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22日 9.1°C-10.6°C
澳元 : 人民币=4.71
霍巴特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国家统计局全年经济数据解读:中国经济有望触底反弹(图)

2023-01-20 来源: FT中文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叶胜舟:2023年政策主轴是“双轮驱动”,同时统筹发展和安全,同时加强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同时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

国家统计局全年经济数据解读:中国经济有望触底反弹(图) - 1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四季度和全年经济数据,有喜有忧,喜大于忧,为2023年中国经济报复性反弹巩固了基础。

经济数据:明显好于预期

全年GDP同比增长3.0%,远低于年初设定的5.5%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0.2%,其中餐饮收入下降6.3%。全国工业增加值达到40.2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3.5万亿元,均居世界首位。

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1%,尤其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8.9%,快于全部投资13.8个百分点。民间投资仅增长0.9%,房地产依然疲软,不仅没有起到支柱产业的作用,反而拖后腿。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0%,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24.3%,商品房销售额下降26.7%,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12月份为94.35,持续11个月下降。

全年货物出口增长10.5%,进口增长4.3%,贸易顺差扩大35.4%。年末外汇储备余额达到31277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1-11月份实际使用外资增长9.9%,已超2021年全年,创历史新高。

全年进口原油下降0.9%,进口天然气下降9.9%,这两个数据非常诡异。俄罗斯发动乌克兰战争后受到西方国家严厉制裁,能源打折后主要出口中、印。但从中国进口数据上没有体现出来,可能存在三个原因:一、中国经济疲软,能源总需求不足;二、增加进口性价比更高的俄能源,同时压缩进口其他国家能源;三、直接进行转口贸易,将俄能源出口到欧洲等地赚外汇。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超额完成1100万人的全年预期目标。年末全国人口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自1962年以来首次负增长,标志着官宣进入人口负增长周期。

提振信心:凸显民营经济

中共“二十大”产生新一届政治局,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呼之欲出,即将在3月5日召开的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全部更换,甚至国务委员也可能全部更换,开建国以来之先河。新气息在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展现。

媒体普遍敏锐地捕捉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部署2023年五大重点工作之一是“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求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总结了“六个坚持”,其中又提及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众所周知,为次年治国理政定基调、定任务、定政策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常有三个讲话,分别是总书记全面部署,总理具体部署、会议总结,国务院换届过渡前改由候任总理作会议总结。新闻通稿主要摘自总书记的讲话内容。

与2021年的新闻通稿比较,“提振信心”、“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也有提及,只是为了安抚市场,作为缓和陪衬;主基调是严厉警告“有效控制资本消极作用”,“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全球疫情肆虐期间,中国三个规模万亿元量级的房地产、互联网平台、教培产业都承受严厉监管,过犹不及,元气大伤,导致2022年经济雪上加霜,民不聊生。

近几年来,舆论、学者、企业、民众都疑惑:中国经济是否“国进民退”?展示的方向、节奏、力度是否自我封闭甚至自限生机?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终于对民营经济发出强烈的鼓舞信号,程度、主次、分量完全不同,和防疫政策调整一样急转弯。首先要求“大力提振信心”;其次要求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再次承诺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

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重要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对中国经济的贡献远超国有经济,未来优势和贡献有增无减。

国企的低效、裙带和腐败,一直令人诟病。中国欠发达地区的国企效益普遍不好,养老无保障,某些领导的家属、秘书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偏好首进行政机关,次进事业单位;发达地区的偏好进国企,因为年薪高、油水多、管得松,出国游玩机会多。何况除非随调或军队转业,处级以下公务员逢进必考,笔试硬碰硬,必须前三名或五名才能过关,后台再硬也只能留待面试操作。

除非国防、水电煤气等部分纯公共产品需要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垄断,其他行业能放尽放。国企应该继续大幅度削减,“国退民进”才是正确的方向,才能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五大政策:凸显科技自强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论述了“七大政策”,即宏观、微观、结构、科技、改革开放、区域、社会政策。2022年则论述了“五大政策”,即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社会政策,逻辑更清晰。

宏观政策多年来的标配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定调虽然持续不变,但中国的政治语境,货币政策即使很积极,通常也会用“稳健”来界定。会后,财政部针对2023年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分析表态,最关键的一句是“合理安排赤字率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确保政府投资力度不减”;中国人民银行针对2023年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分析表态,最关键的一句是“货币政策力度不能小于今年(按:指2022年),需要的话还要进一步加力”。

社会政策提及“适时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据此预测早已起草的延迟退休方案,大概率2023年提交全国人大表决通过,2024年起实施,每年延长三或四个月退休。如果选择后者,反证养老金和财政的包袱比预期更重。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凸显的“共同富裕”,2022年明显淡化。

中共“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部署,强调三者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布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新闻稿一笔带过,一方面受限于篇幅,一方面暂时保密,详细措施写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待3月5日全国人大例会开幕时才公布。

当然,有其他途径、文件可相互印证。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期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下称《纲要》),政策导向清晰具体,其中点明“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脑科学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前瞻性、战略性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五大重点:凸显拉动内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2023年五个重点工作,首要任务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毕竟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连续11年保持在50%以上,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又是同比下降。

从消费而言,明确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2022年下半年已分别从信贷、债券、股权射出“三支箭”,支持房企融资;会后中央财办放风,“2023年还将出台新举措,侧重研究解决改善房企资产负债状况等”。经济滑坡,未稳定逆转,房地产税立法将继续延迟。所谓房地产业的“新发展模式”,核心是去除金融属性,确立民生属性。

新闻稿提及“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但未展开。《纲要》提出“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

2012年3月5日,时任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抓紧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并在九天后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任职的最后一年“要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曾起草相关文件,困难重重,不了了之,并未落地。日本、韩国经济起飞时,都曾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备受欢迎,中国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新一届国务院任期内能否尽快落地呢?

从投资而言,结合《纲要》分析,主要分三块:一是加大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投资力度,例如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优化石化化工、钢铁等重要基础性产业规划布局等;二是扩大先进制造领域投资,例如壮大人工智能、先进通信、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先进计算、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基因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大飞机、航空发动机、卫星、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技术的创新应用;三是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物流、生态、民生、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例如贯通“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推进综合性水利枢纽和调蓄工程建设,支撑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补齐医疗领域建设短板,加快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千兆光网建设等。

从出口而言,要求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更大力度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培育国际经贸合作新增长点。2023年五大重点工作之一是“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强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协同推动扩大内陆开放、加快沿边开放、提升沿海开放层次。

政策主轴:双轮驱动前进

总体而言,2023年政策主轴明显是“双轮驱动”,同时统筹发展和安全,同时加强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同时提升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三年新冠疫情,对中美预判两极分化,都是见木不见林。前两年唱衰美国,认为中国GDP加速赶超美国,盲目乐观;第三年唱衰中国,认为中国GDP永远不能赶超美国,盲目悲观。

1月份,中国各省“两会”陆续召开,纷纷确定2023年经济增长目标,海南最高9.5%左右,低于5%有两个:北京4.5%以上,天津最低4.0%左右。如无新冠疫情严重反弹等罕见情形,由于低基数效应,2023年中国GDP增长预计轻松超过6%,极有可能超过7%。美国经济将陷入衰退,但中国的人均GDP在本世纪很难超过美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新班子要有新气象新作为”,“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耐人寻味。2022年10月24日,中国股市大跌就是典型的市场信心缺失。12月7日发布“新十条”后,国际和市场普遍看好2023年中国经济,热钱流入,人民币对美元市场汇率节节攀升。1月9日上午,在岸、离岸人民币汇率均升破6.8元关口。

笔者对2023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格外期待,对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否为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格外期待。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决定耳目一新、振奋人心,自改革开放44年以来都罕见,期待新班子时不我待、砥砺自证、大干一场、利国利民。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