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2月01日 17.9°C-18.9°C
澳元 : 人民币=4.72
霍巴特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展望2023:不确定性下如何决策?(图)

2023-01-29 来源: FT中文网 原文链接 评论5条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李楠:去年既是一场大考,也给所有人上了一堂大课。中国经济的复苏速度短期內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但中长期内,依然最具有增长潜力。

展望2023:不确定性下如何决策?(图) - 1

对大部分的中国人而言,2022年是一个不愿回顾却难以忘怀的年份。每个人都想迫不及待地告别2022年,但当2023年真正到来时,许多人却四顾茫然,不知道会面对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展望充满不确定性的2023年,我们仍需从2022年说起。

一、不确定性下的预测和决策

作为研究宏观金融的经济学者,笔者鲜少做具体到某年的宏观经济预测,特别是中国的。这是因为合理的预测必须要对现有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找到其规律,而用从历史数据中找到的规律来预测未来的前提,是有足够长时间的稳定经济结构下的数据,这样我们才能归纳出稳定可验证的经济规律。而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形态的结构性变化是种常态。

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从单极化向多极化的变化,中国经济发展进入结构转型期的变化,叠加2020年开始的新冠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中国这个“棋盘“的游戏规则变得越来越不确定。

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萨金特教授曾说,物理学家费曼说物理学者是站在物理世界的大棋盘的一角,通过观察棋子(物体)的运行找到游戏的规则----物体运行的规律;而经济学者则是站在经济社会的大棋盘的一角,通过观察棋子(经济人)的决策找到游戏的规则----经济社会运行的规律。

但是,经济学者不可避免地要面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由于观察不到每个经济人做决策时所拥有的全部信息,只能观察最后的决策结果和有限的数据,而且无法做实验,必须在充满信息不确定性和不对称性的“具有噪音的数据中找到并解释规律”,因此,经济学者的工作远比物理学者的更为复杂。当然,量子物理学家和正在热播的《三体》剧迷们可能不会同意。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经济无法预测,中国的数据不需要分析。恰恰相反,越是这样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形越需要科学系统的分析和决策。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的院长Mahav Rajan曾说不确定性下领导力是处理模糊性的能力,是在不确定性下推理的能力,是面对不确定性做决策并执行该决策的能力,是团结其他人并引领组织一同前行获得更好结果的能力。他特别提到在一个确定的运行良好的成熟市场中这种领导力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但是在不确定性与日俱增的当下却极为重要和关键。

二、新冠疫情是一场不确定性下领导力的大考

2020年开始的新冠疫情是一个“试金石”,给全世界各国政府出了一份不确定性下领导力的测试考卷。在与历次大流行的疫情抗争中,人类大致总结出了一些规律,即病毒的传染性不断增强的同时致病性逐渐减弱,而相应的防疫措施是从严格隔离管控,到动态清零,再到有管理的放开,最后是全面放开。由于预测病毒变异株的传染性和致命性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什么时候采取何种策略对于任何政府都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2020年英美等国忽视这个新病毒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的不确定性,盲目自信地选择了“群体免疫”等策略,导致了高额的超额死亡率;中国和新加坡等国则果断采取从严格隔离管控到动态清零的策略,在2020和2021年取得了优异的抗疫成绩;但是,2022年面对传染性显著增加和致病性显著降低的奥密克戎,原有的动态清零策略变得成本巨大且不再有效。

新加坡政府在面对这样的不确定性展现出了优秀的领导力。首先信息充分公开透明,在新加坡卫生局的网站公开即时的分年龄段分接种疫苗情况的感染人数,重症人数,死亡人数,ICU病床的占有率等;其次通过对实时数据分析,发现接种疫苗虽然对于感染的防护率不高,但是对于高龄有基础病的高危人群防重症率非常有效。从总理李显龙到各级官员亲自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开展宣传,让民众明白隔离管控和接种疫苗的重要性,让民众明白感染后如何应对,居家隔离,在平台上传抗原结果,根据病症轻重决定是否用药,是否就医等。

基于前期的充分信息收集和疫苗接种准备,2022年3月新加坡果断决定全面放开。虽然出现了几波感染高峰,但新加坡政府有底气笃定地告诉民众重症率,病死率没有增加,没有出现医疗挤兑,卫生局网站上的实时公开透明数据也让所有民众对政府有充分的信任和信心。

奥密克戎在2022年初潜入中国,由于对其传染性和致命性缺乏有效的数据和信息,中国继续采取了原有的动态清零策略,以期达到保护高危人群,避免出现大量重症和死亡的目标。但是面对高传染性低重症率的奥密克戎,这一意愿良好的策略不仅不再有效,而且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高昂。

大规模的核酸检测成本和隔离管控中的社会保障成本使得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捉襟见肘。截止2022年11月,地方财政赤字高达9.6万亿,占全年GDP(121万亿)的百分之八。2022年实际GDP增速3%比年初预计值低了至少两个百分点;12月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的采购经理人指数分别下降到2014年以来历史第二低位的47 和41.6,仅高于2020年2月的水平;从4月开始消费者信心指数断崖式下跌,直到12月,每月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超过25%。

在2022年,那些不看好中国经济的跨国公司和投资者卖出中国股票,把工厂和订单转向马来西亚和越南。中国A股市场指数一度跌到两年以来的最低点,比2021年低25%。

在2022年的最后一个月,中国终于迎来了防疫政策的改变,大范围核酸检测和隔离管控成为了历史。在放开后,感染高峰不可避免地到来了,病毒在一个月内夺去了上万人特别是高危人群的生命。虽然我们无从得知具体的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但是显然不少外媒过度夸大了实际情况。

我们可以看到的实际情况是,随着阳康的人数越来越多,道路开始变得拥挤,商场开始人潮涌动,三亚等春节旅游热门地点酒店预订火爆,各地的年货市场也日渐繁荣,A股指数反弹超过10%。

经过2022年这场大考,政府、企业和个人都需要深刻地反思面对不确定性时如何做到科学决策:一方面,需要充分考虑各种不确定性,在最坏的可能性中寻求最好的结果,盲目自信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另一方面,需要及时充分收集有效信息,缩小不确定性的边界,避免墨守成规做出过度保守的决策,过度保守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更为重要的是,面对不确定性,政府领导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不考虑经济体系不确定性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政策,往往会事与愿违,甚至可能南辕北辙。只有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减少信息的不确定性和不对称性,这样才能做出稳健且精准的决策。

三、展望2023年,中国依然是全球最具增长潜力的国家

在所有的大型投资机构对中国经济前景的展望中,“谨慎乐观”成为统一的基调。这是基于他们观察到的“后疫情时代”中对高杠杆房地产开发商的治理和对正常房地产市场的维护、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城投债和信用债违约率增加等问题。

某些外国金融机构分析师看到中国2022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6.26万亿元,居民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更为乐观地认为这会带动投资和消费,因此中国经济会在2023年强劲反弹。但是我们并不这么认为,原因有二:一是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实到位,对于影子银行治理力度加大,不少居民把原来在银行表外的理财产品里的钱存回了银行,因此存款的增加并不等同于储蓄的增加;更为重要的原因是,2022年疫情防控对许多人的收入产生了负面影响,对集中在服务业的中小微企业的影响最大,而中小微企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解决了80%以上的就业。由于中小微企业的破产倒闭,不少人失去了工作或者被降薪,居民对未来的预期是负面的,因此不得不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以备不时之需。所以,2022年存款的增加只说明了2022年度民众对经济不确定性的担忧,并不是2022年度经济向好的信号。

不过,虽然中国经济的复苏速度短期內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但是从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宏观因素来看,中长期而言,中国依然是全球最具有增长潜力的国家。

首先,中国具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而且在大型经济体中增速仅次于印度(印度目前的消费市场体量只有中国的一半)。在对中国消费市场结构的进一步研究中发现,年轻一代是中国消费市场的主力,占比达到15%(欧美市场中Z世代的居民消费占比只有4%,远低于中国)。这是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跨国集团来到中国并留在中国超过20年的原因,因为这是他们心目中最大的、且最具增长前景的市场。如此庞大的消费市场在2022年却自缚手脚,形成了罕见的低增长。在2022年底,疫情防控措施取消后,全社会的信心恢复,社会消费也会自然恢复,在此普遍预期下,中国政府提出的统一大市场构想也会加速实施,这又会进一步加速全国物资、人员、资金的自由流动,改善营商环境。

其次,疫情期间中国城镇化率依旧在稳步增加,2022年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达到65.22%,预期2023年中国城镇化率仍会进一步增加。通过2022年疫情让大家进一步认清,唯有大城市的医疗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才能更好地面对随时可能卷土重来的疫情威胁。另一方面,受疫情管控影响,中国大城市的生活方式也在迅速改变,疫情前只是萌芽的网购、快递、网约车等行业在疫情管控期间得以快速发展,这些行业都具有吸引灵活就业特点,而且容量巨大。这种大规模灵活就业行业走向规范经营,会进一步吸引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继续推动中国城镇化的进程,这也是中国经济具有韧性的重要原因。

其三,以提高全社会物资流转和信息流转为主的数字化转型,在疫情期间快速渗透如中国的各个行业。在疫情前,数字化转型只是少数行业的尝试,在三年疫情期间,由于社会需求及防疫措施的双重压力,促使各类数字化技术在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得到普及和推广,特别是电子商务、医疗保健(远程诊疗)、及各种市政服务。

这种全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在疫情期间渡过初创期后,已经形成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习惯,势必会在后疫情时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虽然2022年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61年以来首次为负,但是我们认为至少在5-10年內不必过于担忧,因为科技发展对劳动生产力的提升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增速放缓的影响。

其四,随疫情催发的数字化转型热潮,中国制造业也在快速地结构转型之中。例如,中国已经形成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并且对外出口正在快速增长。由于规模经济和持续技术创新使得中国新能源汽车具有比日本和美国竞争对手更好的性价比,因此必然会在拥有13亿人口的东南亚和拉美市场占据主导地位。2023年随着政府用减税政策替代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补贴政策,必然带来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大洗牌,那些真正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将更有动力通过技术革新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而那些靠补贴生存的企业将举步维艰。

回顾2022年,这一年既是一场大考,也给所有人上了一堂大课,让每一个人都领会到直面不确定性、收集有效信息、科学分析决策的重要性。

展望2023年,虽然充满了不确定性,但过去三年已经证明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化危为机的能力。因此,我们相信2023年走出疫情困扰的中国会直挂云帆乘风破浪。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5)
匿名
匿名 2023-01-29 回复
中文版作者们总是用一些鸿大的观点和人尽皆知的数据组合成抒情诗
小Q肥到爆
小Q肥到爆 2023-01-29 回复
短期不确定,中长期看好,搞的我以为是股票评论员文章。既然这样,我也评论一下:短期不确定,中长期要垮。
Stephanie_YAN
Stephanie_YAN 2023-01-29 回复
俄乌冲突等国际形势中的重大问题,也要在决策中加以认真考虑
Tony汗宝宝
Tony汗宝宝 2023-01-29 回复
这马屁拍的
nicknotdick
nicknotdick 2023-01-29 回复
坚决推进产业升级,降低教育住房医疗成本,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约束地方政府债务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