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05日 15.9°C-18.4°C
澳元 : 人民币=4.67
霍巴特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从《千爵史诗》开始的古典乐入门

2022-07-16 来源: 游研社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在今年6月初时,一款叫做《千爵史诗》(CardShark)的游戏发行了。在游戏中玩家化身法兰西千王,跟随圣日耳曼伯爵一路坑蒙拐骗,从一个小酒保成功靠着打牌跻身上流社会。游戏极高的综合素质为其赢得了Steam上的九成好评率以及MC均分81的亮眼成绩。游戏的一大亮点是其配乐全部都是古典乐,与其18世纪的故事背景相得益彰。

从《千爵史诗》开始的古典乐入门 - 1

Card Shark这个俚语指的是专业作弊牌手的意思,换言之就是老千

古典乐一直以来都给人一种曲高和寡的印象,让人们误以为其鉴赏门槛很高。但实际上并不是这么一回事。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有一双耳朵,再加上那么一丢丢的审美能力就能欣赏古典乐了,并不需要去特意学习什么深奥的音乐知识。毕竟我们只是普通听众而已,既不是作曲家也不是演奏家,懂那么多高深的理论也用不上啊,就好像玩家不一定要会编程、读者不一定要会写作一样——话虽如此,懂一点点总是比一点都不懂要好那么一点的(这句话怎么这么拗口啊)。

本文就从《千爵史诗》的配乐出发,盘盘这个游戏背后的古典乐,同时介绍一些入门级的古典乐知识吧。如果你对古典乐感兴趣,却又一直担心鉴赏门槛的问题,那《千爵史诗》就是一个很好的入坑契机。

由于我自己也只是一个业余爱好者而已,没有学习过专业的理论知识,所以本文也注定是一篇入门向的文章——对小白完全零门槛,对大佬就没什么参考价值了。

配合OST食用本文效果更佳哦

从《千爵史诗》开始的古典乐入门 - 2

前排声明:本文所指的古典乐均指西洋古典乐,虽然中国也有自己的古典乐,但这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

(全文约万字,请做好准备)

一、古典乐的前身——宗教音乐

在蒙昧未开的中世纪,整个西欧都被置于天主教会的掌控之下。教会对人民思想的钳制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但是教会的统治也并非完全一无是处的——高耸入云的哥特式教堂、神圣庄严的宗教音乐,这些都是宗教贡献给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在游戏中,圣日耳曼伯爵为了寻找“一打鲜乳坊”的目击者火枪手阿拉米兹,而带着主角前往了贝杰哈克的救济院。年轻时威武的火枪手,此时早已沦落为一个落魄的老人,只能在教会的救济下勉强度日。

从《千爵史诗》开始的古典乐入门 - 3

接济穷人和病人一直都是教会的职责,教会是慈善组织和医疗组织的先驱,这也是其正面意义之一

救济院的音乐正是一首圣洁的宗教音乐:

10 - Codex Las Huelgas Ex Illustri NataProsapia

维尔加斯乐典–生于荣光之家

维尔加斯乐典(Codex Las Huelgas),谱写于14世纪的卡斯蒂利亚(即今天的西班牙),包含了186首天主教圣歌。整部乐典在羊皮纸上以五线谱的形式写成——是的,五线谱在那个年代早就被发明了。

从《千爵史诗》开始的古典乐入门 - 4

是不是和现代五线谱已经比较相似了呢?

维尔加斯乐典自创作以来,一直被保存在西班牙布尔戈斯市的维尔加斯圣玛丽亚修道院中,这也是它得名的原因。维尔加斯(Huelgas)其实并不是一个地名,而是“休耕地”的意思。

从《千爵史诗》开始的古典乐入门 - 5

维尔加斯圣玛丽亚修道院,建于12世纪,是西班牙文化遗产之一

标题中的“生于荣光之家”(Ex Illustri Nata Prosapia)是一句拉丁文,实际上,拉丁文是天主教会的官方语言,因此几乎所有中世纪的圣歌都是以拉丁文填词的。

这首圣歌是无伴奏的单声部合唱,给人以一种纯粹的空灵感。游戏中的版本还加入了回声的特效,这也是为了模拟唱诗班在教堂内演唱时的回声效果。想象一下吧:在宏伟的教堂内,光线从彩色玻璃窗上洒下,同时响起了这么一首圣歌。是不是有一种超脱世俗、致真致纯的感觉呢?

值得一提的是,说到中世纪的圣歌,最著名的是9世纪的格里高利圣咏。格里高利圣咏同样是无伴奏的单声部圣歌,由固定的音符构成。它给后世的圣歌提供了一个模板(学名叫教会调式),所有宗教音乐都要符合这个模板才能被教会承认。当然维尔加斯乐典也不例外,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所有宗教音乐听起来感觉都差不多吧。

二、繁复而奢华的巴洛克音乐

经历了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后,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了空前的挑战。教权衰微的反面是王权的兴起。欧洲的君主们大兴土木,修筑着华美的宫殿。这也对宫廷乐师们的作曲造成了影响——他们不再需要迎合教会的需求,而是可以自由地探索宗教之外的音乐主题,去迎合帝王们的喜好,去寻求打破传统教会调式的方法。而这场音乐改革的成果就是巴洛克音乐。

巴洛克艺术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复杂性和华丽性,这点在雕梁画栋的巴洛克建筑上有着很好的体现。

从《千爵史诗》开始的古典乐入门 - 6

梵蒂冈圣座所在的圣彼得大教堂,是最杰出的巴洛克建筑之一

对于巴洛克音乐来说,实现复杂性有两种简单的方式——一是加入大量的修饰音,二是把单声部的简单旋律不断复制粘贴,贴出一个多声部的复杂旋律来。与单声部的传统宗教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游戏的后期,圣日耳曼伯爵与主角前往吉穆耶的马莱城堡拜访老友卡萨诺瓦,希望能被引荐给蓬皮杜夫人。但抵达了城堡,主角才发现这里完全就是一片酒池肉林的景象……

从《千爵史诗》开始的古典乐入门 - 7

如果你不作弊(cheat),你就必输

马莱城堡的音乐就是一首四声部的无伴奏合唱(也叫做四重唱):

23 - T. Morley Besides a Fountain

莫雷–在喷泉边

什么叫四声部呢?就是把单声部复制粘贴三次,同时每次粘贴的时候要和上一次稍微错开一点——时间上错开一点,音调上也错开一点(这些错开来的声部学名叫复调)。演唱的时候四个声部分别给四个不同的人唱——以本曲为例,这四个人就是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从高音到低音覆盖了整个音域,注意女低音是比男高音还要高的。(音色的高低指的是声波频率/音调的高低,而不是指音量的大小,高音的音色尖锐,但是音量不一定大。)

从《千爵史诗》开始的古典乐入门 - 8

可以注意到四个声部的唱词是错开来的,而且旋律也不完全一样

对于不了解音乐的人,可能会感到一头雾水:如果四个人同时唱的内容不一样,岂不是一团乱麻,根本听不清在唱的什么鬼吗?

而这正是音乐最神奇的地方,单独的一个声部听起来非常单调乏味(甚至可以说难听)。但是一旦多声部叠加起来,就可以形成和声,组成一段非常和谐而悦耳的旋律,形成1+1>2的效果。正如这首《在喷泉边》所展示的那样。

从《千爵史诗》开始的古典乐入门 - 9

哪怕是听起来像放屁的低音部,在乐团里也是不可或缺的(《吹响!上低音号》)

实际上,本曲是《千爵史诗》中我最喜欢的一首。这首曲子充分展示了声乐和复调音乐的美妙,不禁令人感叹:人声才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乐器,而其他的乐器不过是对人声的模仿而已。

而且有趣的是,本曲和游戏内容的结合非常紧密,看看这荒淫的歌词就知道了。与其说是巴洛克不如说是洛可可更加合适

Besidesa fountain of sweet briar and roses,

在被甜蜜的野蔷薇和玫瑰环绕的喷泉边,

heardI two lovers talk in sweet and wanton glosses.

我听见两个恋人在甜言蜜语地交谈。

Saydainty dear, quoth he, to whom is thy liking tièd?

亲爱的,他说道,你喜欢谁?

Towhom but thee my bonny love? the gentle nymph replièd.

除了你还能是谁呢,我的爱?温柔的少女回答道。

Idie, I die, I die, quoth he,

我要死了,我要死了,我要死了,他说道,

andI, and I, and I, said she;

我也是,我也是,我也是,她说道;

Ahgive me, quoth he, but he durst not say, give me some token,

啊给我吧,他说道,但他又不敢说出口,给我些信物吧,

andwith his hands the rest he would have spoken.

他带着未说出口的话伸出了双手。

Fieaway, nay fie away, cried the nymph then, alas you well do know it;

走开,不要走,少女喊道,唉你很清楚这一点;

ah,quoth he, sweetly come kiss me, and show it.

啊,他说道,甜甜地过来给我一个吻,然后把信物给我吧。

自己翻译的歌词,虽然既不“达”也不“雅”,但勉强是做到“信”了,诗歌翻译完全超出我的英语水平了

莫雷作为16世纪的英国作曲家,是莎士比亚的同辈人,所以他的作品是用英语填词的,不过要知道用英语填词的古典乐歌曲其实是少数中的少数。

而巴洛克音乐真正达到巅峰,是莫雷的一百年后。而这位令巴洛克音乐达到巅峰的集大成者,就是大家都认识的巴赫了。

从《千爵史诗》开始的古典乐入门 - 10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巴洛克音乐的集大成者

我的高中音乐老师说过一句话:“如果说贝多芬是音乐之父的话,那巴赫就是音乐之爷了。” 没错,对于古典乐来说,巴赫就是一个开山鼻祖式的人物。毫不夸张地说,巴赫在古典乐中的地位,就相当于牛顿在经典物理中的地位一样。他是终结了巴洛克时代,开启了古典时代的人。而巴赫同样给《千爵史诗》贡献了一首音乐:

25 - J.S. Bach The Well-TemperedClavier, Book I, Fugue No.3 in C-Sharp Major, BWV 848

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第一卷,升C大调第3组赋格

这首曲子首先标题就挺莫名其妙的(好脾气的克莱维?),而且这首曲子虽然中文名叫做平均律,实际上却根本没按照平均律……

考虑到我对乐理一窍不通,所以就不在这具体介绍什么是平均律了。简单地理解,平均律相当于一个标准,它规定了一个八度的音。平均律为什么重要?因为所有乐器都是用平均律调的音,所有乐谱也都是用平均律写的,可以说平均律就是音乐界通用的语言,正如十进制阿拉伯数字是数学界的通用语言一样。

从《千爵史诗》开始的古典乐入门 - 11

一个八度的示例

不管巴赫这套曲子是真平均律还是假平均律,总之只需要知道,这套曲子的影响力非常巨大。并不是说它多么好听,而是说它在乐理上提供了一种模板,正如格里高利圣咏给宗教音乐提供了模板一样,或者龙与地下城给角色扮演游戏提供了模板一样。后世的音乐在创作的时候都需要参考这套模板,这就是巴赫祖师爷地位的体现。

这首曲子的标题里还出现了“赋格”这个词。什么是赋格呢?简单地理解,赋格就是一个复调音乐的八股文。八股文的比喻是说赋格创作起来要遵守很多乱七八糟的规矩,形式上的限制很多,但是不一定会难听。正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样,真正有才华的人是不会被复杂的形式束缚住的。赋格的结构正是巴洛克音乐复杂性最好的一种体现。

这首曲子曲名的最后出现了一个BWV.848,这叫做作品号。每个音乐家创作的所有曲子都拥有唯一的作品号,可以用来很方便地检索某一首具体的曲子。BWV.是巴赫特有的作品号(莫扎特的作品号则用K.来表示,李斯特则一般是S.,等等。而其他大多数作曲家的作品号都是用Op.表示的,Op.就是拉丁文的作品opus的缩写),而848是具体的编号。BWV.848唯一地表示了巴赫的第848号曲目。用作品号而不是用标题来搜索古典乐是一个小技巧,因为搜标题很容易搜出别的曲子来,但作品号是唯一的。

话说,有没有发现这首曲子的音色有点奇怪,不像是钢琴?没错,确实不是钢琴,因为它是用羽管键琴演奏的。

从《千爵史诗》开始的古典乐入门 - 12

由法国Pierre Donzelague家族于1716年所制造的双排键盘羽管键琴

羽管键琴是钢琴的前身,在18世纪后逐渐被钢琴所取代。如果说钢琴是乐器之王,那羽管键琴就是乐器先帝了。由于发声原理不同,羽管键琴的音色与钢琴差别巨大(羽管键琴本质上还是弦乐器)。巴赫的许多键盘乐都是为羽管键琴写的,因此这些音乐是无法用钢琴完美还原出来的。

由于羽管键琴盛行的时代是18世纪前期,正好与巴洛克时期重合,因此羽管键琴已经成为了巴洛克音乐的特色乐器。如果你在其他地方听到了一首古色古香的羽管键琴乐曲,那么不要怀疑,这一定是巴洛克音乐。

说到了羽管键琴,在《千爵史诗》中还出现了另一首用羽管键琴演奏的曲子:

15 - J.P. Rameau Pièces de Clavecin enConcerts No.3, I. La Lapoplinière

拉莫–羽管键琴协奏曲3号,第一乐章

这首曲子是一首协奏曲。所谓协奏曲可以用戏剧来类比,某种乐器是唯一的主角(在本例中,主角就是羽管键琴),而其他所有伴奏乐器都是用来帮衬主角的配角。协奏曲的伴奏乐器数量通常比较多,如果伴奏的乐器只有一两件,那就变成奏鸣曲了。

从《千爵史诗》开始的古典乐入门 - 13

一架钢琴给一架小提琴伴奏,这叫小提琴奏鸣曲(《四月是你的谎言》)

器乐独奏的音色往往非常单薄,但是加上伴奏后马上就能鲜活起来。有点类似多声部的道理,主乐器是第一声部,而伴奏则是其他声部。

可以试试看,能在这首协奏曲中分辨出主角羽管键琴的声音吗?(如果忘了羽管键琴的音色,可以回上面巴赫那首复习一下)

当然,多声部音乐在中世纪就早已存在,但直到巴洛克时期,多声部音乐才真正开始普及。

三、短暂而辉煌的古典主义音乐

在巴赫将巴洛克音乐带到了巅峰后,不甘寂寞的音乐家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音乐改革运动。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人为代表的维也纳乐派的崛起。维也纳乐派统治了欧洲乐坛长达半个世纪(整个18世纪下半叶),这半个世纪被称为古典主义时期。

相比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最大的特点是乐队的规模变大了。这种大乐队演奏的曲子被称作交响乐。与交响乐相对的概念叫做室内乐,指的是小规模的乐队(乐器数量通常屈指可数),规模小所以可以在一个房间(chamber)内演奏,故得名室内乐(chamber music)。

从《千爵史诗》开始的古典乐入门 - 14

画面中央是一个包括了合唱团的交响乐队,旁边的是听众席

除了交响乐的崛起之外,很多常见的音乐体裁都是在古典主义时期确定的。如果说巴赫给古典乐的大厦打下了地基,那么维也纳乐派就是给大厦立上了承重柱和承重墙。

《千爵史诗》中同样出现了一首维也纳乐派的作品:

07 - Pa-,Pa-,Pa-, Papageno Variation

帕-帕-帕-帕帕吉诺变奏曲

(原曲为莫扎特–魔笛,第二幕,帕-帕-帕-帕帕吉诺!)

从《千爵史诗》开始的古典乐入门 - 15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1756-1791),人类历史上少数几个能被称为“天才”的人之一

《魔笛》是莫扎特最著名的歌剧作品之一,可惜的是天妒英才,莫扎特在完成《魔笛》的同年与世长辞,年仅35岁。

《魔笛》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曲目,其中最为著名的大概是夜后的大咏叹调“复仇的地狱之火在我心中燃烧”。而游戏中改编的帕帕吉诺和帕帕吉娜的“帕-帕-帕-帕帕吉诺!”(怎么这么拗口啊)同样也非常经典。

游戏在改编时删去了原曲中人声对唱的部分,而且还砍掉了原曲的后半部分——因为这首曲子在游戏中作为一段过场音乐使用,因此长度自然会比较短。

从《千爵史诗》开始的古典乐入门 - 16

“帕-帕-帕-帕帕吉诺!”(《莫扎特传》)

“帕-帕-帕-帕帕吉诺!”的旋律非常轻快,有着非常明显的莫扎特个人风格。实际上几名著名的作曲家都有着非常独特的个人风格,听多了就可以很自然地分辨出来。

莫扎特的个人风格是明快、活泼、跳跃的。莫扎特的晚年虽然贫病交加、生活困顿,但他的音乐却是一如既往地欢快。罗曼·罗兰说贝多芬是一名英雄。而哪怕自己深陷绝望,也要把快乐带给其他人的莫扎特又何尝不是英雄呢?

好了,说完了莫扎特,接下来就是重头戏了:

13 - Chevalier de Saint-George StringQuartet in C Minor Op. 1, No. 4, Mov. II Rondeau

圣乔治骑士– C小调弦乐四重奏,第4号第二乐章 回旋曲

17 - Chevalier de Saint-George L'AmantAnonyme, Ballet no. 6

圣乔治骑士–无名恋人,芭蕾曲6号

19 - Chevalier de Saint-George ViolinConcerto in D Major Op. 3, No. 1, Mov. II Adagio

圣乔治骑士–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1号第二乐章 柔板

等等,圣乔治骑士这名号好像在哪听过?再来看看画像——

从《千爵史诗》开始的古典乐入门 - 17

圣乔治骑士约瑟夫·博洛涅(1745-1799)

身穿红衣、手持佩剑、头戴白色假发的黑人。这位不就是游戏里的法兰西剑圣吗?

从《千爵史诗》开始的古典乐入门 - 18

剑圣你这么厉害怎么不去单挑科西嘉国王呢

现实远比游戏要传奇。博洛涅的父亲是梅斯市议员乔治·德·博洛涅·圣乔治(圣乔治是他家经营的一家种植园的名字,并非贵族封号,虽然博洛涅的父亲确实拥有贵族头衔),母亲则是家里的一个女仆——一位来自非洲的16岁黑人奴隶少女。虽然父亲是贵族,但是身为私生子(何况还是混血)的他并没有继承父亲贵族头衔的资格。

在13岁时,博洛涅就被父亲送往击剑学校学习,结果意外发现了自己的剑术天赋。据说15岁的时候博洛涅就已经拥有问鼎最强剑士的实力了,17岁时就已经拥有了无人能及的出剑速度。21岁时,博洛涅击败了鲁昂的剑术大师皮卡德,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毕业后的博洛涅被任命为国王的保镖和骑士。此后他自封了一个“圣乔治骑士”的头衔,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法兰西剑圣。

这还没完,24岁的时候,博洛涅加入了交响乐团,此后几年间他又先后当上了乐团首席和指挥,同时开始尝试作曲。他的人脉遍布音乐界——海顿、莫扎特、萨列里这些维也纳顶流作曲家都是他的熟人。博洛涅自己甚至还有个“黑莫扎特”的外号。

在大革命后博洛涅被革命政府任命为一支非洲军团的指挥,走上了人生巅峰。可惜经历了战场上的失利和国内的政局动荡后,博洛涅最后被撤职,并在郁郁寡欢中去世——甚至还有人污蔑他的音乐活动是反革命行为。

从《千爵史诗》开始的古典乐入门 - 19

革命不只有浪漫,也伴随着腥风血雨(让·杜普莱西-贝尔托《攻占杜乐丽宫》(1793))

文武双全,仿佛游戏主角一般的前半生,以及虎头蛇尾的后半生,两相对比之下令人唏嘘。然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博洛涅没有做错任何事,他只不过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罢了,毕竟大革命里下场比他惨的人还有千千万万呢。

言归正传,《千爵史诗》中出现的三首博洛涅的曲子中,前两首都是决斗小游戏时的曲子,对于一位剑圣音乐家来说这是最合适的选曲了。

第一首曲子是一首四重奏,四重奏顾名思义就是四种乐器的合奏,可以用四声部合唱来类比。弦乐四重奏的标准配置是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小提琴的声音对应女高音和女低音,中提琴的声音对应男高音,大提琴对应男低音。

从《千爵史诗》开始的古典乐入门 - 20

弦乐四重奏是古典时期典型的室内乐

这首曲子同时也是一首回旋曲,回旋曲的特点是主旋律会不断重复(一般至少重复三次,首尾各一次,中间一次),同时在重复的主旋律之间插入一些其他旋律,这种特点被称为回旋曲式。例如博洛涅这首曲子的结构为ABABA,A旋律出现了三次——首尾各一次,中间一次,而在相邻的两个A之间分别插了两个B进来,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回旋曲。

第二首曲子是一首芭蕾舞曲。舞曲一般都遵从回旋曲式,比如本曲的结构为AABA CCDCAABA,也属于一种不太典型的回旋曲。

而第三首曲子听起来和前两首大相径庭,是不是觉得第三首的情感马上变得悲伤了起来?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第三首曲子的节奏导致的。(当然,中间插进来的那一段小提琴也对悲伤氛围的渲染功不可没。)

从《千爵史诗》开始的古典乐入门 - 21

节拍器,常用来统一节奏

节奏的概念很好理解,就是曲子的速度。越快的曲子听起来越紧张,或者越热烈,或者越轻快,而越慢的曲子听起来越平静,或者越悲伤,或者越庄重。节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首曲子的感情基调。

第三首曲子的节奏是柔板(Adagio),而前两首则是快板(Allegro),快板的速度几乎是柔板的两倍,所以听起来非常激烈。其他常见的节奏还有急板(Presto,比快板还快),广板(Largo,比柔板还慢),小快板(Allegretto)、中板(Moderato)、小行板(Andantino)、行板(Andante)等,这几个节奏介于快板和柔板之间,且越往后越慢。

顺带一提,不知道有没有人好奇过,既然乐团里每个人都能看自己的谱来演奏,那为什么还需要指挥,指挥到底指挥的是啥?实际上指挥最大的职能就是统一所有人的节奏,如果节奏不能统一就无法形成和声了。而且指挥是有一定的发挥余地的,哪怕同一首曲子在不同的指挥手下也可能表现得完全不同。

从《千爵史诗》开始的古典乐入门 - 22

指挥是乐团的中心,也是乐团的灵魂(《Symphonica》)

最后终于来到交响乐的部分了:

27 - Francoeur Simphonie du Festin Royalde Monseigneur Le Comte D'Artois, Suite in G Minor, Ouverture

弗朗科尔–阿尔图瓦伯爵皇家宴会交响曲,G小调组曲,序曲

28 - F.Francoeur Simphonie du FestinRoyal de Monseigneur Le Comte D'Artois, Suite in G Minor, Contredanse

弗朗科尔–阿尔图瓦伯爵皇家宴会交响曲,G小调组曲,对面舞曲

交响乐是规模最为宏大的音乐,包括了弦乐、铜管、木管、打击乐器等,有时候还会包含管风琴、人声等乱七八糟的乐器。构成复杂,声部众多,气势磅礴。

从游戏中的这两首皇家宴会交响曲中或许可见一斑。这两首交响乐被用在了结局的凡尔赛宫中,同时也担当着烘托游戏高潮氛围的重任。这里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这两首曲子的作曲者,弗朗索瓦·弗朗科尔正是历史上路易十五的宫廷乐师。

从《千爵史诗》开始的古典乐入门 - 23

国王驾到!

在这两首曲子中,第一首曲子是一首“序曲”。序曲其实就是主题曲的意思,在歌剧或组曲中第一个演奏的就是序曲,用来点出整部作品的主题。可以类比为动画和影视剧的片头曲,或者游戏的主菜单音乐。

而第二首又是一首舞曲,还记得吗,舞曲一般都是回旋曲,感兴趣的可以自己拆一下这首曲子的结构,看看符不符合回旋曲的特点。

交响乐是古典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听交响乐的学问也非常大。不过我觉得,作为一个业余听众,能够从交响乐中分辨出不同的乐器就已经足够了,再精深的东西实在没什么必要。听音乐嘛,感到“好听”的心情才是最重要的。掉书袋式的艺术鉴赏其实不是什么好事。

唯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交响乐一般都是四个乐章,总长动辄几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出头,绝对不要跳着听,也不要只挑好听的部分听!一定要把完整的曲子全部听下来(有条件的去听现场演奏是最好的,毕竟现场版可没有提供跳过的选项)。跳着听交响乐就和跳着读小说一样,或者开修改器玩游戏一样,我并不认为这种快餐化的做法是欣赏艺术的正确方式。

四、狂野的浪漫主义音乐

随着拿破仑的铁蹄粉碎了欧洲的封建制度,隆隆作响的蒸汽机斩断了农民与土地的最后一丝联系。进入19世纪后,整个世界都迎来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音乐界自然也不例外。

正如巴赫令巴洛克音乐到达了极致而开启了古典主义的时代一样,贝多芬则令古典主义达到了极致而开启了浪漫主义的时代。《千爵史诗》的剧情在此时早已结束,但法兰西的革命尚未成功,古典乐的发展同样也没有结束。

从《千爵史诗》开始的古典乐入门 - 24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1827),交响乐之王,命运的锁喉者

所谓浪漫主义音乐,顾名思义,就是重视抒情的音乐,如同李白的诗歌一样狂放不羁。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家们彻底放飞了自我,抛弃了古典时期和巴洛克时期的繁文缛节,真正把音乐当成了一种表达情感的工具。

浪漫主义音乐能说的实在太多,但是在《千爵史诗》中,浪漫主义的音乐只有两首。先来看第一首:

21 - C. Debussy Preludes, Book I, II.Voiles

德彪西–前奏曲,第1卷第2号 帆

由于作曲家们的放飞自我,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流派非常多,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是一个代表。

从《千爵史诗》开始的古典乐入门 - 25

克劳德·德彪西(1862-1918),非常不喜欢被别人称为印象派的印象派音乐家

说到德彪西最著名的,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曲子,那自然是月光(Clair de lune)了。正如印象派油画是用零散的色块来组成画面一样,印象派音乐则使用零散的音符来组成乐曲,相邻的音符间存在着大量的留白。而这块留白,正是交给演奏者和听众自己去填补的(有人说,德彪西的曲子要弹出来很简单,但要弹出感情很难,差不多也是这个意思,演奏者在留白上是有发挥的空间的)。印象派音乐一般会给人带来一种宁静感。印象派音乐也被称为一个人的流派,因为这个流派基本上只有德彪西一个人。

可以注意到,这首前奏曲有一个标题叫做“帆”(虽然这个翻译可能存在歧义),说明这是一首标题音乐。标题音乐指的是有标题的音乐(废话)。要注意标题是一个具体的词,比如“帆”、“月光”、“悲怆”这些都是标题,而像什么“弦乐小夜曲”、“9号交响曲”、“钢琴奏鸣曲”之类的通通不是标题。用宋词来类比的话这些东西相当于词牌名,每一首词都有词牌名,但不是每一首词都有标题的。

标题点出了一首曲子的主题,比如说这首曲子既然名字叫做帆,那么可以想象音乐家想要表达“大海上的一艘帆船”这么一个意象,这样在听音乐的时候脑海里就可以形成画面了。标题只是一个词,怎么想象这个词完全取决于演奏者和听众自己,存在很大的解读空间。

从《千爵史诗》开始的古典乐入门 - 26

大概是这种感觉吧(文森特·威廉·梵高《滨海圣玛丽附近的海景》(1888))

因为浪漫主义音乐要求抒情,所以很多浪漫主义音乐都会选择标题音乐的形式。标题有助于构建一个具体的意象,有助于唤起听众的感情。

虽然德彪西的这首原曲是钢琴曲,但是有没有觉得游戏里的这首曲子听起来不像是钢琴?不像就对了,因为游戏里的版本是用竖琴弹的。游戏音乐里可以清晰地听到拨弦声,表明了这一定是某种弦乐器而不可能是钢琴。

从《千爵史诗》开始的古典乐入门 - 27

竖琴不但是经典的弦乐器,同时也是爱尔兰的国徽

而下面这首曲子则代表了另一种与印象主义不同,但同样属于浪漫主义的风格:

03 - B. Bartok Romanian Folk Dances,III. In One Spot

巴托克–罗马尼亚民间舞曲3号

这是一首民族音乐。一直以来,学院派古典乐作为阳春白雪,和民谣的下里巴人是有一条清晰的鸿沟的。而随着19世纪民族主义思潮的崛起,音乐家们逐渐将本民族的民俗音乐元素加入古典乐的创作中,逐步抹平了这条鸿沟。这样创作出来的就是民族音乐。

说到民族音乐,中国也有自己的民族音乐,比如说冼星海的音乐将西式古典乐的技法与中国民俗音乐元素相结合,就创作出了中国自己的民族音乐,在抗战时鼓舞了一代人。

从《千爵史诗》开始的古典乐入门 - 28

黄河大合唱

说回巴托克,他作为匈牙利的音乐家,创作的主要是匈牙利及其附近国家的民族音乐。罗马尼亚作为匈牙利的邻国,两国在文化和民族上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巴托克要给罗马尼亚创作民族音乐了。

从《千爵史诗》开始的古典乐入门 - 29

毕竟匈牙利可是和罗马尼亚亲如兄弟的

可以注意到,本曲是使用木管乐器演奏的。木管乐的特点是音色非常柔和、悠扬,自带一种神秘气息。与聒噪的铜管形成了鲜明对比。

五、古典乐的未来

世界大战的炮火声,不但终结了欧洲一整个世纪的黄金时代,同时也为浪漫主义音乐画上了一个休止符。但是古典音乐死了吗?不,古典乐不但没有死,甚至至今也在散发着历久弥新的活力。

在《千爵史诗》中还有很多原创的音乐,它们虽然创作于今天,却依然属于古典乐的范畴。因为定义古典乐的是曲风,而不是作曲的年代。在如今,每年都有大量的现代古典乐作品被创作出来——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作为游戏和影视作品的配乐。古典乐就像空气一样,每个人都生活于其中,却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

从《千爵史诗》开始的古典乐入门 - 30

好评如潮的《神界:原罪2》同样也使用了大量的原创古典乐作为背景音乐

古典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恰恰相反,古典乐具有很强的适应力和生命力。在过去的几百年间古典乐在每一个时代都能采纳那个时代的特色,发展出对应那个时代的流派。一个时代终究会终结,但古典乐不会,它只会进入下一个时代,然后采纳下一个时代的特色。

从《千爵史诗》开始的古典乐入门 - 31

音乐是不会停止的,音乐随时都在我们身边(《TARI TARI》)

在几百年后,当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或许已经不会有人记得摇滚天王们的名字了,但也一定会有人记得莫扎特和柴可夫斯基的名字;或许不会有人用神经植入体在脑内循环洗脑神曲了,但也一定会有人在宇宙飞船上播放着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或是霍尔斯特的《木星》。

毕竟,古典乐拥有着超越时间的力量。

(全文完)

才疏学浅,必有谬误。欢迎在评论区批评指正。

后排声明:本文中所有照片、扫描件和示意图均来自维基共享资源和公有领域。所有游戏、电影、动画截图均出于介绍或评论作品的目的而使用。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