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10日 10.1°C-10.9°C
澳元 : 人民币=4.73
霍巴特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人到中年,还要和公婆同住,我崩溃了……

2024-09-06 来源: 搜狐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凌晨2点多,闺蜜发来消息:公婆吵着闹离婚,全家都被惊醒,闹得鸡犬不宁。刚把婆婆安抚好、把读小学的女儿哄睡回去,想到再过不到四小时就要起床去上班,精疲力竭的闺蜜失眠了……

我和老公旅居在海外,这么多年下来,工作+带俩娃几乎是我俩一手搞定。父母曾在孩子出生后帮衬过一段时间,但因为距离和签证问题,多数时候爱莫能助。所以,我时常羡慕闺蜜夫妻俩能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

但时不时,她也会和我吐槽这些年与父母同住的种种弊端。像这次半夜劝架导致的失眠,只是过去10年同住的许多小折磨之一。

贝壳研究院曾在《2021社区居家养老现状与未来趋势报告》中统计:65.5%的老年人独立居住(一个人居住或与配偶同住),与子女同住比例逐渐下降,即使在80岁及以上高龄群体中,独立居住占比仍高达48%。

现在和老人同住的夫妻不及过去多,但从数据来看依然意味着,80岁以下有超过三成的老人还是和子女同住。尤其是有娃的双职工家庭,不可避免要和一到两个老人同住。

和老人一起住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好的地方一目了然:在照顾孩子和家务上相对省心,缓解了部分育儿压力和费用。但无论是我们亲历、还是听闻周遭的吐槽,也是多不胜数。

我们采访了两位和老人同住的朋友,他们在与老人共处中经历的摩擦,可能只是样本中的冰山一角。

*为方便阅读,下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

无论老人多开明,

只要同住就没有自由的感觉

我和老公属于广州新“移民”,工作、买房、扎根在这座城市,为了生计我俩都要上班,所以孩子出生后必然需要老人帮忙带娃。

自从婆婆搬来帮我们带孩子,我心里充满了感激。她放下自己的生活,来帮我们分担养育孩子的重任,确实让我和老公减轻了不少压力。然而,尽管心怀感恩,憋屈也不少。

?图源丨女士的品格

首先,生活习惯上的差异让我感到不适。

我喜欢家里整洁有序,而婆婆却不太讲究这些。我会把沙发和饭桌整理干净,但下班回来时,沙发上总是堆满了杂物,饭桌上也摆满了空碗和塑料袋。虽然我多次尝试沟通,但她依旧保持着自己的习惯。自己精心装修的房子越来越像杂物间。

其次,婆婆非常节俭,这一点我既理解又苦恼。

她舍不得扔快递盒,攒着卖废品,废纸盒堆满了设备阳台和厨柜,导致家里买了东西没地方放,还存在火灾隐患。她甚至会把我扔掉的矿泉水瓶捡起来存着。有时,我不得不偷偷处理一些过期的食材,免得她捡回来继续使用。

在育儿方面,婆婆的传统观念和我们也有不少分歧。

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婆婆坚持要喂他们米汤、蜂蜜,幸好被我们拦下来了。我给孩子买绘本、玩具和漂亮衣服,婆婆总是叨叨觉得我们大手大脚。

?图源丨女士的品格

最让我头疼的是,婆婆对外界的道听途说总是深信不疑。

她有白内障问题,我们劝她去医院检查和治疗,她总觉得麻烦且浪费钱。直到有一天,不知道她从哪听来朋友的建议,突然决定要去做手术,而且非常着急。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总觉家人之间反而有更深的信任危机。

这些年,我居住在海外。本以为到了海外“入乡随俗”不靠老人带娃,可以避免同住的代际矛盾,过那种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但实际上因为老人来探亲暂住、或者老人移民后不得不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因此导致的摩擦也不少。

两年前,公婆从国内办好绿卡后搬来和我们同住。之前我们商议好,同住是暂时的,等排到老年公寓他们就搬走。然而,转眼间已经快两年了,公寓的消息却迟迟未到,而我因为和公婆同住快要抑郁了。

实事求是地讲,公婆受过教育、知书达理,家里没什么大冲突。虽然在生活习惯和孩子的养育方式上偶尔有不同意见,但这些都不至于引发争吵。表面上看,我们相处得很和谐,大家都在努力维持家庭的平静。然而,自从他们搬进来后,我却开始感到一种莫名的不自在。家本该是放松的地方,但现在我总感觉心底有种压抑,无法真正放松。

也许是因为在海外读书、工作独立惯了,我向来重视个人空间和边界。每次回到家,总会被各种细节提醒:这个家里还有“别人”。我发现自己渴望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那种自由自在的感觉让我无比怀念。而公婆曾经都是中学老师,多少有点“职业病”在身上,喜欢把谁都当学生,要讲道理、做主。有时候会让我觉得被冒犯。

此外,我是个很内向的人,天生不善于寒暄,尤其在感到不自在的情况下,主动找话题变得尤为困难。因此老公有时候认为我在冷落他的父母,由此让我们夫妻产生了一些隔阂。

这种家庭中的微妙变化不仅源于代际差异,还夹杂着中西文化的冲突。我们两个孩子已经读小学了。在家里几乎不说中文,因此和公婆交流越来越少,老人家觉得寒心。另外,孩子们喜欢喝冰牛奶、吃饭也偏爱西式食物、在家和院子里玩耍时从来不穿袜子,这些习惯与公婆笃信的养生理论背道而驰,他们总是提醒孩子们,小孩也觉得很烦。

原本家是让我觉得很松弛的地方,但因为公婆的到来,我心中少了那种归属感和放松感。可我们和公婆都没有经济实力在加州另买一套房子分开住,只能苦熬,等排到老年公寓下来,可能内心的疲惫才能消解吧。

对老人来说,

同住何尝不是一种折磨?

年轻人受不了和老人同住,心身俱疲。老人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虽然我们有老了和儿女同住养老的传统,但当代老年人更喜欢“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那份自在。

我表姨就和儿子儿媳妇同住,经常和我妈抱怨自己“寄人篱下”的生活。

表姨在儿子家住了5年,帮忙把孙子带大。儿子儿媳上班忙、早出晚归,她包揽了所有家务活、育儿和接送,落下了腰酸腿疼的毛病,腰间的贴膏没断过。虽然儿子儿媳妇每月给家用,但公司效益一般,两三年没涨工资了,可孩子越大越费钱,表姨每月3000多的退休金贴进去不少。

儿子在家不帮忙做家务,她也不好意思使唤儿媳做,有时候受不了只能骂几句儿子,但儿子也不搭理她。有时候小两口闹别扭,表姨如芒刺背,只能躲进孙子的卧室充耳不闻。平时也没有说知心话的人,最大的休闲娱乐就是和小区的大妈们一起去买菜、遛弯儿,从身体到精神疲惫又孤独。

表姨时常觉得委屈:60岁的人年纪一大把了,和儿子一家三口住一起,费心 、费钱、活得还不自在,更怕自己有不是影响了小夫妻的感情。

知乎上,有人发问:如何看待父母最大的悲哀是年老后在子女面前变得小心翼翼?

不同世代的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经常双方都觉得自己是委屈的那一方。尤其是老人,自己年纪一把出钱出力、还要看年轻人脸色,甚是委屈。

但很多时候,父母这种“小心翼翼”其实是有缘由的。这种行为背后通常源于三种情感:内疚、恐惧和自恋损失(或是这三者的混合)。

内 疚:

随着年纪增长,父母渐渐意识到,自己曾经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可能是通过过度的控制、重男轻女等行为。子女对此深感痛苦,却难以自我疗愈,因而对父母产生了强烈的愤怒和怨恨。

父母在悔恨中变得小心翼翼,害怕再次伤害子女,或对孩子的怨恨心存忌惮,只能默默承受自己种下的苦果。

恐 惧:

被溺爱的孩子往往成长为脾气暴躁的“巨婴”,在社会中难以适应,却在家中理直气壮地依赖父母,对父母抱怨不休、甚至可能施加暴力。

父母在这种情况下对孩子充满了恐惧和绝望,因此在子女面前变得战战兢兢。

自恋损失:

中国传统家庭中普遍存在的“大家长制”赋予了父母在年轻时掌控家庭经济大权的权力。

但随着年龄增长,父母失去经济支配权,也因此失去了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这种“小心翼翼”其实揭示了经济基础对家庭权力结构的决定作用。

与其关注为什么父母在年老后会变得小心翼翼,更值得思考的是,这种“大家长制度”的局限性、以及如何避免历史重演,让它在新的家庭中延续这种权力关系。

轻松和自由,

二者两难全

步入中年以后,越来越发现轻松和自由这两件事永远难以兼得。想要抓住其中一方,就得牺牲另一方。你享受了父母带来的便利,就要承受同住的摩擦和压力。这种矛盾其实不是个体问题(例如情商低、老人不讲理、房子小、赚钱太少等),而是社会整体的系统性问题。

工作时长过久、保育系统不健全、房价和育儿开销的高昂,使得我们不得不与父母同住,以此来缓解经济上的压力:老人可以帮忙照顾孩子,分担家务,也省去了请保姆和托儿所的费用。

然而,两代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很难随着社会发展同等进步。这不是简单的“谁理解谁,谁迁就谁”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父母在生活上多年的习惯早已根深蒂固,而中年人也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当两种不同的生活理念和方式不得不在同一个屋檐下交融时,冲突便成了无可奈何、无法避免的现实。

?图源丨不够善良的我们

如果两代人不可避免非要住在一起,也只能彼此在观念和沟通上做出更多的妥协和调整:

比如,建立清晰的家庭规则和边界是必不可少的,大家需要坐下来坦诚沟通,明确各自在生活中的需求和底线,互相尊重彼此的空间。另外,不要把老人当成“保姆”,自己要承担的家务和育儿工作还是不能推脱,需要中年人自己扛起。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当你目前无力改变现状时,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当下,用同住获得的利去抵消弊。

比如不妨问问自己:如果有得选,比如你现在的收入提升了一倍,可以负担起育儿嫂或者让孩子上托班的费用,无需和老人同住。但接送孩子、家务和做饭等各项琐事都需要夫妻俩自己负责,并且因为支付看护孩子的费用你几乎存不下钱,与此相比,你是否更能接受和老人同住这一选择?

编辑丨羚羊,人类幼崽观察家。

参考资料丨

https://zhuanlan.zhihu.com/p/518516775

题图丨82年生的金智英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