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7分高考状元错失北大后,抛弃父母24年不回家,再联系时一句话让母亲泪崩……(组图)
今年的高考终于落下帷幕,而相关的话题也向来备受家长们关注。
尤其是孩子们的分数如何、能够报考什么样的院校等问题,都牵动着父母的心。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高考取得了687的高分,你会怎么做?
是让孩子自由选择填报志愿,还是提出意见,强硬干涉?
之前湖北黄冈就有这么一名女孩,以687分的优异成绩成为了当年的文科状元。
她满怀期待地填报了北京大学的志愿,最终等来的却是中国政法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原来,是父亲在她不知情时,擅自篡改了她的志愿。
也正是这一举动,让一个家庭从此支离破碎……
高考状元被改志愿
“你凭什么更改我的志愿?为什么连问都不问我?”
1999年,湖北黄冈的一个村子中,女孩戴柳拿着醒目的中国政法大学录取通知书,声泪俱下地质问父亲。
谁知父亲面无表情,振振有词地说到:
“凭什么?就凭我是你爸,我是为你好!”
一句“为你好”让只想进北大校门的戴柳如坠冰窟,绝望又悲伤。
明明以前,父母都是十分开明的,跟父亲的相处更是像朋友一样轻松自然。
小时候的戴柳,在父母的熏陶下养成了热爱阅读的习惯,还善于思考很有主见。
而且由于父亲总是会一直陪伴她读书的原因,戴柳和父亲之间无话不说,父亲在她生活中可谓占据了核心地位。
然而戴柳上高中后却发现,父亲似乎变得独裁专制。
她做什么事情不再是随心所欲,而是要听取父亲的意见。
🔺影视剧截图
有一次,戴柳因为看电影回家晚了一会,父亲甚至特地请了一天假,在家中训斥她。
他以为女儿早恋了,头疼的戴柳再三解释自己没有谈恋爱,并保证下次不会晚归,才结束了这次教训。
此次之后,戴柳便一直处于一个较为压抑的环境中,任何事情都要向父亲汇报。
而在父亲看来,戴柳还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需要他从中帮助指导,自己做的所有决定都是为了她的以后着想。
在面对大学选专业的问题上也是如此。
戴柳的梦想是上北大,父亲则一直希望她能考入政法大学,完成自己未竟的梦想。
父女二人也为此发生过激烈的争吵,但并未讨论出结果,戴柳也没将父亲的要求放在心上。
直到中国政法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被送到戴柳手上,她终于崩溃了:
“你考虑过我的感受吗?这是我的人生!”
面对不理解自己的女儿,父亲也感到十分气愤:
“你才多大,你懂什么?政法大学毕业后待遇好、地位高,我能害你吗?”
🔺影视剧截图
木已成舟,跟父亲大吵一架的戴柳只能带着满腔的愤怒和不甘,去中国政法大学报到了。
远走韩国,逃离家庭
大学期间,戴柳很少回家,就连电话联系也很少。
父亲只当女儿是在闹脾气,长大了就能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
可没想到的是,离家的念头已经在女儿心中扎了根。
大三那年,戴柳在学校的公告栏里看到了韩国一所大学的招生信息,她毫不犹豫递交了申请。
经过不懈的努力,考试一切顺利,她毫无疑问地拿到录取通知书,并获得了全额奖学金。
整个过程,父母全然不知。
一切尘埃落定后,她才通知父母自己即将出国留学。
父亲听后勃然大怒:“这么大的事情,你为什么不和我们商量?”
戴柳却反问:“你当年修改志愿的时候,跟我商量了吗?”
就这样,拿着户口本办完签证之后,戴柳就远赴韩国,一去就是20多年时间。
韩国留学之路一开始并不算顺利,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全新的生活,其中的艰难不必多说。
但戴柳始终不愿回家,不愿再面对那个剥夺了自己选择权的父亲。
直到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后,戴柳才主动给家里打去电话:“我要结婚了,以后决定国外定居了。”
一句话让母亲泪崩,原本幸福的一家人,就这样支离破碎。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就因为这样一件事,戴柳能够抛弃父母这么多年。
可是对于孩子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小事,就像心理学家李雪说的:
“父母控制欲的手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将在哪里体会到痛苦。”
没有一个孩子来到人间,是为了按照父母的想法过一生的。
🔺影视剧截图
父母只是引路人,不能替孩子决定所有
像戴柳这样的亲子战争,其实一直在我们的生活中上演:
比如去年就有一位妈妈曾偷走女儿的中戏录取通知书,阻挠她入学。
在入学前11天,这位妈妈留下一张“对不起”的纸条后,就带着女儿的录取通知书、身份证,以及户口本等关键证件,失联了。
眼看开学日子临近,女儿心急如焚,联系了中戏招生办后又报了警,警方也只能尽力调解。
好在最后招生办告诉她,只要证实自己的身份就可以继续办理入学手续。
然而妈妈回家后依然不同意,甚至在楼下守着不让她出门。
经过一系列波折后,虽然妈妈最终妥协了,但还是没有将录取通知书还给女儿。
事件被曝出后,一度引发网友对“控制型家长”的讨论:
不少父母总是为孩子规划着自以为完美的人生:
“我做这一切,还不都是为你好?”
孩子却愈发叛逆、歇斯底里:
“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爸爸/妈妈,简直让人窒息,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毕淑敏曾说:
“一些家长为孩子设计人生之路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孩子有权利选择其他道路。
当孩子与父母的意见不统一时,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让家庭环境恶化到无可救药的地步。”
如果当初戴柳父亲能够放下自己心中对于个人梦想的执念,尊重孩子的意愿,哪怕多沟通,也许结局就会有所不同。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给孩子提供建议,却无法强迫孩子必须走上那条我们曾走过的道路。
强制要求孩子按照预设好的道路发展,其实是在剥夺孩子成为他自己的权利。
孩子们的人生有他们自己独特的轨迹,那些该承受的、该经历的,都必须要由他们亲自体验过才能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