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16日 5.8°C-8.9°C
澳元 : 人民币=4.83
霍巴特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只有遇到了灵魂伴侣,才会产生的三种特殊“心灵感应”

2021-12-22 来源: 腾讯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伴侣是自己的soulmate,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坦言自己遇不到真正的灵魂伴侣,随着年纪和外界压力最终只能说服自己将就在并不满意的关系里痛苦、埋怨。

然而这些人究竟是时运不济,还是咎由自取呢?对此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有得选择,每个人的现在都是她自己选择的结果。

只有遇到了灵魂伴侣,才会产生的三种特殊“心灵感应” - 1

亲密关系不是玄学,心灵感应在这个世界上也确实存在,你之所以不拥有,是因为你自己根本就没有真正地去探索争取过。

所有优质的灵魂伴侣,遇到只是前提,关键在于培养。

当两个人对彼此的了解不断加深,生活方式以及思想不断磨合之后,自然而然就会变得格外有默契,一个眼神对方就会明白自己心中所思所想,

只有遇到了灵魂伴侣,才会产生三种特殊的“心灵感应”。

一、独立又依恋

只有遇到了灵魂伴侣,才会产生的三种特殊“心灵感应” - 2

两个各自独立的灵魂是产生灵魂伴侣的第一步,亲密关系的双方必须在精神世界上互相对等,才会在行为上产生默契,否则无论双方怎么努力都是白费力气。

有人说“没有相互平等的爱,都是浪费生命,也不会体验到真正的爱。”深以为然。

健康的亲密关系一定是既独立又依恋的动态平衡关系。首先人作为一个个体势必需要一定的空间满足自己的自我存在感受。

但是作为一个人毕竟是有限的,也一定需要他人进入自己的生命内部来实现自己生命的圆满,伴侣的存在弥补了我们自身某种程度的软弱、局限和无能。

只有遇到了灵魂伴侣,才会产生的三种特殊“心灵感应” - 3

那些真正的灵魂伴侣都能在独立与依恋之间自由调配,他们可以在对方需要的时候回应对方,也会在对方想要安静的时候,留出个人空间。

在精心维护之下,双方的内部和外部需求都得到极大地满足,生命呈现的状态自然圆润饱满,在外人看来也自然又甜蜜又默契。

二、争吵会让彼此的距离更近

现代男女之间的情感之所以维系艰难,是因为大家的容错率都很低,彼此都不愿意接受关系里存在错误和冲突,一旦关系中产生这种冲突男性女性们离开的速度,远远大于他们自己解决冲突的速度。

只有遇到了灵魂伴侣,才会产生的三种特殊“心灵感应” - 4

但百分之百完美的灵魂伴侣只是一个伪命题,任何关系都会存在矛盾,关键在于你能否动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

很多人在情感中很容易形成条件反射,如果某一次在某一种情境下被感情困住,在类似的情景下就很容易产生相同的反应,周而复始,这也能解释很多情侣之间为什么总是就类似问题纠缠不休。

如果你希望自己和伴侣的关系能够走向灵魂伴侣,就要学着跳出困境,尝试寻找问题的真正原因,并解决问题。

只有遇到了灵魂伴侣,才会产生的三种特殊“心灵感应” - 5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愤怒并不一定来源于事情本身,而在于我们对事情的反应,跳出你的固有认知,尝试从其他角度认识问题,你一定会对亲密关系有不同的认识。

灵魂伴侣之间不是没有矛盾,而是彼此能够容忍、包容问题的出现。他们更懂得密切关注对方的变化,调和自己以便于能够于对方同步。

三、共同进步

拥有灵魂伴侣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会很自信,因为他知道无论自己做什么都会得到对方的支持、对方的肯定。

这也是为什么说心灵感应最有可能发生在两个精神独立的个体之间的原因,因为只有精神饱满的人,才会由衷地欣赏他人。

只有遇到了灵魂伴侣,才会产生的三种特殊“心灵感应” - 6

而来自亲密爱人的肯定,能够让一个人产生极大的勇气、生命动力,从内部激发更多的能量去寻找生命的可能。

当我们能够感受到自己正在被感受被需要的时候,是真的能够从心底产生与他人的连接感,以及安全感。

社会心理学家菲尔·谢弗与辛迪·哈赞曾做过一项调研,结果发现那些亲密伴侣之间都存在这三种情感依恋:

和爱人有情感的连接感

自己的情绪能够得到爱人的回应;

明确爱人会支持自己,并产生探索世界的力量

只有遇到了灵魂伴侣,才会产生的三种特殊“心灵感应” - 7

总而言之,灵魂伴侣遇到一个靠谱的人只是前提,遇到之后,该如何经营如何维系才是能否真正拥有亲密关系,感受到真正爱的体验的关键。

如果你想要拥有这样的关系,不论男女,请不要原地等待,勇敢地去追求,并不断地修正自己。如此,幸福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