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2月26日 22.4°C-24.0°C
澳元 : 人民币=4.55
霍巴特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为何英国没有中国式的改朝换代传统?(图)

2022-02-09 来源: FT中文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如果其他国家的君主或统治者都能像英国这样,能够与贵族,继而是民众分权,历史上各国争权夺利的国内暴力就会少许多。

为何英国没有中国式的改朝换代传统?(图) - 1

2月6日,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70周年纪念日。这是自1066年诺曼底公国(名义上效忠于法国国王)的征服者威廉征服英格兰,成为英格兰国王之后,首位在位时间超过70年的君主。伊丽莎白二世虽然不是诺曼底公爵的直系后代,但有血脉关系。或者说, 诺曼底公爵在英格兰开创的朝代,至今近千年,经由伊丽莎白二世仍在延续。

在习惯了改朝换代的中国人眼里,这看起来颇有点不可思议。我来英国之前,比较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以中国社会逻辑与概念看英国,所以自然而然以为英国那么多朝代更迭,自然也是改朝换代的结果。我也一直没有仔细去考虑为何换代时没有发生非常大规模的暴力(如中国常见的农民起义)。

我在英国近20年,常被问的一个问题是“为何中国没有民主?”这英国人视为空气一般的想当然之物,为何中国人没有?每次被问及此,我总觉得无法解释,感觉英国人谈民主如同法兰西王国最后的王后玛丽•安托内特建议穷人“那就叫他们吃蛋糕吧!(注:据法国历史学家考证,这个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历史可能是伪造)。蛋糕是谁都吃的上的吗?民主是哪个国家都能自然实现的吗?不。

去年我出了一本英文书,这令我的思维方式可以两线并进:中文与英文。其优势是可以开始思考从前中文无法下笔的问题。我特别希望能和英国(西方)人解释“为何中国(还)没有民主”,于是我开始大量搜集相关的中英文历史材料,其中在Youtube上听到的秦晖先生的《走出帝制》一书令我受益匪浅,书中比较中英朝代的部分很精彩。也许他是中英两国第一个如此对比国家政治历史的学者?因为那为数不多的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英国人从本国历史经验出发,也许很容易犯错,认为中国与英国朝代一样,几千年下来都是一脉相承的自家人。至于汉学家有多少能够把握这一点,我还在继续做research。

没有改朝换代,这在英国人眼里是正常的,故“为何英国没有改朝换代的传统?”是个中国式命题。如果写给英国读者,题目就要改成《为何中国有改朝换代的传统?》。这样巨大的天差地别,已经为中国为何没有民主提供了答案的基本面。

建立在秦先生书中的“英国没有改朝换代”的观点之上,此文尝试给出“为何没有”的解释,同时顺带提供国内学界已知的“为何中国有改朝换代”的分析,以及英国王室为何能与民主共存。我将提供目前在我的知识与能力积累下形成的答案。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光理解“何为自由”这个问题,我就花了很长时间,至今仍不敢说找到了最符合西方社会的解释。

地处亚欧大陆东边,秦汉为中国政治提供了大一统基调,而且循环往复,形成了2000年来改朝换代的历史规律。就我目前看到的材料,金观涛先生与夫人刘青峰女士合著的《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提供了“为何中国有改朝换代传统”的最有说服力的解释。

除了金、刘两位的精辟分析,中国2000年的政治能够长期基本按同一个规律运转,进化速度不高,与其地理环境大有关系。西部的塔克拉玛干等沙漠与喜马拉雅山是其天然安全屏障,阻挡了外族文化(如7世纪后形成的强势伊斯兰文化,因为地理上的邻居关系,此文化深刻影响了波斯与印度文化)对其的影响。而曾经以蛮力雄霸亚洲,并且一直打到欧洲东界的蒙古,一来其文化有限,在波斯与中国的统治都依随(而非改造)当地的语言与统治文化,倒是将东亚的集权文化带到如今俄罗斯境内地区,是俄罗斯进化速度比欧洲各国慢一节拍的历史原因之一,二来那时文艺复兴还未在意大利出现,人本主义无法经由蒙古带到中国。

而远在亚欧大陆西边的岛屿英国,2000年前曾经是古罗马帝国的属地(见《古罗马与英国两次结局迥异的文化交融》),如果以中国逻辑来看,犹如中国被蒙古与满清统治,那时的英格兰岛被外族侵占。以后继续被来自德国的外族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北欧的维京海盗入侵。这段为时千年的历史也许可以牵强地称为“改朝换代”?不过既没有文化的前后继承,更不要说类似中国历朝历代对大一统的重复;更重要的是,那时的英格兰一片蛮荒,大概就是部落水平,谈不上什么朝代。英国人谈本国历史,基本上都只从1066年(时值中国北宋时期)外族诺曼底公爵侵占英格兰谈起。

中文材料里描述的17世纪前的欧洲贵族、公国、大公国等等,用词遣句大都有仰视之嫌。因为英国与欧洲要在17世纪以后,才开始逐渐在经济、科学与军事上超越中国。而至于政治形式,1066年开始的英格兰君主制,有点类似中国秦朝以前的商周封建制度。如秦晖先生在《走出帝制》中分析的:英国农庄的农奴效忠于贵族,贵族效忠于国王,而农奴与国王之间没有义务与责任关系,这样的关系决定了农民与国王没有直接对立矛盾,英国也从来没有爆发过中国历史上的那种大规模农民起义,因为英国没有中国社会普遍认同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观念,争夺王位的,不是国王家人,就是有血脉关系的贵族。英国农民从未有过造反成为国王之心,英国不可能出现刘邦和朱元璋这样的农民出身的天子,无论朝代怎么换,都是血缘内部的事,与中国改朝换代的逻辑截然不同。如果非要找出与中国王朝历史的共同点,那就是:两国王室成员都会为了王位内斗,甚至骨肉相残。

而尽管没有改朝换代的传统,为何法国君主制在法国大革命中灰飞烟灭,而英国君主至今安然存在,与民主共存,且备受国民爱戴?

在没有多少地理联系,相互隔离的情况下,亚欧大陆东边的中国与西边的欧洲前后都产生了封建制度,也许说明这是管制小范围领土的实用方式?中国在秦代已经迅速抛弃此制,从此走向大一统,这在当时而言,是能与古罗马媲美的高级政治。而英格兰早期的Feudalism(封建制度),是由诺曼底公爵从欧洲大陆引入的。而欧洲大陆之所以开始实行封建制度,我最近看的视频讲座《1400年以来的世界经济历史》(An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World Since 1400)中,主讲人Donald James Harreld 教授说“欧洲最初实行的农庄制,是一个抵抗维京人侵略的产物”。因为从8-11世纪,维京人频繁地侵占欧洲沿海地区(如今日的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地),诺曼底公爵祖上就有维京血统。我个人感觉,欧洲后来在全世界的殖民统治,如同高级别的维京海盗翻版,是有传统的。

而英国能够成为现代民主的发源地,就和这低层级的封建制度开端非常有关系。低层级的封建制度,意味着那时还没有国家概念,没有常驻军队(所以军人是个买卖职业,如同现在的雇员,谁出钱就为谁打战),更没有中央政府。很长时间都是君主、主教与贵族关系的角力,相互依赖与掣肘,这就是1215年出现的制约国王权利的《大宪章》的社会背景。

不过《大宪章》的历史启发作用,要到几百年后17世纪英国内战中才被重新发掘出来,并被广为宣传。因为内战前,英国已经由封建制度进化成了欧洲特有的Absolutism(专制主义,即削弱宗教与贵族权力,王权逐渐增加),典型代表如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与伊丽莎白一世。而为何法国在进入专制主义后的结局很惨烈,如血腥的法国大革命,而英国就能够在内战后,直接进入民主?答案早已广为人知,那就是备受中国学者称赞与羡慕的光荣革命。

而光荣革命的发生,亦与封建制度下的一个传统有关。因为欧洲的国家与主权概念与国民身份意识的出现非常晚,要到17世纪以后。英格兰王国的王位继承人曾一直只与血缘有关,长期不受国籍(那时并无此说法)限制,所以不管是哪里的欧洲人,只要血缘最近,都能做英格兰王。而主动邀请外族坐上王位,这在大一统定义下如同外族入侵,不可想象。

光荣革命就发生在威廉三世和妻子玛丽二世的共治之下(这一共治时期通常被称为“威廉和玛丽”),因为威廉三世同时是荷兰共和国的统治者,他与玛丽接受了议会提出的条件:“威廉与其妻子玛丽可以一起被接受为英格兰君主,但条件是必须接受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其主要内容是君主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的效力,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等。”试想如果当时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在位,也许不可能如此轻易接受这样放弃王权的法案。

此后,英国王权逐渐转交给议会与贵族。而在启蒙革命、工业革命、科学等的合力下,英国社会高速演变,17世纪之后,从一个欧洲边缘荒凉小岛,突然华丽转身,形成至今仍然受到天下赞誉的英式礼仪与礼貌,进入全盛贵族统治时期,即后来为天下惊叹的“最讲阶级的社会”。同时以科学与武力殖民天下,为其自由贸易开路,一度成为日不落帝国。

如果说无论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有亡党亡国的担心,那么英国王室亦有同样的亡朝之忧(倒是没听英国人有亡国的担心) 。吸取19世纪欧洲各国王室覆灭的教训,尽管早已没有政治权利,但英国王室仍然小心谨慎,担心被民众抛弃,从此生存成为全王室头等大事。

1914年,英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德意志帝国作战,英国民众对当时英国王室的德国姓氏“萨克森-科堡-哥达”不满。为争取民意,英王乔治五世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将其王朝名更改为极富英国文化底蕴的“温莎”(这看起来像改朝换代,但绝非易主的中国式改朝换代),保证了王室的安全。此外,仍然是为了王室安全,乔治五世拒绝接收与自己情同手足的俄罗斯帝国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及全家。尼古拉二世一家最后被布尔什维克军队(即后来的苏联共产党)处决。

而几日前庆祝登基70周年的伊丽莎白二世,是乔治五世的孙女。秉承英国王室遗风,在已经是个人主义至上,流行寻找个性自由与自我的现代英国社会里,为了王室安全,女王已经任劳任怨,为打造英国软实力与慈善事业工作了70年。其工作性质虽然看起来高大上,但重复70年的微笑、参观、握手、发言等行为,谁都会生厌。试问今天的英国,有几个人做得到?虽然英国社会一直存在反对王室的声音(见《从哈里王子大婚谈“英王室”存续之争》),但伊丽莎白二世受到了英国民众的广泛爱戴与拥护。而且95岁高龄仍不退休,堪称英国最富有个人牺牲精神,拥有高度责任感的行为楷模,与其为爱情和个人理想(即拥抱了英国主流的个人主义,但英国王室是唯一一个不能以个人主义指导行为的家庭,否则很容易引发亡朝结局)随美国妻子梅根出走美国的的外孙哈利王子形成鲜明对比(见《为何哈里、梅根在王室公关战中能暂时领先?》)。

我来英国之前,常听得一个观点,说“英国革命不彻底,还保留有王室”。现在看来,这个说法比较极端,不知是否依照的是法国历史?而正因为王室能够与民主共存,才令英国成为了现代民主摇篮之地,首创了君主立宪制。如果其他国家的君主或统治者都能像英国这样,能够与贵族,继而是民众分权,历史上各国争权夺利的国内暴力就会少许多。

登基70周年,一如既往被民众爱戴,一路走来,伊丽莎白二世做到了与时俱进。她从1952年开始任君主,正是英国社会展开翻天覆地变化的开端,因为那时英国进入了民主社会主义。一个曾经最讲阶级的国家,在过去女王在位的70年中,以剧烈的速度,向公平与平等国家演化。而其速度剧烈的原因,在于二战期间的全民参与作战,令选民在二战后的1945年大选中选出了推行民主社会主义的工党执政。此后,英国社会推行公平的速度超过了美国(见《英国社会比美国平等——我的亲身体会》)。而女王一直能够在社会剧烈跌宕的潮流中浮而不沉,接受甚至领导了人人平等、男女同工同酬、反对种族歧视、保护环境,率先接受电话、互联网、自媒体等新科技产物,这相当于贵族时代的丘吉尔(伊丽莎白二世登基后接见的第一位英国首相)进化成了今日英国人的思想观念。没有哪个演员能够传神地再现女王,因为再大牌的女明星,其气质与眼神,都无法冠盖伊丽莎白二世。

查尔斯王子成为国王,似乎已是指日可待之事。在登基70周年纪念日,伊丽莎白二世非常低调,没有举行盛大典礼。最大的礼物是送给卡米拉的——在查尔斯王子成为国王后,卡米拉将享有王后头衔。当初伊丽莎白二世没有应允查尔斯与卡米拉的婚事,查尔斯被迫与戴安娜结婚,造成两人不美满的婚姻与悲剧结局。如今,虽然许多英国人仍然怀念人民的王妃戴安娜,但将王后头衔赐予卡米拉,也许是伊丽莎白二世对儿子的一个忏悔与赎罪?

而征服者威廉开创的王朝,不单没有发生彻底、全盘的改朝换代,而且仍在继续。至于外国人很难明白的为何王室能与民主共存,或者对英国人为何愿意保留王室的疑问,我只能说,在英国居住近20年后,我终于也能够理解并支持王室的存在。其与民主的共存,是英国的特殊现象,外人很难懂。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