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又是河南?”继杨丞琳骂河南人冲上热搜后,又一起恶性事件颠覆三观(组图)
刚刚过去的跨年夜,益美君在家中看到全国各地都在组织放飞气球活动。
时隔三年,举国同欢着实来之不易。
隔着屏幕,我也能感受到大家的喜悦,真的是发自内心的激动。
然而,一条“另类”的视频也在此刻上了热门——
“河南新乡市民哄抢气球事件。”
单从画面看,一群路人疯狂抢夺一位老奶奶手中的气球。
老人嘶喊着阻拦,但众人一拥而上,迅速淹没了她。
一簇气球瞬间被抢夺一空,其中还有不少白白地飞到半空中。
奶奶哭诉:
家人得了癌症,本想趁机赚点钱补贴家用……
益美君相信,任何人看到这样触及道德底线的画面都会愤怒不已。
但大家先别急,因为人在气愤的时候,最容易被蒙蔽。
“怎么又是河南?”
一开始,益美君很不理解:
这帮年轻人难道买不起一个气球吗?
犯得上抢吗?
顺着网络线索,我大致弄清楚了事发时的状况。
12月31日晚,众多新乡市民聚集在宝龙广场等待跨年。
得知活动即将举行,那位奶奶也与家人在广场上售卖提前准备好的气球。
她负责发放,她的老伴儿负责收款。
由于当时人太多,又赶上临近零点,很多游客着急拿到气球,骚乱这才发生。
除此之外,商场还安排了人免费送气球,有的人误把老人当成了工作人员。
但在此过程中,的确有很多人趁乱跟风哄抢,加剧了混乱。
官方调查结果也与此说法基本一致,逻辑上也能讲得通。
每逢此类事情发生,我们往往会去关注后续调查进展。
例如:
老人为何会被抢?
参与者有没有找到?
施暴者是否受到了惩罚?
……
但当这与河南相关,骂就对了!
所有相关视频的评论区,一半人在骂河南人,另一半人在反击。
如此一来,已经没有人关注事件本身。
似乎这条新闻上热门的意义就是为了证明:
河南人就是坏,河南人就是没素质。
但是别忘了:
卖气球的老人也是河南人。
那些在事后安慰她的、给她钱的好心人也是河南人。
河南,大约有一亿人。
如此谩骂,意义在哪?
很多人顶着一个异地IP阴阳怪气,好像他们凭空获得了许多优越感。
他们真正的目的是伸张正义吗?
显然不是。
殊不知,这种行为也是在给自己的家乡抹黑。
整个2023,河南一直处于风口浪尖。
“南阳迷笛音乐节”、“农民抢粮食”、“杨丞琳演唱会上说河南人爱骗人”……
如果一个地方有极端、恶性的社会事件发生,便要被贴上一个标签,哪个城市能幸免?
河南,不过是部分人的出气筒。
地域黑到底有多可笑?
《乌合之众》里写:
“从长远看,不断重复的说法会进入我们无意识的自我的深层区域,而我们的行为动机正是在这里形成的。
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会忘记谁是那个不断被重复的主张的作者,我们最终会对它深信不移。”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追根溯源,你会发现“河南人偷井盖”是个假新闻。
但这种说法一直流传至今天,仍然被当作谈资。
一个在河南上学的女孩发布了一篇微博,她说:
“考上河南的大学后,家里人一直劝我小心身边的人。
因为他们都觉得河南人坏。
直到在河南读了三年大学,我才发现事实不是如此。
后来我试图解释给大家听时,但他们还是听不进去,继续鄙视河南人。
可笑的是:
他们压根就没有去过河南,甚至连认识的河南人都没有。”
不只是河南人,我们所有人都是“地域黑”的受害者。
例如,“山大学伴事件”后,总有人骂山东女孩“放荡”、“慕洋犬”。
可笑吗?
很幼稚不是吗?
但有些人就是能从中获得快感。
还记得唐山打人事件吗?
网上吵得最凶的那段时间,唐山几乎成了一座“匪城”。
甚至有人拿“唐山地震”玩梗。
然而,最后官方通报出来,大家才发现施暴者是个江苏人。
所以,叫嚣得最欢的人理智吗?
究竟什么样的人会整日以此为乐?
答案不难得出。
想起一句话:
“你眼里的世界的样子,就是你最真实的样子。”
一个总是喜欢以偏概全的人,大概率也是一个心怀各种偏见的人。
最难对抗的,
其实也是偏见
益美君曾在大学课堂上亲历过一次“地域黑”。
那时,一位老师生动地讲述自己自驾途经某个偏远地区的经历。
她得出一个结论:
“穷山恶水出刁民。”
坐下讲台下的我们,听得生理不适。
因为满堂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其中还有不少同学来自那个地区。
那时我们不知如何反驳,也听不出什么破绽。
直到后来的某一天,我突然反应过来:
那位老师的讲述不为其他,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优越。
作为一个有学识、有见识的成年人,她比谁都知道是非对错。
但她还是选择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忍不住大肆抒发自己的偏见。
在益美君看来:
地域黑,只是一个典型。
我们需要抵制的是各种无脑的偏见。
因为一个人可以有很多身份标签,那些人总会根据这些标签找到贬损我们的借口。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
“我可能会因为女性的身份被歧视,因为我是河南人被歧视,也可能因为我刚进职场没有社会经验被歧视……
但这些标签都不该是他们恶语中伤我的工具,下一次我会反击。”
这个世界,由各种偏见组成。
每天打开手机,铺天盖地袭来的也是各种偏见。
我们可以去解构这些信息,但不能被这些信息解构。
或许未来的某一天,当更多人达成一致并开始无视这些的时候,偏见也就彻底失去了生长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