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第二大湖东平湖历史悠久,为何却在清朝地图上消失了100多年
在山东省西南部有两个大湖,南部的是微山湖,北部的为东平湖。东平湖一带在历史上是有名的梁山泊,由于受黄河频繁改道以及淤积的影响,其面积、位置都发生过不小的变化,其名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按照先后顺序经历了大野泽、梁山泊、北五湖中的安山湖、东平湖的演变过程。
山东省西南部的两大湖泊
东平湖今天总面积655平方公里,常年水面209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米,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泊。但是就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面积宽广的湖泊在清朝的地图上却仅以一个轮廓来表示,并不像其他湖泊那样显示充满着水,就像消失了一样。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
1703年绘制的《全黄图》,可见安山湖与其南侧的南旺等三湖明显不同
东平湖在明清时期名字为“安山湖”,因其旁边有安民山而得名,据清道光《东平州志》山川条记载:
安民山,州西南有安山,亦曰安民山,下有积水湖,一名安山湖,山南有安山镇,会通河所经也。
至于“安民山”一名的来历,民国《东平县志》记载:
安民山,境故多水患,河汶济三水环山,流民藉以安,故名。
清朝的《运河图》,也可看到安山湖与南部南旺等三湖不同
安山湖在明朝永乐年间迁都至今天北京之后,被国家重视起来,因为它是保证向北京运输漕粮通道大运河运行的四大“水柜”之一。清朝道光《东平州志》“漕渠”条记载:
正统三年(1438年)开安山积水湖,在州西十五里,漕河西岸,潆回可百里,四面有堤。……四面筑堤,水涨则泄,漕水入湖。水涸则出湖水入漕,谓之水柜。
水柜旧有安山湖,明永乐四年尚书宋礼设四大水柜以济漕渠,安山湖其一也。涌以安民山得名,在州城西十二里,运河西岸,周百余里。其所以必设水柜者。
清道光《东平州志》中的安山湖
虽然安山湖“贵为”水柜之一,但是其使用却不顺利,原因是“然湖地卑而河地高,入水易出水难,岁久填淤”,湖泊的地势较低,而大运河的地势高,因此水往湖中流入容易,而湖中之水往运河里流却较为困难,因此湖泊就慢慢淤积了。
湖泊淤积之后,不仅无法给运河提供“水柜”的功能,并且还被周边村民侵占,或种田或放牧“然湖地易淤,每为小民侵占。……岁久禁驰,湖浅可耕,多为势豪所占”。
面对这种情况,明朝官方也没有放弃安山湖的清淤、修堤等工作,力图恢复它的功能:
万历十六年,都给事中常居敬,行河复规安山湖以潴水题,修土堤四千三百余丈,又为闸,一于湖之北口,一于湖之南口,因其涸溢以为蓄泄。万历十七年,都给事中常居敬奏东平、济宁之间设安山等湖,谓之水柜。泰昌元年,王佐言诸湖水柜已复,安山湖且复五十五里,诚可利漕。崇祯十四年,张国维上疏运六策,首言复安山湖水柜,以济北闸。
1886《山东运河全图》中的安山湖
另外,还权衡村民种地和设置水柜两方面的需要,在万历六年,重新丈量了安山湖,在广百里的范围内,地势高适宜种田的有七十七顷多,而地势低下适应做水柜的面积为“四百一十六顷有奇”,在常居敬建议下,在高地和洼地相接的位置修筑了“东湖小堤”,将安山湖分成了堤内和堤外两个区域,堤内为水柜继续济运,堤外则是耕地。万历十七年长四千三百二十丈的土堤筑成。
到了清朝,安山湖淤积得更加严重,顺治年间,黄河在河南荆隆口决口,直冲运河重镇张秋镇,在张秋以南的安山湖淤成平地。曾有治河的大臣提议重新疏浚恢复湖面,但需要“帑金二十余万”,当时百废待兴,无法解决费用问题,没有实现。
清代运河杭州至北京全图中的安山湖
雍正三年内阁学士何国宗在查勘运河,又提议在安山湖复设水柜,并且修复湖堤。工程缓慢开工后,到了雍正十三年,巡抚岳浚以湖水无来源不堪作水柜,仅能保留泄水区为由,请停筑圈堤事宜,以免浪费人力财力,得到皇帝的允许“遂止“。
乾隆六年(1741年),巡漕御史宗室都隆额恳请皇帝,把安山湖恢复为耕地,经户、工二部议后,认为可行,安山湖彻底放弃“水柜”的功能,全部变为耕地。
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入海,抬高了原汇入安山一带洼地河流的水位,并且与黄河连通,黄河的涨水便也流入原安山湖一带的湖泊以及洼地。从此,这里又成为湖泊。
1911年绘制的东平州图中显示已恢复了水面
从乾隆六年到咸丰五年,有114年的时间,这片原本古老、面积广大的湖泊,由于黄河的改道以及泥沙的淤积,彻底成为了农田,所以在清朝的地图上显示出来就是虽然标着是湖,但却没有水的状况。在一些地图上,还注有“安山湖周围六十八里,为四水柜之一,雍正十一年,河南荆隆工温溢,黄水淤垫,不能蓄水济运,乾隆十四年题明,恳请升科”的字样。
清朝某地图中安山湖旁边备注有“恳请升科”的字样
民国《东平县志》黄河条记载:
自清咸丰河决兰仪灌入县境,安民山屹立洪波中二十年。光绪纪元堤工告成,民庆再生,未十年而东岸堤冲,不复修筑,水涨则流入县境,水过沙填 ,诸水尾闾,俱被顶抗,旁流四出,纵横数十里,民田汇为巨泽,患且无已,此河不在县境而害于县境者也。
因为淹没地区属东平县,在民国时期开始有了“东平湖”的名字。1938年,蒋介石“以水代兵”炸开了花园口大堤,黄河改道入淮河,东平湖因水源而干涸,1947年花园口决口被堵复后,东平湖又重新有了水源,恢复了湖面。
1939年地图上显示已有东平湖的名称
1950年7月,东平湖被确定为黄河滞洪区,将旧临黄堤、运河堤和金线岭堤进行了修复, 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滞洪区的基础上修建了东平湖水库。1963年又在老运河河堤的基础上修筑了二级湖堤,将水库分为新湖、老湖。
东平湖滞洪区图
老湖区面积208平方公里,在东北部,常年有水,也就是东平湖。滞洪区亦称新湖区,面积418平方公里,在东南部,大部为农耕地。2005年10月东平湖成为南水北调一期工程输水干线上的调蓄水库。
上个世纪70年代左右的卫星图,显示东平湖及安山等信息
古老的湖泊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继续默默为人民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