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脑梗死?预防做好这2点→
每年9月16日是中国脑健康日,旨在引起大家对脑健康的关注。
图源:https://unsplash.com/ 作者:Milad Fakurian
今天,我们来聊聊脑卒中。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通常也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对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把脑卒中等同于脑梗死,但实际上,这两种疾病并不能混为一谈。
脑卒中≠脑梗死
脑卒中并不等同于脑梗死。
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导致脑组织损害和脑功能障碍,通常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供给大脑的血管被堵塞,使血液不能供给脑细胞,从而引起脑细胞坏死。
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脑出血而引起的脑细胞坏死。其中缺血性脑卒中较常见,约占脑卒中的70%~80%。
脑梗死是由于血管狭窄或闭塞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脑细胞缺血性坏死。
引起脑梗死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颅内大血管病变,有的是颅内小血管病变,还有的是近心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血栓脱落的栓子引起的动脉栓塞,当然还有人们所熟知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梗死。除此之外,心房颤动、心内膜炎等心源性因素也可引起脑梗死。
由此可见,缺血性脑卒中就是一种脑梗死,但是脑梗死并不都是缺血性脑卒中引起的,还可由其他因素引起。
尽早识别脑卒中
救治脑卒中患者的关键是尽早识别脑卒中的症状,可遵循以下的FAST口诀。
第一,“F”即“face”,也就是面部,表现为面部肌肉瘫痪,一侧口角下垂、流口水。
第二,“A”即“arm”,也就是手臂,表现为一侧肢体(手臂或腿)沉重无力、抬不起来。
第三,“S”即“speech”,也就是讲话,表现为吐字不清、词不达意,甚至说不出话。
第四,“T”即“time”,也就是时间,当出现以上症状时,要争分夺秒,立即拨打120,将患者就近送至有“脑卒中救治绿色通道”的医院。
脑卒中的预防与治疗
脑卒中的防治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应该将预防和治疗结合起来。
1.做好预防
脑卒中的影响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或肥胖等,其中90%的脑卒中与以上因素有关,因此,注重脑卒中发病前的早期预防,可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并且呈现年轻化的发展趋势。养成合理运动、控制饮食等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方面可以避免这些慢性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善患有这些慢性疾病人群的健康状态,减少脑卒中的发病。
图源:https://unsplash.com/ 摄影师:Louis Hansel
其次,加强筛查和体检,提高预防观念。很多患者因为缺乏脑卒中防治相关知识而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因此,要加强对脑卒中高危因素相关知识的学习。个人可以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参加筛查和体检,实现脑卒中的预防和高危因素的筛查,对可能出现的脑卒中情况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2.做好治疗和康复
首先,尽快治疗。脑卒中的最佳治疗时间很短,一般只有几个小时,一旦出现脑卒中的症状,应尽快就诊。家属也应当充分信任医生的治疗建议,争分夺秒,越早治疗,预后效果越好。
其次,认真康复。脑卒中后常出现功能障碍等后遗症,包括运动功能障碍,以及感觉、认知、言语、吞咽功能障碍等。康复治疗是脑卒中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能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脑卒中康复需要早期康复和持续康复,康复治疗应贯穿于脑卒中的急性期、恢复期和慢性稳定期。
最后,保持乐观心态、积极参与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应正确认识疾病,提高自信心,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家属应多关心、支持患者,让患者真切感受到关爱和温暖,在心理上取得一定的安全感和满足感,以加快康复的速度。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程,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有暴发式增长的态势,并呈现年轻化趋势。因此,要正确认识脑卒中,提高预防意识,即便发生了脑卒中,也要积极面对、认真康复,以取得良好的预后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婷婷,魏清川,马锡超,等. 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的规范化三级康复策略探讨[J]. 华西医学,2022,37(5):749-756.
策划制作
出品丨中华医学会
作者丨刘玉梅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丨华扬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主任医师
责编丨一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