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2日 6.9°C-8.5°C
澳元 : 人民币=4.83
霍巴特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董卓有心篡汉?那纯属造谣,但为何他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废杀汉帝?

2017-08-07 来源: 我们爱历史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历史迷聚集地,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西汉

东汉

三国

西晋

东晋

董卓有心篡汉?那纯属造谣,但为何他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废杀汉帝? - 1

作者|我方专栏作家南门太守

《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3081字,阅读时间:约7分钟

董卓有心篡汉?那纯属造谣,但为何他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废杀汉帝? - 2

董卓由强势走向失败,有人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不该擅自废立皇帝,这件事看起来很鲁莽,让董卓在政治上陷入被动。

董卓是个武人,但从史书记载的情况看他做事却很精明,尤其政治斗争方面的手段也相当娴熟。那么,董卓为什么要那样做呢?

这件事在《后汉书》里说得比较简单,《三国志》也说得不多,王粲的《汉末英雄记》反而记载较多,不过单就《汉末英雄记》现存的几条记载来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似乎还有一些出入。

其中一条记载说,董卓告诉袁绍,当今天子刘辩为人“冲暗”,不是一个“万机之主”,而陈留王刘协比他强,应该废黜刘辩,另立陈留王。

“冲”的意思是幼小,“暗”的意思是不明,蒙昧。董卓说刘辩蒙昧可以,但说他“幼小”则刚好说反了,因为刘辩十四岁,刘协只有九岁。根据这条记载,董卓明确要以刘协代替刘辩。

但按照后一条记载,似乎又不是这样的,董卓当着袁绍和众“官僚”的面说:“刘氏之种,不足复遗。” 这个“遗”在此应该读“位”,是给予的意思,董卓好像是在说对刘氏宗族不能再把皇位交给他们了。

那应该交给谁呢?《汉末英雄记》没说,《三国志》、《献帝春秋》也没说,有一种可能是董卓想自己当皇帝,因为如果刘氏不当了,董卓是不会让给别人当的,《汉末英雄记》在这里暗示董卓想僭越。

但后一种说法得不到其它史料的支持,包括《后汉书》、《三国志》在内的各种史书均明确记载,董卓的想法是以刘协取代刘辩。

但不管怎么样,董卓的这个想法立即遭到袁绍的强烈反对,二人由此彻底闹崩。董卓没想到袁绍会干脆利索地不给他面子,于是放出了狠话:“天下的事都取决于我,我想做什么,谁敢不从?”

董卓再次耍起了流氓,但袁绍不是吓大的,他说:“天下有势力的也不光你董卓,咱们走着瞧!”袁绍“横刀长揖而去”。袁绍明摆着跟董卓公开叫板了,他勇刚勇矣,但是晚了。

董卓有心篡汉?那纯属造谣,但为何他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废杀汉帝? - 3

鲍信之说劝袁绍除掉董卓,袁绍不敢,现在的局面已完全不同了,董卓收降了何氏旧部,瓦解了并州军,新得了吕布、张辽这样的猛将,加上凉州军源源不断地开来,实力的天平早已把袁绍一党甩到了地上,袁绍这才想起来跟董卓摊牌,无异于自取灭亡。

换成别人袁绍及其整个家族恐怕活不到明天,但是董卓还是忍住了,原因是袁家是“大家”,他还是“袁氏故吏”,所以没立即下手,这为袁绍逃出洛阳留下了机会。

废立皇帝在当时绝对是惊天动地的大事,纵观两汉三四百年的历史,能做成这种事的没有几个,尽管刘氏已形同傀儡,尽管董卓已经“天下之事,岂不在我”,但要打破人们心中牢不可破的正统观念,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即使袁绍这些人不敢反对,也不能保证天下人都会响应。

从事后结果看董卓要做的这件事终于是做成了,但他也为此付出了极大代价,而对袁绍来说,尽管不满意董卓,尽管可能也不满意刘协,但此时此刻执着地反对废立,他也应该考虑一下后果。

袁绍可能觉得袁家的影响力还在,董卓不会把自己怎么样。但董卓进入洛阳以来的所作所为已经清楚地表明,此人绝不会按常理出牌,他的道德水准极低下,他的手段极残忍,对付这样的人光靠斗勇根本无济于事,即便不为自己着想,也要为父亲、叔父以等家族几十口人着想。

董卓彻底掌握局面后,下一个打击的对象一定是袁家,现在不设法脱身,反而激怒董卓,是不是有点不够明智呢?从事后结果看,袁绍带着少数人勉强逃出了洛阳,生父袁逢、叔父袁隗等几十口人留在洛阳成为董卓的人质,最后全部被董卓杀害。

可见在废立这件事上董卓和袁绍都异常执着,根本不计后果,二人来了一场硬对硬,给政局乱上添乱,使脆弱不堪的朝廷旧伤未疗、新伤又添。

董卓和袁绍对决的结果是两败俱伤。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疑问:董卓和袁绍为什么都那行执着呢?董卓为什么一定要行废立之事?对袁绍来说既然拼不过董卓,为什么还要坚决反对呢?他们都不能退一步吗?

围绕这些问题仔细探究一番,发现不是他们不够明智,而是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其他的选择,董卓要想彻底巩固权力必须行废立之事,袁绍要想自保必须坚决反对废立,上其实他们都没有退路。

董卓有心篡汉?那纯属造谣,但为何他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废杀汉帝? - 4

董卓虽然是肇事者,但他有充分的理由换皇帝。刘辩是灵帝刘宏的儿子,但也是何进、何苗的外甥,何进被杀凶手是宦官,何苗被杀凶手则是吴匡,而吴匡背后是董旻,董旻的背后是董卓,董卓已经跟何家成为仇人,这是董卓急于换皇帝的一个原因。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董卓跟刘协之间的特殊关系。刘协跟刘辩不是一个生母,刘辩的母亲是何皇后,刘协的母亲是王美人,何皇后当时得势,又给灵帝刘宏生下了儿子刘辩,她对其他嫔妃格外防范,有谁怀上刘宏的儿子,她就会想办法让那个生命胎死腹中,王美人怀孕后惊恐难安,想了很多办法要把孩子流产,但这个日后被称为汉献帝的孩子生命力过于顽强,还是降生到人间,结果很快王美人就被何皇后毒死了。

灵帝大怒,但又无可奈何,何皇后外有当大将军的哥哥,内有张让等宦官头目力挺,灵帝无法追究,但为防止再出意外,就把刘协交给自己的母亲抚养。

灵帝刘宏的母亲姓董,跟董卓是一个姓,但他们的祖籍一个在西北一个在华北,八竿子打不着,不过董卓很会来事,当时他的弟弟董旻在朝廷任职,在董卓授意下,董旻主动跟董太后一家攀上亲戚关系。

董卓有心篡汉?那纯属造谣,但为何他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废杀汉帝? - 5

不管是西边的董还是东边的董,反正五百年前都是一家,由于这层关系,董卓对刘协更另眼相待了。为了断绝忠于何氏的势力将来聚拢到刘辩身边反对自己,董卓当即立断,他要废掉刘辩,另立与自己有一定渊源并且有好感刘协为帝。

对于袁绍来说,这又恰恰是不能接受的,因为天下人都知道袁绍是何进的属下。张邈、鲍信、丁原这样的实力派与其说支持袁绍,不如说他们是因为何进而支持袁绍。何进虽然算不上一代枭雄,但他很早便开始权力布局,像王粲的父亲王谦以及大笔杆子陈琳等都是何进的属下,何进在政治上有相当深的根基。

袁绍等人加盟何进集团后,通过背后使坏把何进推上了断头台,借宦官之手除掉了何进,但这些是很隐性的,是一般人看不出来的,袁绍平时嘴上挂的还是对何进的忠诚,何进是袁绍利用的工具,也是袁绍扛在肩头的一面大旗。

何进虽然死了,但他的外甥、当今天子刘辩就成为一个象征,刘辩当天子对袁绍是有利的,反之,看着刘辩被废他如果不旗帜鲜明的反对,将使自己的政治声誉严重受损。

袁绍没有接受鲍信等人武力解决董卓的建议,鲍信、张邈等人失望之下已离开了洛阳,袁绍失去了跟董卓刀兵相见的本钱,如果再失去士人以及舆论对自己的拥护,他将变得一钱不值。

所以,董卓必须换皇帝,袁绍也必须坚决反对。

最终的结果当然是以袁绍的失败而告终,袁绍逃出了洛阳,董卓废刘辩为弘农王,另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即以后的汉献帝。

这场斗争董卓表面上是胜利了,但却是个“惨胜”,由于他的方法过于粗暴简单,让他在政治上彻底失败,士人们不会再与他真心合作,一般百姓也都视他为头号奸臣。

对袁绍来说此次对抗他则是彻底“惨败”,他被排挤出洛阳政坛,袁家留在洛阳的数十口人成为董卓的人质,后来袁绍被推为关东联军的盟主,打出反对董卓的大旗,董卓一怒之下,把袁家几十口人全部杀了。

董卓有心篡汉?那纯属造谣,但为何他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废杀汉帝? - 6

这些不幸远没有结束,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联军讨伐董卓,列出的一条重要理由是董卓随意行废立之事,言下之意并不承认刘协的合法地位,董卓担心被废的刘辩被关东联军利用,命人用毒药害死了刘辩。

刘辩死后,关于刘协合法性的问题不再成为焦点,绝大多数人认为刘协既然也是灵帝刘宏的亲生骨肉,继承皇位也不存在问题。但是袁绍还绕不过来这个弯,在董卓面前他坚决反对过立刘协为帝。

袁绍的这个观点坚持了很久,他曾想立刘虞为帝与刘协抗衡,虽然事情没有结果,但让袁绍成了最大的“反皇派”,一直影响到他与献帝刘协的关系,这间接地促成了曹操得以抢先一步“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而让袁绍不断地在政治上失分。

好书推荐

《三国全史》上下卷

我方专栏作家:南门太守 著

董卓有心篡汉?那纯属造谣,但为何他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废杀汉帝? - 7

 点击下面了解详情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