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档创纪录了,为什么还是觉得电影市场病怏怏的?
随着新的跨年档总票房纪录(12 月 31 日单日票房 7.32 亿)的诞生,2023 年中国院线电影市场以全年总票房 549.15 亿元人民币、城市院线观影 12.99 亿人次的成绩收官。
虽然元旦档整体票房再创新高,但大盘的风云变幻、两大港片的乏力、冯小刚新作的遇冷,都让电影市场显得外强中干。一年下来,中国电影给人最深切的体会,是虽然很多数据已经在向疫情前看齐,但是很多观影习惯、观众口味、各种观众构成比例都已经回不到从前了。
比如尽管今年恢复了引进片的数量,也恢复了好莱坞大片的全球同步上映,可国产影片依然以总计 460.05 亿票房,占据了高达 83.77% 的份额,延续了近三年来对引进片的巨大优势。年度票房前十名更是继 2020 年后再次由国产片包揽。
再比如,全年仅观看 1 部电影的观众依旧占比过半,高达 51.3%。年观看 6 部及以上的高频次观影人群仅占 7.5%,远低于 2019 年的 12.9%。此外,像 " 各级城市票房占比 "" 各大档期票房占比 "" 观众在性别和年龄上的分布 " 等数据,相比于 2019 年,2023 年都更接近于对近三年的延续。
病怏怏的中国电影市场,急需除隐疾,开辟新的时代。此次元旦档越发凸显的三个现象,则与病根关系不浅。
仪式感
这个元旦档的票房竞争很有戏剧性。《一闪一闪亮星星》凭借破纪录的预售成绩,断崖式领跑了 12 月 30 日和 31 日的单日票房榜,随后于 1 月 1 日被《年会不能停!》和《金手指》先后反超。
《一闪一闪亮星星》从两日狂赚 5.51 亿到单日不足 6000 万的过山车轨迹,最大化地突显了当下电影市场的第一个关键词——仪式感。
近几年,线上购票全面取代了线下购票,从而使得预售大行其道。预售的最大受益者,便是有着强仪式感属性的影片。这类影片的特点,是有大量的粉丝(明星粉、剧粉、书粉、CP 粉等)会通过预售渠道提前占座。影片口碑好坏对于他们的购票意愿没有太大影响。
这类超高预售成绩的影片在今年大量涌现,比如《满江红》《无名》《长空之王》《灌篮高手》等,以及同为元旦档上映的《泰勒 · 斯威夫特:时代巡回演唱会》。
如果说之前明星粉的仪式感还仅限于自我感动,那么这个元旦档的仪式感可就已经外化到观影行为了。
《一闪一闪亮星星》的预售集中在拥有仪式行为的 " 下雪场 "。在其票房爆火的前两天里," 下雪场 " 全部满座," 非下雪场 " 则观众寥寥,甚至出现整个 IMAX 厅几百个座位却只有一两个人 " 包场 " 的尴尬情景。
随着影片的正式曝光,无论是剧粉还是非剧粉,都产生了一些质疑。影版和剧版在剧情上没有太大关联,只在片尾彩蛋为剧版的结尾进行了补全。剧粉所期待的强仪式感,并没有在观影的过程中出现。很多人所期待的 " 下雪 ",更是因为部分影院造雪设备的拉胯,陡变 " 灾难现场 "。
对仪式感的预期光速破灭,也就带来了票房跨年后的大幅下滑。
同样是粉丝向的《泰勒 · 斯威夫特:时代巡回演唱会》,则因为粉丝在影院里的自发合唱,主动营造了比 " 下雪 " 更沉浸的仪式感。
该片也同样是靠预售高开,上映首日就收获了超 4000 万的票房。在几乎没有非霉霉粉丝的路人观众入场的情况下,该片票房冲劲无以为继,第二日便跌到了千万以下。
虽然靠仪式感来斩获高预售的行为被很多人质疑为营销 " 诈骗 ",但是仪式感确实在新一代观众的观影意愿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今年就有一批吸粉影片,让很多后进场的和二刷的观众,把自己的观影行为,升华成了立场表达。
比如《流浪地球 2》《消失的她》《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等片的口碑发酵到位后,很多人进影院去看它们已经不再是单纯地欣赏电影,而是附带了一种仪式,即用自己买票和观影后的分享行为,表达自己对某些人、某些事、某些情怀的支持和声援。
如何利用好现代观众对仪式感的需求,实现预售和长卖的兼得,是中国电影面临的一大课题。
嘴替
想在票房上打出精彩的逆袭,必须有好口碑的支撑。今年元旦档新片的豆瓣开分,除了纯粉丝向的《泰勒 · 斯威夫特:时代巡回演唱会》之外,就属《年会不能停!》的 8.1 分最高。其它几部均在 6-7 分之间。
2023 年很多电影都从超长点映里尝到了甜头。跟风过后,大家也都看到了超长点映的利弊所在。对品质有强烈自信的作品,可凭借超长点映提前发酵口碑。同时,超长点映也会消减影片上映首日的新鲜感。
元旦档的几部新片里,只有《年会不能停!》进行了长时间的点映。在 29 日和 30 日,该片面对拥有豪华明星阵容的对手,显出了票房号召力上的不足,被压住了身位。
上映后,《潜行》和《金手指》都遭遇了口碑危机。《年会不能停!》在单日票房榜上一路 " 北伐 ",从第四名升到了榜首。
如果从创新性上来看,《年会不能停!》不足以影史留名。它甚至可以说只是一个长达 117 分钟的春晚小品。有一些戏剧套路、情绪渲染的手法,都非常之传统。
可是中国老百姓最喜欢的不就是春晚小品吗?能把春晚小品的套路妥帖地沿用到电影里来,自然能够收获老百姓的喜爱。况且,《年会不能停!》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押中了当下时代的一个流量密码——嘴替。
在点映期,《年会不能停!》传出的最有代表性的评价便是:" 打工人的嘴替。"
嘴替是众多短视频博主和直播主播的流量密码。在人类刚刚进入自媒体时代,就有专家预言了 " 嘴替 " 必将盛行。如果一部电影能够实现嘴替功能,势必将拥有强大的竞争力。
2023 年的全球票房冠军《芭比》,就是一部典型的 " 嘴替电影 "。能够把自己演唱会录像卖到 2.57 亿美元票房的霉霉,其创作和演唱的歌曲也带有很强烈的 " 嘴替 " 属性。
嘴替在电影领域的更进一步形态便是 " 身替 ",也就是塑造角色,让他们代替观众去经历某些观众们没有条件或无法承受的经历。只不过以前观众喜欢电影替他们上天入地,现在观众喜欢电影替他们遭灾受虐。
都说恋爱脑很危险,于是《消失的她》里的李木子(黄子琪 饰)替观众看了眼海底星空;都说电诈集团很凶残,于是《孤注一掷》里的潘生(张艺兴 饰)替观众挨了断腿的一棍;都说官商之间很微妙,于是《坚如磐石》里的苏见明(雷佳音 饰)替观众周旋于权力和财富的极限拉扯之中。
替观众怼人、替观众经事儿,就回归了电影的造梦本质。只不过现阶段观众对造梦的需求,略微有点儿拧巴罢了。
老 IP
三个关键词,前两个是推荐业界用心的,后一个是推荐业界回避的。今年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有很多老 IP 时隔多年再出续作。这种老 IP 回归,看上去是打了一手好情怀牌,可实际效果却非常差。
冯小刚 + 葛优组合是中国贺岁档的开创者,从 1997 年的《甲方乙方》到 2004 年的《天下无贼》,几乎都是票房霸主。" 非诚勿扰系列 " 是冯小刚执导的已上映电影中仅有的系列化作品。《非诚勿扰 2》上映于 2010 年,与元旦档上映的《非诚勿扰 3》间隔了 13 年。
按说《非诚勿扰 3》延续了导演和主演阵容,是一部可以调动情怀的正统续作。可是影片上映后的票房表现令人大跌眼镜:首日 2433 万,位列第五;次日 1870 万,仅列第九,甚至不如已上映 17 天的《三大队》和重映的《你的婚礼》。
《非诚勿扰 3》采用了分线发行,签约影城需承诺不低于 15% 的排片。可是该片首日全国排片仅 13.3%,其后两日分别降至 6.6% 和 5.7%。依照这个排片走势,其票房很难再有起色。
同档期另一部老 IP 新作,是动画片《舒克贝塔 · 五角飞碟》。原作《舒克和贝塔》首播于 1989,是数代中国人的童年回忆。
虽然本片导演郑亚旗是 IP 创作者郑渊洁的儿子,但影片的故事风格已经完全现代化。对很多人而言,这只不过是换了个皮的 " 熊出没 " 而已,都是前期打打闹闹,中间融一些流行梗,最后再喊几句亲情口号的低幼套路。
本片并未撬动合家欢观影的刚需,上映后一直处于档期新片中的末端位置。
回顾 2023 年,不仅内地老 IP 不灵光,国外的老 IP 也不灵光。时隔多年推出续集的《敢死队 4:最终章》《夺宝奇兵:命运转盘》无论是在内地,还是在北美、全球,票房表现都非常惨淡。
老 IP 的情怀能吸引目光却无法转化为票房,这和观众迭代有很大关系。据猫眼专业版的统计,虽然 2023 年观影用户中 25 岁以下占比 32%,但是新增用户中 25 岁以下的占比高达 42%。
也就是说," 有情怀 " 的观众在大量流失。打情怀牌的影片只有把情怀打到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才有可能把受众拉进影院。
如果把 IP 的概念再扩大一些,《潜行》《金手指》也属于老 IP 新片。这个老 IP 就是 " 港片 "。内地不少新一代电影人是有港片情怀的,因此会邀请香港电影人来拍片,如《困兽》,或者自己模仿港片风格拍片,如《怒潮》。
于是大量真真假假的港片,让中国观众进入了审美疲劳。《潜行》和《金手指》都是香港电影人们用心带来的新故事、新人物,却都在观众那里被批成 " 老一套 "。不能怪香港电影人不努力,只能说观众看过的实在太多了。
元旦档只有三天,却翻涌着演绎了一年的故事。2023 年的诸多新现象,很可能将于 2024 年成为常态。中国电影新的时代,已经开始书写了。
【文 / 满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