论是公众人物还是普通人的言行举止,一发现有任何逾矩的地方,大棒就会砸下来。
于是,如今内娱像那英那样做自己的人越来越少了。明星不敢说自己想说的话,一不留神就会被人放大。
就连那英自己也不能幸免。她早年评价刀郎的话被拉出来“鞭尸”,她的微博变成“仅半年可见”,最烦装逼的人只剩下网上流传的截图。
那些高举道德大棒的人这才恍然发现:他们也在承受打压别人的代价。当舆论紧缩时,他们也要活得束手束脚,他们也只能在“前台”更加卖力表演。“正式确诊为那英”,只能口头上说说。
但这一回“万梗节”的cos狂欢,则让一部分网友发现:是不是有cos的名义,我们就可以做自己,就可以“合理发疯”了?
“正式确诊为那英”还只是口嗨的话,“cos那英”成为那个直来直去的“那英”,已经变成一种行动,变成一种真实的体验,至少能在cos的过程中感受到自由。
这其实就是巴赫金说的“狂欢”。在狂欢化理论中,存在着“两个世界”。第一世界是正统的、刻板的、等级森严,每个人都过着循规蹈矩、谨小慎微的生活。
但在第二世界中,阶级、门第、职位、等级、年龄、身份、性别的区分与界限均被打破,人们平等而亲昵地交往、对话与游戏,尽情狂欢。
第一世界有点像我们在“前台”中的表演;而“万梗节”的cos狂欢,则把我们带入百无禁忌的第二世界,有了cos的名义,终于能够“合理发疯”。
向太cos
《相约98》cos
这英cos那英也由此获得极高的热度。在观看别人cos的过程,网友也被带入到那个第二世界“感同身受”了一回。
只是,“cos那英”就能让我们直来直去做自己,或者“合理发疯”了吗?
这依然取决于网友的态度。如果“万梗节”又被视为洪水猛兽,又要遭受道德大棒,“cos那英”或者cos哪个明星就遭到粉丝出征,那么也许哪一天,“万梗节”就不被允许了,cos明星也不被允许了,网友们就连“合理发疯”的借口也没有了。
所以,希望网友们不要一边感慨内娱没有活人,一边热衷于上纲上线;一边因这英cos那英会心一笑,一边对“万梗节”口诛笔伐。要谨记,正是我们自己造就了我们所处的环境,“合理发疯”的借口多一些总是没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