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在板闸的淮安关,历史是很久远的,建筑规模比淮安府还要宏伟
设在板闸的淮安关,历史是很久远的。据《淮关小志》载:“淮安关署在板闸镇东南(今楚州区淮城镇板闸居委会),居淮安西北,距淮安、市区各十五里。”据《重修山阳县志》载:“关榷之设始于明代,一为户部钞关,驻板闸。”“户部”类似现在的财政部,“钞关”,为税关的一种,因只收纸币(钞)作税金而命名,板闸钞关名为“淮安关”。自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后又经隋元两次扩展以来,在铁路未建海运未通的年代,大运河成了南北漕运的大动脉,包括东北、西北以及闽粤各省的货物必须经运河交流。据《山阳县志》记载:“凡湖广、江西、浙江、江南之粮艘,衔属而至山阳(今淮安),沿运河北运,虽山东、河南粮艘不经淮安板闸,亦皆遥禀戒约,故漕运通七省,而山阳板闸实咽喉要地也。”位于运河线上的淮安楚州,在历史上也曾有过自己的辉煌,曾与杭州、苏州、扬州并称为“四大都市”。而漕运的兴起、关榷的设立,使小小的板闸平地崛起。明、清两代几百年中,这里商贾云集,经济发达,市井繁荣。正如《淮关小志》有诗所云:“板闸人家水一湾,人家生计仗淮关;婢赊斗米奴骑马,笑指商船去又还。”建筑规模比淮安府还要宏伟的淮安关监督公署,设在原板闸镇内东街西街中间。
在镇南街偏西的运河堤上还建有淮安关大楼一座,专供办理南来北往运输货物船只查验报关收税等用。每次查验货船、报税时,由在这里办公的监检率领各班各行各业人员,如“扦子手”、“钞户”以及卫队等乘巡船到货船上办理报关各项手续。“扦子手”就是负责在船上查验货物时,用铁扦(扦上有尺码)横竖上下一量,就能知道这只船装载的货物数量。“钞户”是分门别类的,有茶叶钞户、杂货钞户、绸布钞户,办理按税率折算税金、填写税单等工作。淮关大楼右首另有一座“头儿厅”,内有十三个总头目,是各个钞户的头头,各个头头各管一行。关上有一部分巡查人员专门安排查船时间,通知客户、船户候验。在查船时,监扦一人率领扦子手、钞户、卫队各班人员乘巡船到客户船上进行查验,然后办理货物报税手续,每只船查讫后发给税单才能放行。关上关下经常停靠二三百条货船等候报关,未经办理报关手续的船只,不能通过关口。每天下午六时前后封关,用几条渡船联成一条船桥,由河东关口延伸到西岸,一切往来船只到此就无法通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