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07日 9.6°C-10.9°C
澳元 : 人民币=4.58
霍巴特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两岸都讲中文,为什么有时候还会互相听不懂?(组图)

2019-01-11 来源: 洪鑫诚 原文链接 评论6条

不久前与某媒体前辈谈及两岸文法、用语差异,像是“熊猫与猫熊”、“布什与布希”云尔,这些微妙的区别在两岸民众看来十分有趣,在网络上亦颇具话题性,然而背后门道究竟为何,则较少被人深究。

的确,两岸“都讲中文”,但有时也会出现互相“看不懂”、“听不懂”,或是因细微文化差异而闹出笑话的情况。

两岸语文差异的几种情况

根据《两岸常用词典》所载,大陆与台湾所用词汇的意向所指差异大致包含四种情况。首先是那些同中有异的词语,即不论大陆还是台湾都在使用,但其意涵或用法已有所不同;其次则是所谓“同实异名”的词汇,两边就词义而言并无太大区别,但在具体使用时则有着各自习惯表达;此外,即便是双方表述不差一字,但实际上“同名异实”的情况;再者就是两岸各自的专有词汇了。

最近刚好在看一本台译版中国研究书籍,便与推荐该书的台大同学聊起两岸文法差异的问题。同学说到:“我觉得大陆方面文字受苏联、马克思主义影响很大,台湾不会出现这类用语,像是‘你的觉悟不够’。”我对他了解大陆的程度感到意外,这个生动的例子让我差点隔着电脑屏幕笑出声来。

其实这恰恰说明,当两岸由于历史因素形塑的文化差异落实到字面上时,便会通过属于一方的专有词汇表现出来。台湾同学所指的大陆受苏联文化影响,即是此例。而台湾用语中大陆人较难理解的部分,乃因其受日语、闽南语影响留下的痕迹。像是台湾人会用“kimochi”(日文気持ち)来指心情、直接在国语中使用闽南语的“啥小”(意为“什么”)、“拢系”(意为“都是”)等等口头禅。

两岸都讲中文,为什么有时候还会互相听不懂?(组图) - 1

(五月天歌曲中就含有许多闽南语惯用表达)

同时,在两岸现实交流中“同实异名”和“同名异实”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前者如一次性筷子/免洗筷、软件/软体、皮包公司/空头公司、创可贴/OK绷、猕猴桃/奇异果等等。正如在台湾,当一个陆生找台湾同学借“U盘”的时候,对方一下就能“识别”他的身份,因为在台湾,那叫“随身碟”。

记起我自己刚到北京的时候,在餐厅吃饭,向服务员要“汤匙”、要“调羹”,服务员都听不懂,之后我才知道我应当说自己要的是“勺子”。而在我的家乡,只有大的用来分盛粥汤的勺子才叫“勺子”。可见,即使都在海峡的这一边,大陆的南北东西之间,甚至一省一市之隔,也会因为文化脉络不同导致用语习惯的不同,更何况是两岸之间呢?

而“同名异实”的情况因为字面写法乃至读音完全一样,最容易导致混淆。如“书记”在大陆指政党或政党型社团主持日常事务的负责人,而台湾却是该词的本义——泛指记录资料或缮写文件的人员;“土豆”在大陆也被称作马铃薯,系人们日常餐桌上喜闻乐见的一道菜品,而受闽南语发音影响,它在台湾却是指花生,与土豆真正对应的则是洋芋;当然,大陆闽南人对此一点都不会觉得奇怪,因为他们也是这么用的。

两岸都讲中文,为什么有时候还会互相听不懂?(组图) - 2

(豪雨自带喜感,去光水听起来很厉害的样子)

国名翻译各有千秋

更有意思的是,两岸的语言习惯在对外语的翻译上也有微妙差异,尤其在外国国名、电影等译名上的不同,经常成为热议话题。

在国名、地名的翻译上,较为容易理解的情况是双方都依据外语发音翻译,只不过在具体的音节和汉字选择上有所不同,比如也门/叶门、卢旺达/卢安达、危地马拉/瓜地马拉等。这样的词汇,因为两种译名读起来仍相似,且用字也相近,双方即使在沟通时发现不同,也能很快相互理解。哪怕是卡塔尔/卡达、沙特阿拉伯/沙乌地阿拉伯、格鲁吉亚/乔治亚这样在长短不一的译名,只要我们稍微与其原文单词作一联想,也基本都能对应得上。

在双方都采取音译法的案例中,也有较为特别的,一个令人印象颇深的例子是“雪梨”,指的是大陆所称的悉尼(Sydney)。所以在台湾,悉尼大学简称“雪大”......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是某个台湾歌手在接受采访时说到,“我们去雪梨开演唱会的时候……”。这么一个用音译“强扭”的“梨”,不知道能有多少大陆观众在第一时间就识得。不过,为一座遥远的异国城市,赋予家常清脆水果的名字,倒也平添了几分亲切趣味。

两岸都讲中文,为什么有时候还会互相听不懂?(组图) - 3

(苏打绿悉尼演唱会)

另有个别的译名,因为两地具体使用的翻译依据不同,最终在字面上相差十万八千里。比如梵蒂冈在大陆的译名就是按照“the Vatican City”的发音而定的,全称为梵蒂冈城国。但在台湾则采取意译法,以 “教廷”(the Holy See)称呼它。细究的话,梵蒂冈城国作为一个具有明确范围领土的国家,在1929年才出现,而台湾所称的“教廷”,则更强调其宗教和历史属性,可视为自基督教会发展早期就一脉相承的政治主体。对于大陆人来说,用“教廷”来指称一个国家实在不那么容易想象。

而位于非洲几内亚湾北部的科特迪瓦,在台湾则称为“象牙海岸”,很有画面感。该国在历史上曾是法国的殖民地,其独立后的正式国名也以法文拼写(Côte d'Ivoire),在法语中就意为“象牙海岸”,也确实曾经盛产象牙。许多国家都对其采取意译法。后因该国主动要求,其国名在许多地区才改为音译,包括中国大陆,而台湾则仍使用意译。

大陆人比较熟知的例子还有新西兰/纽西兰、新泽西/纽泽西一类。这些译名的区别都在于对英语原词中“New”的翻译,大陆取其意“新的”,而台湾取其音“纽”,即前者对这些地名是音译和意译结合,而后者只用音译法。其实也很难说哪一种更好。一方面,这些地名确实有“新”之含义,即通常是殖民者们在自己的故乡已有西兰、泽西之类的地方了,也把这些名字带到新开拓之地,再加上“新”字以示区分。新的土地意味着新的开始,但老地名也承载着他们离乡渡海的心情。我与台湾友人聊到这些地名时,表示我更欣赏大陆的译法,感觉表意更丰满,而他回问我,“那你怎么不把纽约(New York)叫做‘新约克’呢?”我一时哭笑不得。台湾在这些地名上彻底地用音译,确实也自有其一致清晰的好处。

两岸都讲中文,为什么有时候还会互相听不懂?(组图) - 4

(很喜欢“翡冷翠”这个翻译)

由于历史因素,对于这些国家的译名,两岸并无相互协调统一的过程。但语言间的翻译总须依据通行的方法和准则,因而即使具体译名有异,总体上也不至于相去甚远。

电影译名大不相同

相对而言,两岸对外国电影的不同译名差异更显著,因而更有话题性,网友们拿出两岸译名一较高下的文章常常成为热门,有时能让人捧腹大笑。当我看到《肖申克的救赎》在台湾被翻译成《刺激1995》的时候,就实在是没忍住。

当然,两岸电影译名的不同也都是彼此文化语境与市场需求结合的产物,彼此各有侧重,也因电影特点而异。根据相关研究总结,大体说来,大陆倾向于尽量直译。因此,大陆电影译名通常保守而庄重,好处是简单明了,也能尊重电影的原意。但缺点是有时较死板,可能会对观众的理解造成不便。相比之下,港台的电影片名多采用意译的方式,且为了应对中西文化差异,翻译时较强调和在地文化连接,例如用一些意思相近的本土词语,让观众一看就懂。

两岸都讲中文,为什么有时候还会互相听不懂?(组图) - 5

(两岸三地部分电影译名比较)

就说去年热卖的电影《Coco》,在大陆叫做《寻梦环游记》,而在台湾则成了《可可夜总会》。这引来许多大陆网友吐槽:这么一部主打家庭温情的老少咸宜的片子,和听着就“不健康”的夜总会有什么关系?这可是不小的误会。台湾人所说的“夜总会”,并不同于大陆所指的有违公序良俗的场合,而通常用来称呼坟场。因为当地的宗教民俗中不乏对鬼神的想象,在台湾人看来,坟场大概是到了夜里就会因为飘荡的魂灵而热闹起来。

两岸都讲中文,为什么有时候还会互相听不懂?(组图) - 6

过去,台湾也有《黄金夜总会》、《钻石夜总会》等综艺节目,内容包括歌舞、短剧等,有些接近于影视作品中常见的上世纪香港或上海的歌舞厅,是娱乐场合,但并没有不良意味。如此想象,这个名词确实能够传神地指示影片中作为主体背景的墨西哥亡灵节,毕竟电影里头那些重返人间的亡灵们也一直载歌载舞的。而大陆语境下的“夜总会”,在台湾则多被叫做“酒店”,正常的提供住宿的营业性场所则是“饭店”。所以,如果一个台湾人在外要找下榻的地方,不会说要订酒店,而是要订饭店。

人员往来带动文化交流

一方水土滋养一地文化,不同自然、人文环境造就不同的语言文法,是相当自然的现象。而自两岸结束对峙,开启交流之门以来,随着两岸民间交流成为历史趋势,两岸文化相互影响已成为常态,两岸民众越来越能读懂来自对岸的用语,相互借鉴用法的案例也并不鲜见。

过去,台湾流行文化鼎盛时期,形塑了不止一代人的共同记忆。正如80、90后或看《流星花园》,或听周杰伦、蔡依林长大,而《康熙来了》等综艺节目,也曾经为大陆人津津乐道。台湾的用语习惯,通过这些文化内容,为大陆人所熟知。

两岸都讲中文,为什么有时候还会互相听不懂?(组图) - 7

而今,随着两岸经济景气翻转,大陆流行文化对台湾的影响力日渐明显。现在,台湾人追《延禧攻略》、《琅琊榜》、《中国好声音》,看大陆综艺节目的,已经不比看韩剧日剧的少。因而,很多台湾人也会学到不少大陆网络热词,有些台湾朋友甚至会主动跟我使用大陆热播剧目中的梗了。

这些双向文化传播的背后,更根本也更直接的,当然是两岸之间实实在在的人员往来。人是行走的文化载体,从陆生、陆配到台湾去,到台商、台生到大陆来,通过面对面地走入彼此的日常,两岸民众会把那些各自的用语习惯和它们背后的故事在生活中展开,也会一起碰撞出新的文化内容。而在这些交流与碰撞里,我们还会看到更多两岸文化的繁荣、多元与新意。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6)
果妹紙
果妹紙 2019-01-11 回复
台湾的“中古车”和“豪雨”都是从日语来的。日语的二手货就是写成“中古品”!
Jalice111
Jalice111 2019-01-11 回复
我只知道台湾翻译人名:踢足球的朗拿度,打篮球的佐敦
肥猪肉小姐
肥猪肉小姐 2019-01-11 回复
台湾很多词汇是日语词汇。
莓苔
莓苔 2019-01-11 回复
大陆与台湾很多名词是在敌对时期,因两岸不愿采用对方使用过名称,像现在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川普。
jchens城堡
jchens城堡 2019-01-11 回复
大陆叫熊猫,台湾叫猫熊,我觉得台湾的更准确,因为大熊猫是熊而非猫。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