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2月25日 9.1°C-11.9°C
澳元 : 人民币=4.55
霍巴特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伊丽莎白女王在香港:地标命名背后反映的“民心争夺战”(组图)

2022-09-19 来源: BBC中文网 原文链接 评论5条

本文转载自BBC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香港曾经作为英国殖民地逾一世纪,不少地方以英国君主或名人命名。然而,冠上刚在本月初辞世的女王伊丽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香港译“伊利沙伯二世”)的香港地标却硕果仅存。历史学家指,这是因为英国战后要淡化殖民色彩,在九七前途危机前争取民心。

香港在1841年开始成为英国殖民地,直到1997年主权移交中国。在这156年间历经6位君主执政的时代——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共60年)、爱德华七世(Edward VII,共9年)、乔治五世(George V,共26年)、爱德华八世(Edward VIII,不足1年)、乔治六世(George VI,共16年)和伊丽莎白二世(共45年)。

伊丽莎白女王在香港:地标命名背后反映的“民心争夺战”(组图) - 1

图像来源,BBC NEWS CHINESE 香港九龙伊利沙伯医院外观。

香港不少地名和路名都与英国王室有关,包括维多利亚港(Victoria Harbour)、维多利亚山(Victoria Peak,太平山)、全长近5公里的皇后大道(Queen's Road)、域多利皇后街(Queen Victoria Street)、英皇道(King's Road)、太子道(Prince Edward Road)、公主道(Princess Margaret Road)等等。这里的“皇后”多数是指维多利亚女王,因“女王”与“皇后”的英文同为“Queen”而错译,约定俗成至今。维多利亚在香港冠名的地标都是在核心、极有标志性之处,甚有宣示主权的意味。

但同样是女王的伊丽莎白二世,尽管在1952年登基后作为港英“事头婆”(港人对老板娘的俗称)近半个世纪,以她命名的地标却相当少,只有三座建筑物和两条小路——伊利沙伯中学(Queen Elizabeth School )、伊利沙伯体育馆(Queen Elizabeth Stadium )、伊利沙伯医院(Queen Elizabeth Hospital),以及伊利沙伯医院路(Queen Elizabeth Hospital Road)和伊利沙伯医院径(Queen Elizabeth Hospital Path)。

战后淡化殖民色彩

伊丽莎白女王在香港:地标命名背后反映的“民心争夺战”(组图) - 2

图像来源,BBC NEWS CHINESE 伊利沙伯医院径。

为何伊丽莎白二世低调得多?岭南大学历史系教授、香港立法会议员刘智鹏向BBC中文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分水岭。“香港是英国第一个沦陷的殖民地,打输了投降,双手奉送了给日本,是很大的挫败。战后英国重回香港不是很有认受性的行动,是因为蒋介石政府没有底气,拉拢美国施压蒋介石而来的。在前途问题困扰之下,香港不像维多利亚女王下的大英帝国属地,是一个倒数中、没有光明未来的地方。而英国也很清楚,大英帝国或者英国王室已经没什么值得荣耀。”

1941年日本进攻香港,驻港英军苦战18天后失守,日本占据香港三年零八个月。二战后期,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希望趁机收复香港,在1943年开罗会议上获得美国总统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支持,英国首相邱吉尔则极力反对。

1945年罗斯福猝逝,继任的杜鲁门(Harry S. Truman)转而支持英国。在日本宣布投降前夕,中英两国都计划派兵接收香港,国军先头部队已进驻九龙,但英国海军的夏慤将军(Cecil Harcourt)捷足先登取得受降权,恢复英国在香港行使主权。

然而,战后的英国已非战前的“日不落帝国”,世界各地民族主义运动兴起,包括印度等众多殖民地纷纷独立,英国因而开始“非殖化”管治。刘智鹏说:“英国不会再摆出殖民者高高在上的姿态,加上‘六七暴动’提醒他们香港超过九成是华人,必须‘以华制华’,在本地培养殖民地官员,他们可以执行殖民地政策,但又不会有殖民色彩。”

女王命名建筑全是民生项目

伊丽莎白女王在香港:地标命名背后反映的“民心争夺战”(组图) - 3

图像来源,BBC NEWS CHINESE 伊利沙伯体育馆。

香港历史学者杨颖宇也对BBC中文表示,战前殖民地色彩表现在公共建筑的一致性,“每个殖民地都有一个皇后像广场”,但战后不再用这种具体的形式,反而是要人看不见,“王室存在于无形”。杨颖宇续说,港英政府甚至在七、八十年代不停拆除富有殖民色彩的旧建筑,包括邮政总局和尖沙嘴火车站,“全部换了新建筑,不让香港人感受到香港是殖民地,让你们不能指控它,这是以丧失记忆来‘洗底’”。

而面对香港前途危机,港英政府必须以对香港的妥协发展来跟中国角力,同时要争取本地民心,积极投入民生建设和增加社会福利,这也解释了为何香港以伊丽莎白二世命名的建筑,全是教育、医疗、康体的民生项目。

杨颖宇形容,这是“民心争夺战”,“到今日提起殖民地时,香港人记得的是免费教育、完善的医疗系统、公共房屋。英国人用良政善治来洗脱对殖民地不满的记忆,甚至开始歌颂女王。”

BBC中文整理香港其中三个以伊丽莎白二世(伊利沙伯二世)命名的建筑:

伊利沙伯医院

伊丽莎白女王在香港:地标命名背后反映的“民心争夺战”(组图) - 4

图像来源,WWW.GRS.GOV.HK  1960年代的伊利沙伯医院(香港政府新闻处档案照片)。

以女王命名的建筑当中,最深入民心的是位于九龙油尖旺区的伊利沙伯医院。该院原本名为“新九龙医院”,1952年港府为回应九龙及新界区市民对公营医疗的需求而批准兴建,1958年由王夫爱丁堡公爵菲利普(Prince Philip, The Duke of Edinburgh,菲腊)亲王主持奠基,并以伊利沙伯二世命名,1963年启用。

该院至今仍是九龙区的主要医院,也是全港最繁忙的医院之一,病床逾2000张,提供24小时急症服务,也设有15个临床部门、3间专科诊所及6间普通科门诊诊所。香港许多医护人员都曾在该院接受教学和训练。

伊利沙伯医院简称“QE”或“伊院”,惟“伊院”与“医院”同音,大众为免混淆一般都会称呼全名。民间考古保育专家张朝敦对BBC中文说:“伊利沙伯二世不像维多利亚有维港、皇后大道这种厉害的地标,但这些地标都有简称,反而很少人会记得是和维多利亚女王有关。相反,伊利沙伯医院不算很大但功能性很强,而且名字不能简略,变相大家都经常提起她全名。”

伊丽莎白女王在香港:地标命名背后反映的“民心争夺战”(组图) - 5

图像来源,AFP 伊利沙伯医院不算很大但功能性很强。

该院占地7公顷,外观方正平实。建筑历史学者黎隽维指,这种风格一方面是战后的建筑潮流,另一方面多少也有政治考量,象征着一个新时代。“外观不突出也不华丽,但这正正是它想呈现的形象,很功能性和贴地,而且很科学化,每个病房的窗户都可以有阳光透进去。这与战前的建筑不同风格,战前要保存大英帝国的形象和颜面,但战后完全没有这个动机。”

伊利沙伯体育馆

伊丽莎白女王在香港:地标命名背后反映的“民心争夺战”(组图) - 6

图像来源,WWW.LCSD.GOV.HK  新伊馆

另一个为人熟悉的是伊利沙伯体育馆,分别有“旧伊馆”和“新伊馆”共两座。前者全称“伊利沙伯女皇二世青年游乐场馆”,建于1952年纪念女王加冕,用了女王部分嫁妆资金来兴建,1953年9月落成,由港督葛量洪(Sir Alexander William George Herder Grantham)主持揭幕。

伊丽莎白女王在香港:地标命名背后反映的“民心争夺战”(组图) - 7

图像来源,WWW.LCSD.GOV.HK  旧伊馆。

伊丽莎白女王在香港:地标命名背后反映的“民心争夺战”(组图) - 8

图像来源,HONG KONG PLAYGROUND ASSOCIATION 旧伊馆旧址。

伊丽莎白女王在香港:地标命名背后反映的“民心争夺战”(组图) - 9

图像来源,THE INDUSTRIAL HISTORY OF HONG KONG GROUP 昔日的摩利臣山。

旧伊馆是当时九龙首座体育馆,也是亚洲最先进的室内体育场馆,除了体育设施,并设有图书馆、街坊福利会及儿童廉价饭堂等,是很多青少年的好去处。场馆最终在2008年10月拆卸,重建为现时的麦花臣场馆。

至于位处湾仔的“新伊馆”,原计划名为“摩利臣山(Morrison Hill )室内运动场馆”,1975年英女王访港时命名为伊利沙伯体育馆,1980年由港督麦理浩爵士(Sir Murray Maclehose)主持开幕,为香港当时最好的体育场馆。该馆楼高12层,除了体育用途,也是大型表演场地,设有3000个座位,邓丽君、Beyond、陈百强、刘德华、何韵诗等歌星都曾在新伊馆举行演唱会。

伊利沙伯体育馆是摩利臣山最后一批落成的建筑。摩利臣山本来是个小山丘,曾经是石矿场,港英政府早于1920年代开始计划夷平,动工后却发现岩石过硬,难以开凿而搁置,到了战后才继续移山工程。保育专家张朝敦说六、七十年代爆石时,石头在今日伊馆的位置存放并运走,“要等所有石头运走了才可以盖东西,所以新伊馆是整座山最迟发展的部分”。

伊丽莎白女王在香港:地标命名背后反映的“民心争夺战”(组图) - 10

图像来源,BBC NEWS CHINESE 伊利沙伯体育馆。

伊丽莎白女王在香港:地标命名背后反映的“民心争夺战”(组图) - 11

图像来源,BBC NEWS CHINESE 伊利沙伯体育馆。

伊利沙伯中学

伊利沙伯中学位于旺角洗衣街,1953年建校时是为了纪念伊利沙伯二世登基,也是香港第一间不按性别取录学生的英文官立学校。该校更曾使用英国皇冠作校徽,直至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后皇冠改为教育署标志。校训“修己善群”则沿用至今,拉丁文为“Vos Parate Ut Serviatis”,英文意译为“Prepare Yourselves That You May Serve”。

2019年“反修例”运动期间,伊利沙伯中学一群学生曾寄信到白金汉宫,指背负女王之名并谨遵校训之教诲,“恳求女王陛下支持我们的抗争,以恢复香港昔日的辉煌与繁荣”,促请英国政府“对北京违反《中英联合声明》的行为作出坚决回应”。


本文转载自BBC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5)
S Lee
S Lee 2022-09-20 回复
现在这些狗屁议员说英国政府在香港实行的所有民生措施都是为了争取民心。这难道错了吗?任何一个政府要获得百姓的支持和拥护,首要的就是让治下的一方百姓安居乐业,富足一方。不然要这样的政府何用?
闭关锁国祸国殃民
闭关锁国祸国殃民 2022-09-19 回复
曾經東方之珠,今天變臭港,之前香港就是一架勞斯萊斯,只需要一條鑰匙,卻被人砸爛,再按上國產配件。 結果就是四不像。
Helen-Z
Helen-Z 2022-09-19 回复
由原来的一个小渔村变成了东方之珠!
yfang_0612
yfang_0612 2022-09-19 回复
曾经是世界经济四小龙之首一香港,”东方明珠"辉煌一去不返了。唉!有点可惜了。
好多泡lisa
好多泡lisa 2022-09-19 回复
很亲民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