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29日 10.1°C-11.9°C
澳元 : 人民币=4.71
霍巴特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基辛格】解决乌危机,从头做起

2022-03-02 来源: 澳洲四大号外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基辛格】解决乌危机,从头做起 - 1

原文作者是前美国国务卿(于1973年至1977年担任国务卿) 亨利.基辛格于2014年3月5日在《华盛顿邮报》发表的题为《Henry Kissinger: To settle the Ukraine crisis, start at the end》的署名文章。

No.1

解决危机,从头做起

关于乌克兰的公开讨论都是关于对抗的。但是我们知道我们要往哪个方向去吗?在我的一生中,我见过四场战争是以极大的热情和公众的支持开始,所有这些战争我们都不知道如何结束,其中三场我们单方面退出了。对政策的考验是它如何结束,而不是它如何开始。

乌克兰问题经常被提出为摊牌:乌克兰是加入东方还是西方。但如果乌克兰要生存和繁荣,它就不能成为任何一方对抗对方的前哨——它应该充当它们之间的桥梁。

俄罗斯必须接受这一点,试图迫使乌克兰成为卫星国,从而再次移动俄罗斯的边界,这将注定莫斯科将重蹈其与欧洲和美国相互施压的自我实现循环的历史。

西方必须明白,对俄罗斯来说,乌克兰绝不可能只是一个外国。俄罗斯的历史始于所谓的基辅罗斯。俄罗斯宗教从那里传播开来。几个世纪以来,乌克兰一直是俄罗斯的一部分,在此之前,他们的历史交织在一起。从 1709 年的波尔塔瓦战役开始,为俄罗斯自由而战的一些最重要的战役都是在乌克兰土地上进行的。黑海舰队——俄罗斯在地中海投射力量的手段——以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的长期租约为基地。即使是像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和约瑟夫·布罗茨基这样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也坚持认为,乌克兰是俄罗斯历史,甚至俄罗斯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欧盟必须认识到,在乌克兰与欧洲的关系谈判中,其官僚主义的拖拉和将战略因素从属于国内政治导致谈判变成了一场危机。外交政策是确定优先事项的艺术。

乌克兰人是决定性因素。他们生活在一个有着复杂历史和多语种构成的国家。1939年,斯大林和希特勒瓜分战利品,西部并入苏联。克里米亚 60% 的人口是俄罗斯人,直到 1954 年才成为乌克兰的一部分,当时出生于乌克兰的尼基塔·赫鲁晓夫 (Nikita Khrushchev) 将其授予俄罗斯与哥萨克达成协议 300 周年庆典的一部分。西方主要是天主教徒;东部主要是俄罗斯东正教。西方讲乌克兰语;东方主要讲俄语。乌克兰一方试图控制另一方——正如以往的模式——最终会导致内战或分裂。将乌克兰视为东西方对抗的一部分将在几十年内破坏任何将俄罗斯和西方——尤其是俄罗斯和欧洲——纳入合作国际体系的前景。

乌克兰独立仅23年;自 14 世纪以来,它一直处于某种外国统治之下。毫不奇怪,它的领导人还没有学会妥协的艺术,更不用说历史视角了。乌克兰独立后的政治清楚地表明,问题的根源在于乌克兰政客努力将他们的意志强加于该国顽固的地区,首先是一个派别,然后是另一派。这就是维克托·亚努科维奇和他的主要政治对手尤利娅·季莫申科之间冲突的本质。他们代表乌克兰的两翼,并不愿意分享权力。美国对乌克兰的明智政策将寻求该国两个地区相互合作的方式。我们应该寻求和解,而不是一个派系的统治。

俄罗斯和西方,尤其是乌克兰的各个派别,都没有按照这一原则行事。每一个都使情况变得更糟。在其许多边界已经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俄罗斯将无法在不孤立自己的情况下实施军事解决方案。对西方来说,妖魔化弗拉基米尔·普京不是政策;这是一个不在场的不在场证明。

普京应该意识到,无论他有什么不满,军事强加政策都会引发另一场冷战。就其本身而言,美国需要避免将俄罗斯视为异物,以耐心地接受华盛顿制定的行为规则。在俄罗斯历史的前提下,普京是一位严肃的战略家。了解美国的价值观和心理并不是他的强项。了解俄罗斯的历史和心理学也不是美国决策者的强项。

各方领导人要回归检验结果,而不是装腔作势。以下是我对符合各方价值观和安全利益的结果的看法:

1. 乌克兰应有权自由选择其经济和政治联系,包括与欧洲的联系。

2. 乌克兰不应该加入北约,这是我七年前提出的立场。

3. 乌克兰应自由创建任何符合其人民意愿的政府。明智的乌克兰领导人随后会选择在其国家不同地区之间进行和解的政策。在国际上,他们应该追求与芬兰相媲美的姿态。这个国家毫不怀疑其强烈的独立性,并在大多数领域与西方合作,但小心翼翼地避免对俄罗斯的制度性敌意。

4、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不符合现行世界秩序规则。但应该有可能将克里米亚与乌克兰的关系放在一个不那么令人担忧的基础上。为此,俄罗斯将承认乌克兰对克里米亚的主权。乌克兰应加强克里米亚在有国际观察员在场的选举中的自主权。该过程将包括消除有关塞瓦斯托波尔黑海舰队地位的任何含糊之处。

这些是原则,而不是处方。熟悉该地区的人都知道,并非所有这些都会受到各方的欢迎。这不是为了绝对的满意,而是平衡不满意。如果无法实现基于这些或类似要素的某种解决方案,对抗的趋势将会加速。时间很快就会到来。

No.2

原文

Public discussion on Ukraine is all about confrontation. But do we know where we are going? In my life, I have seen four wars begun with great enthusiasm and public support, all of which we did not know how to end and from three of which we withdrew unilaterally. The test of policy is how it ends, not how it begins.

Far too often the Ukrainian issue is posed as a showdown: whether Ukraine joins the East or the West. But if Ukraine is to survive and thrive, it must not be either side’s outpost against the other — it should function as a bridge between them.

Russia must accept that to try to force Ukraine into a satellite status, and thereby move Russia’s borders again, would doom Moscow to repeat its history of self-fulfilling cycles of reciprocal pressures with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West must understand that, to Russia, Ukraine can never be just a foreign country. Russian history began in what was called Kievan-Rus. The Russian religion spread from there. Ukraine has been part of Russia for centuries, and their histories were intertwined before then.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attles for Russian freedom, starting with the Battle of Poltava in 1709 , were fought on Ukrainian soil. The Black Sea Fleet — Russia’s means of projecting power in the Mediterranean — is based by long-term lease in Sevastopol, in Crimea. Even such famed dissidents as Aleksandr Solzhenitsyn and Joseph Brodsky insisted that Ukraine was an integral part of Russian history and, indeed, of Russia.

The European Union must recognize that its bureaucratic dilatoriness and subordination of the strategic element to domestic politics in negotiating Ukraine’s relationship to Europe contributed to turning a negotiation into a crisis. Foreign policy is the art of establishing priorities.

The Ukrainians are the decisive element. They live in a country with a complex history and a polyglot composition. The Western part was incorporated into the Soviet Union in 1939 , when Stalin and Hitler divided up the spoils. Crimea, 60 percent of whose population is Russian , became part of Ukraine only in 1954 , when Nikita Khrushchev, a Ukrainian by birth, awarded it as part of the 300th-year celebration of a Russian agreement with the Cossacks. The west is largely Catholic; the east largely Russian Orthodox. The west speaks Ukrainian; the east speaks mostly Russian. Any attempt by one wing of Ukraine to dominate the other — as has been the pattern — would lead eventually to civil war or break up. To treat Ukraine as part of an East-West confrontation would scuttle for decades any prospect to bring Russia and the West — especially Russia and Europe — into a cooperative international system.

Ukraine has been independent for only 23 years; it had previously been under some kind of foreign rule since the 14th century. Not surprisingly, its leaders have not learned the art of compromise, even less of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 politics of post-independence Ukraine clearly demonstrates that the root of the problem lies in efforts by Ukrainian politicians to impose their will on recalcitrant parts of the country, first by one faction, then by the other. That is the essence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Viktor Yanu­kovych and his principal political rival, Yulia Tymo­shenko. They represent the two wings of Ukraine and have not been willing to share power. A wise U.S. policy toward Ukraine would seek a way for the two parts of the country to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We should seek reconciliation, not the domination of a faction.

Russia and the West, and least of all the various factions in Ukraine, have not acted on this principle. Each has made the situation worse. Russia would not be able to impose a military solution without isolating itself at a time when many of its borders are already precarious. For the West, the demonization of Vladimir Putin is not a policy; it is an alibi for the absence of one.

Putin should come to realize that, whatever his grievances, a policy of military impositions would produce another Cold War. For its part, the United States needs to avoid treating Russia as an aberrant to be patiently taught rules of conduct established by Washington. Putin is a serious strategist — on the premises of Russian history. Understanding U.S. values and psychology are not his strong suits. Nor has understanding Russian history and psychology been a strong point of U.S. policymakers.

Leaders of all sides should return to examining outcomes, not compete in posturing. Here is my notion of an outcome compatible with the values and security interests of all sides:

1. Ukraine should have the right to choose freely its economic and political associations, including with Europe.

2. Ukraine should not join NATO, a position I took seven years ago, when it last came up.

3. Ukraine should be free to create any government compatible with the expressed will of its people. Wise Ukrainian leaders would then opt for a policy of reconciliation between the various parts of their country. Internationally, they should pursue a posture comparable to that of Finland. That nation leaves no doubt about its fierce independence and cooperates with the West in most fields but carefully avoids institutional hostility toward Russia.

4. It is incompatible with the rules of the existing world order for Russia to annex Crimea. But it should be possible to put Crimea’s relationship to Ukraine on a less fraught basis. To that end, Russia would recognize Ukraine’s sovereignty over Crimea. Ukraine should reinforce Crimea’s autonomy in elections held in the presence of international observers. The process would include removing any ambiguities about the status of the Black Sea Fleet at Sevastopol.

These are principles, not prescriptions. People familiar with the region will know that not all of them will be palatable to all parties. The test is not absolute satisfaction but balanced dissatisfaction. If some solution based on these or comparable elements is not achieved, the drift toward confrontation will accelerate. The time for that will come soon enough.

No.3

乌克兰

乌克兰(乌克兰语:Україна,罗马化:Ukrayina;乌克兰语音标:[ukrɑˈjinɑ])是位于东欧的共和国,南接黑海,东连俄罗斯,北与白俄罗斯毗邻,西与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诸国相连。地理位置上位于欧洲联盟与独联体的交界处,为西方世界与俄罗斯地缘政治的交会点,亦是天主教文明和东正教文明的交汇处。乌克兰是欧洲面积第二大的国家,仅次于俄罗斯[6],人口4,117万人[7](不包括克里米亚半岛)。根据乌克兰的行政区划,乌克兰有24个州、一个自治共和国[注 1],和两个直辖市(首都基辅和塞瓦斯托波尔[注 2]),人口构成上78%为乌克兰人,其余有俄罗斯人和罗马尼亚人等。乌克兰官方语言为乌克兰语,主要宗教为东正教。

在9世纪时,以乌克兰首都基辅为中心,古代东斯拉夫人建立了第一个民族国家基辅罗斯,曾一度十分强盛,直至12世纪分裂。自14世纪中叶起,乌克兰被金帐汗国、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先后统治[9]。在大北方战争(1700-1721年)后,乌克兰被其他势力瓜分。19世纪时,乌克兰大部归属于俄罗斯帝国,其余部分为奥匈帝国领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的混乱时期,乌克兰曾在1917年至1921年短暂独立。在乌克兰内战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1922年成为了苏联创始加盟共和国之一。随后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为波兰统治的西乌克兰并入苏维埃乌克兰。在1945年,乌克兰成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10]。1954年,在苏联共产党第一书记尼基塔·赫鲁晓夫主导下,苏联最高苏维埃以纪念乌克兰和俄罗斯统一300周年纪念日的名义,将克里米亚由俄罗斯划归给乌克兰。

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重新独立,作为独联体发起与创始国之一。乌克兰继承了苏联的军事基础,并维持着仅次于俄罗斯的欧洲第二大军事力量。2014年俄罗斯并吞克里米亚后,乌克兰随即退出独联体。乌克兰在独立后由于实行未成熟的市场经济方向改革,使得国家进入八年的经济衰退时期[11],不过期间也出现过高增长。乌克兰目前是世界上重要的市场之一,在世界上曾是第三大粮食出口国[12]。

2022年2月21日俄罗斯宣布承认乌克兰东部地区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为独立国家;这些地区现由亲俄势力控制。

国名来源

13世纪,蒙古人占领乌克兰大部分地区,但加里西亚和沃伦公国却没有被蒙古人统治,这两个公国位于古罗斯的西南边境地区,“乌克兰”一词的起源并不清楚,当它开始使用时人们认为“Україна”(乌克兰)是乌克兰语中两个单词的组合:“У:我们或在本地”和“Kраїна:国家/边界区”,可以解释为“我们的国家或祖国”。该地方的罗斯人就被称为“乌克兰人”、“乌克拉伊娜”,即“边界上的人”[13],国名是以民族名称命名。

历史

根据考古资料,乌克兰存有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遗址。乌克兰境内较为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有距离今二万多年前至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岩画。

乌克兰历史上是维京人在公元九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的核心地域,也是近代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10世纪前后,东斯拉夫人各部落在今乌克兰地区结合形成古罗斯部族,并建立了基辅罗斯国家。根据史学史的观点,基辅罗斯被认为是3个现代东斯拉夫人国家(白俄罗斯、俄罗斯及乌克兰)的前身。弗拉基米尔一世·斯维亚托斯拉维奇和他的儿子智者雅罗斯拉夫统治的时期,被认为是基辅的黄金时期。当时他们接纳了东正教,也创立了罗斯法典。12至14世纪,古罗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基辅向东北部的弗拉基米尔转移,进入罗斯历史上的诸公割据时代,古罗斯部族逐渐分裂成俄罗斯人(大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小俄罗斯人)和白俄罗斯人3个支系。基辅罗斯在13世纪被蒙古帝国占领。

随着1187年基辅南部面对原野地带的屏障佩列亚斯拉夫公国的统治者弗拉基米尔·格列波维奇的逝世,伊帕捷耶夫编年史写到“乌克拉伊娜为他而吟唱”(ѡ нем же оукраина много постона,o nem že ukraina mnogo postona)。[14]随后的几十年和世纪里这个术语被用来指定除加里西亚-沃里尼亚、普斯科夫、梁赞等之外的罗斯不同公国的边境地区。[15]:183[16][17]由此乌克兰之名开始出现。

近现代

约从14世纪起,乌克兰人开始脱离古基辅罗斯地区而形成为具有独特语言、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单一民族。基辅罗斯地区被蒙古人击溃后,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逐步演变为无人地带,15世纪俄罗斯统一后,不堪忍受压迫的俄罗斯农民逃往这一地带,形成乌克兰哥萨克。乌克兰是一个地理名称正式被提出是在1569年罗斯西南的波多里亚到扎波罗热一带并入波兰王国以后。13至15世纪,乌克兰地区的人曾先后抗击蒙古人、日耳曼人及土耳其人的入侵。14世纪中叶波洛茨克公国(该国系诸公割据时期的古基辅罗斯一部分)被立陶宛大公国吞并,白俄罗斯被并入立陶宛,此后立陶宛继续南侵蒙古金帐汗国控制的地区,占领了第伯聂右岸乌克兰,并对第伯聂左岸形成了名义上的统治。1569年7月1日,卢布林联合、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合并为联邦,即波兰立陶宛联邦。在此后的几百年里,东北罗斯走上了独自统一的道路,由莫斯科大公国统一该地,形成俄罗斯沙皇国;西南罗斯则在波兰立陶宛联邦的统治下形成了现代白俄罗斯和现代乌克兰。具体地说,现代乌克兰民族形成于17至19世纪,在第聂伯河中游一带,以基辅、波尔塔瓦和切尔尼戈夫为中心。

17世纪,乌克兰人在东正教共同信仰的联合下反对波兰的天主教化运动,进而发动起义。1654年,乌克兰哥萨克领袖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与俄罗斯沙皇签订《佩列亚斯拉夫和约》,商请沙皇来统治,自此东乌克兰(第聂伯河左岸)与俄罗斯帝国正式合并,开始了乌克兰和俄罗斯的结盟史。

18世纪初年大北方战争时期,东乌克兰人一度出现与俄罗斯关系松动的现象,但是在彼得大帝打败入侵的瑞典帝国军之后,东乌克兰对俄罗斯帝国的向心力大为增强,越来越多人认同自己是俄罗斯人。18世纪末叶,俄罗斯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和奥地利帝国、普鲁士王国三次瓜分波兰,使古罗斯旧地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全部并入俄罗斯帝国版图;她同时在1783年打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吞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附庸克里米亚汗国,大量的俄国人开始移民克里米亚半岛。到1795年,除加里西亚(1772-1918年属于奥地利帝国和之后的奥匈帝国)以外,乌克兰其余地区均在俄罗斯帝国统治之下。但是,西乌克兰的中小贵族大多是东仪天主教徒(虽然大多数农民是东正教徒),以致于西乌克兰人(还有有不少信仰天主教的波兰人)对正统东正教与俄罗斯的认同薄弱,促成21世纪的东西拉锯与认同问题。

为了因应18世纪后期出现的东仪天主教徒与东正教徒的冲突与斗争(以西乌克兰地区为中心),1795年后俄罗斯皇帝开始在乌克兰全境推行俄罗斯化政策,竭力推广俄语的使用,并压制出版界与公众活动的乌克兰语。反而促成19世纪上半浪漫主义在乌克兰语族群中的蓬勃发展,农奴出身的民族诗人塔拉斯·舍甫琴科是其中的佼佼者,有效地推展了乌克兰的民族主义运动。这些新兴的乌克兰知识分子,同时致力于民族复兴与社会正义的实现。

苏联时期

一战时期,1917年二月革命爆发,俄罗斯帝国被推翻,在德意志帝国的攻势扶持下,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独立。1918年苏俄和同盟国签订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随即占领了乌克兰,解散了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并成立了亲德的乌克兰国,有德国军队驻守。德国投降后,因为没了德国的保护,苏俄收复乌克兰,东乌克兰地区建立苏维埃政权,成立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18年至1920年红白俄内战时期,从奥匈帝国独立的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东加里西亚和西沃伦)于1919年1月22日和乌克兰临时统一,但波乌战争后被波兰占领。[18]1922年苏联成立,东乌克兰加入联盟,成为苏联的创始国之一。根据波兰和苏联签订的《里加条约》,西乌克兰成为波兰领土。

1932至33年发生了苏联大饥荒,乌克兰受灾最为严重,史称“乌克兰大饥荒”。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全面爆发,27日,波兰被纳粹德国和苏联分割占领,西乌克兰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并。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战火亦烧到乌克兰,德国南方集团军将和罗马尼亚王国进攻乌克兰。苏联在乌克兰地区遭受了严重失败;在基辅战役中,苏联大约损失了约70万士兵,敖德萨战役该地苏军被罗马尼亚军队消灭,罗马尼亚分得了摩尔多瓦和乌克兰部分地区,而纳粹德国如愿占领了乌克兰全境。

1943年8月24日-12月23日苏联红军发动下第聂伯河攻势(也称为“下第聂伯河战役”),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场最大的军事行动,涉及双方几乎4,000,000人的部队和全长1,400千米长的战线。在4个月的军事行动期间,苏联5个方面军从德军手中解放第聂伯河东岸,包括进行了数次渡河攻击,在西岸建立数个桥头堡。随后,基辅在独立攻势中被解放了。

1943年11月,德军被击退出乌克兰,苏军重返乌克兰。整个二战期间,乌克兰地区成为战争的重灾区,军民死伤惨重,物资损失不可计数。

二战后,乌克兰迅速恢复了生产,建立了发达的重工业和农业,人民生活水准有较大提高。可是,苏联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具有严重的弱点。到了1970年代后期,苏联实行的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失去活力,经济失去发展势头,经济水准与西方的差距日益拉大。在政治上,由于苏联共产党在成立几十年来,犯有肃反扩大化等严重错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爆炸,民主与法治建设薄弱,人民的自由受到压制,民族矛盾隐忧严重。

1986年,苏联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严重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造成严重后果。但是当时苏联官方开始时向世界和本国人民隐瞒事件真相,被国外媒体和核辐射检测部门揭露后,苏联的官僚主义受到广泛批评。

1985年,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出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后,历史和现实积累的各种矛盾开始表面化,民族主义和民族独立倾向迅速抬头,全国政局开始急剧动荡,同时,乌克兰开始了其独立步伐。

1989年9月,乌克兰人民争取改革运动(简称“鲁赫”)成立,成员迅速扩大到百万人。

独立后乌克兰

1990年7月16日,乌议会通过《乌克兰国家主权宣言》。1991年8月24日,乌克兰政府发表的国家独立宣言,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当选为总统。12月1日,乌克兰通过独立公投,正式宣布脱离苏联独立,改国名为乌克兰共和国,标志着乌克兰在337年后重新成为一个独立国家。12月8日,乌克兰、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总统在明斯克签署别洛韦日协议,宣布苏联不再存在,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1996年乌克兰通过新宪法,新宪法确定乌为主权、独立、民主的法治国家,同时改国名为乌克兰,实行共和制。

2004年乌克兰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因违规而进行再次投票,反对派领袖、前总理维克托·尤先科以52%得票率赢得选举。

2010年2月7日,前总理亚努科维奇在乌克兰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以48.95%得票率当选为新一任乌克兰总统[19],并于2月25日宣誓就职。

2013年11月开始的乌克兰亲欧盟示威运动使得冲突迅速升级[20],隔年发生2014年乌克兰革命[21][22][23][24],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政府倒台,亲西方势力重新主导乌克兰政治。2014年乌克兰革命也引起克里米亚危机,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

2014年5月29日,乌克兰中央选举委员会新闻中心公布了乌克兰总统选举的最终结果,亿万富翁波罗申科以54.7%的得票率当选乌克兰新总统,任期5年[25]。6月7日,波罗申科在乌克兰基辅议会会议大厅宣誓就职。

2019年4月21日,前电视演员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以超70%的得票率当选为乌克兰新总统[26]。5月20日,泽连斯基宣誓就任乌克兰总统。

【基辛格】解决乌危机,从头做起 - 2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