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不休》,可预约“年度华语电影”
" 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从容燃烧。"
这是电影《不止不休》中,出自张博之口,由韩东贯彻实行的一句话。
这部由白客、张颂文主演,以新闻记者为核心人物的影片,日前在全国范围内开启了 " 超前点映 " 活动。
首轮口碑,堪称好评如潮。
就像某位网友所说,虽然因为题材原因,主创团队在某些方面不得不做了权衡,但最终的成品,依旧是可预约 " 年度华语电影 " 的品质。
《不止不休》的故事背景,设定在 2003 年和 2004 年。
那时候的传媒行业,依然是纸媒的天下。
白客饰演的韩东,虽是高中肄业,但却写得一手好文章。怀揣着对新闻理想的追求,他离开家乡、远赴北京,想要成为一名记者。
求职遇冷被嘲后,韩东并不气馁,抓住一切机会毛遂自荐。因为过往发表在某论坛上的一篇文章,他被报社资深记者黄江(张颂文饰)青眼相加,获得了在报社实习的机会。
但成为记者只是开始,怎么做记者才是关键。
贯穿《不止不休》整部影片的,其实是三个问题。
问题一,记者是什么?
影片中,韩东和几个毕业于名校的实习生进入报社后,黄江也问了他们这个问题。
一个实习生的答案是 " 无冕之王 "。
纸媒时代,一篇有深度、有力度的新闻稿,能产生的影响力是不可估计的。记者手中的那支笔,某些时候甚至可以 " 决生死 "。
但正因为如此,记者才更需要具备极强的责任感、道德感。如果仅仅只是享受那份优先获知真相的特权,以及左右舆论的影响力,就可能成为 " 昏君 "。
问题二,什么样的记者才是好记者?
几个实习生初进报社时,黄江做了个小测试。他让某个实习生在报社内跑起来,那个男生问都没问原因,便在办公室内跑了一圈。
黄江以他为例,告诉韩东几个人,做记者不能太听话。
不盲从,才会有自己的分辨力和看事物的角度。
而这一点,在韩东的身上体现得非常具体。
人才招聘会上,其他人狂撒简历时,他带的是自己的文章合订本。被问及学历时,他没有卖惨诉苦讲述自己辍学的原因,而是强调应该看个人能力。
之后的 " 乙肝代检 " 事件中,韩东更是冒着丢工作的风险坚持撤稿。因为他看到的,是事件背后深陷社会歧视的民众群体。只因为是携带者,他们无法就学、被迫失业,连爱情都无奈终结。被周遭用异样的眼光注视,甚至被驱赶。
只有更正了现有错误,才能帮他们脱离困境。
问题三,记者该不该感性?
黄江告诉韩东,记者要客观、冷静而理性。
因为只有这样,才是一个合格的 " 记录者 "。
可这个世界上,没有亲身经历,就不会真的感同身受;不是身在其中,又怎么能体会那种 " 说不清楚 " 的痛苦?
" 记者做久了,就会变成一种职业 "。
影片中,韩东因为表现出色,获得了转正留在报社的机会。当他从黄江口中听到这个消息后,一名同事拍着他的肩,说了这句话。
理想变成职业,是因为没有了曾经想要改变世界的热血冲动,失去了与弱势群体共情的能力。体会不到他们的困扰和绝望,又怎么会真的想要奋不顾身去与不公对抗?
韩东能与被歧视群体共情,不仅是因为其中包括他的好友,还因为他也有过相同的经历。
招聘会上,工作人员知道他只有初中学历时,发出的那声不屑的嗤笑,无异于一记狠狠刮过来的耳光。
围绕这样的三个问题,《不止不休》用对照的模式,进行了阐述和探讨。
人与人的对照,是黄江和韩东。
事与事的对照,是矿难和 " 乙肝代检 "。
黄江是不是好记者?
答案是确定的。
客观而冷静,新闻敏感性和行动力兼具,并且有着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出场时,夹克衫、大书包,头发凌乱、风尘仆仆,顾不上休息就跟同事交流起了采访结果;得知山西发生矿难,先是极力争取头版,之后连夜带着韩东奔赴事发地;调查采访中,黄江也能快速融入环境,找到突破口,继而获取有用的线索。
但,他的新闻只是揭露、记录了已经发生的事,并不能改变什么。
而后来的 " 乙肝代检 " 事件中,如果韩东没有坚持撤稿,那他只不过是另一个黄江。可幸好,他选择了另外一个方向。
那篇《一亿人的反歧视主张》,最终成了无数人的救赎。
观众对于《不止不休》的肯定和赞誉,既有影片对于现实问题的揭露探讨,还因为它拍出了仿若纪录片的真实感。
远离家乡成为 " 北漂 " 的韩东,租住在狭小的厨房。用水管的水解渴,饿了就啃面包、冷馒头;陪着他在北京追寻梦想的女友小竹,被老板当做道具示范给顾客看,住在摆满了服装模特的仓库里。房顶上漏下来的水,多到得用桶接。
矿难事件中,煤场的大环境、县城宾馆、矿主处理事情的方式,以及 " 血牛 " 黑色产业链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环节,都真实到像在看 " 特殊方式 " 拍摄的新闻。
还有黄江。
从出场开始,黄江资深记者的身份,就因为张颂文形神俱佳的演绎,而没有半点可以被质疑的地方。单是矿难采访中,他细致到把衣服做旧、弄脏的谨慎用心,将宾馆作为切入点的老道敏锐,就足够说服观众去相信。
这种从故事到人物,从细节到整体的真实感,让《不止不休》的现实意义达到了巅峰。无论是针对媒体行业的针砭,还是关于理想的讨论,都能引发一定共鸣。
现如今,流量为王、乱象横生,背后不仅是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更有理想覆灭的因素。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可,还有多少人能在社会的毒打中,记得自己曾经的初心呢?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