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又被耍了?“33岁考公女子饿死在出租屋”事件反转:我同情她,更同情我自己…(组图)
真的愤怒!
这次,全国人民又被耍了。
相信大家都看新闻了。
据传:
有个从北京211院校毕业的女大学生饿死在了出租屋里。
再仔细看看,这个女生前后考公考编3次,回回笔试成绩名列前茅,但就是过不了面试。
再深扒,她已然33岁,明明父母都是穷苦农民,却伸手要钱住着月租2000块的公寓。
……
这个故事首发于某公众号,作者声称自己是饿死女生的房东。
作者借此身份披露了大量一手信息。
女孩生前最后一段时间的窘迫被生动地描写了出来。
比如饿得吃不上饭,与父母不和,死了很久才被发现……
也由于这个故事太吸睛,文章很快爆了。
同时,也有很多聪明人质疑故事的真实性。
然后这件事就上了热搜。
魔幻的来了……
01
故事千人传
益美君想先说说真相,以便大家可以对比着看完后文,也就更能了解互联网的险恶。
首先。
确实有一名33岁的女性死于出租屋中。
这件事就发生在不久前。
这也是故事的原型。
但除此之外,其他的关键信息都是编的。
包括死者的身份,死亡原因,死亡地点,死者的家庭背景,以及死者的公考成绩……
死者并非“211”毕业生,而是曾通过专升本考上北京工业大学。
死者生前参加过两次事业编考试,一次公考,成绩很差,根本不是回回第一。
所以,所谓的“次次面试不过”根本就是凭空捏造。
而且她也不是饿死的。
由于其家属拒绝尸检,死因根本就无从检验。
另外,死者的父母有地、有低保、还有其他收入,生活并不窘迫,也从未借钱帮女儿交房租。
……
可在最初的那篇文章中,作者是怎么写的?
她(死者)成了毕业于北京某211大学的高材生。
她毕业后考公,曾多次获得家乡事业单位笔试第一,却一次次在面试环节落榜。
今年4月,她租住作者的一套50平方米公寓,半年需1万多元的租金,是父母借钱帮其支付。
交租后,她把父母拉黑,并称双方关系不好。
今年6月,她多日未与外界联系,后被发现死于出租屋内,疑似饿死,警方介入处理。
她的家属扔掉其遗物,还打算扔掉她的骨灰。
……
大家可以数一数这段文字中埋了多少“雷”。
就业、考公、原生家庭、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保障、重男轻女、精神抑郁……个个都是社会痛点。
大家再品一品这其中又有多少组角色对立。
该制造的角色对立制造了,该煽的情也煽了。
不明所以的人读下来,大概率要情绪爆炸。
因为除了心地善良、一直关心死者的作者,死者的家人没一个好人。
社会也是冷漠的、不公的、黑暗的。
所以女生选择了饿死自己。
合情合理。
于是。
很多人迅速共情了。
每一个出身普通、努力奋斗在底层的人都绷不住!
真的不怪大家。
因为这就是作者的真实目的。
02
真相无人观
遭到公众质疑后,发布这个故事的公众号迅速删文。
早在19日,该公众号便发布声明:
“文章系作者投稿,事实性已经过审核,不会对外披露证据自证;
基于尊重死者、保护作者、避免歪曲解读和过度猜测,才删除文章。”
目前看来,这就是心虚外加嘴硬。
或许他们也没想到这个故事会引发全网关注。
他们更不会想到,各方会深查到底。
昨天,真相公布,一片哗然。
但是相比那篇全网刷屏的文章,看到真相的人还是太少太少了。
更可笑的是,很多人宁愿杜撰的故事,也不相信调查真相。
看到这,相信大家已经知晓人心的恶毒。
尤其作者其人,实在有罪。
相信相关部门绝对不会轻易放过他!
但我还是想再说一遍,这人坏透了!!
这个作者是很懂自媒体的,他很“聪明”地靠上了很多社会热点。
能编出这样的故事来,他肯定是老手。
但热点不是这么蹭的!
他可以说明这是一个杜撰的故事,我们的社会允许创作。
但如果他非要说这是真实的,我们就得论一论其真实目的:
为何要如此消费死者?
为何要刻意制造对立,操纵大众情绪?
为何要如此抹黑亿万人生存的大环境?
……
这我想起了咪蒙团队制造出的那篇《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
没想到几年过去了,这招还那么管用。
我也才反应过来,当自媒体“进化”到了短视频时代,这种手段其实被应用得更广泛了。
因为只要情绪对,大家可以随意演绎。
受众似乎也已经不在乎真假,只要能够击中痛点,令人感动,情绪对了,就能够成为爆款。
远的不说,网红“猫一杯造假事件”的荒诞历历在目。
放眼全网,有多少人正在按照脚本编故事?
有的只是为了获得一些流量,赚点钱。
但有的,其心可诛。
我们不仅要明是非,还要会辩虚实。
03
写在最后
一定会有人说:
人家不就是编个故事吗?
现实生活中的那些问题难道不存在吗?
理是那个理不就完了?
……
希望大家明白:
自媒体时代,我们既是网民,也是内容创作者。
我们在发布言论的同时,意味着我们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言论的影响可大可小,对应的责任自然也是。
不能否认,我们生活的这个大环境有很多问题。
可这个社会绝对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不堪!
有些人就是贼心不死,一定要引导大众质疑周遭的一切,愤恨我们成长的这片土地。
这种行为的本质就是“喂毒”。
被耍一次,实属正常。
被耍两次,应当有所警觉。
凡事不过三。
作为从业者,我再次提醒大家不要被人利用,更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言论驱使。
把个案当普遍。
把可能当必然。
在毫无关系的事情中间加上若有若无的联系。
必要的时候可以造谣,添油加醋,春秋笔法。
……
时刻警惕这些。
以及背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