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2月29日 19.5°C-20.9°C
澳元 : 人民币=4.54
霍巴特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央视著名主持人猝然离世:真相,比“沙白之死”更悲伤(组图)

1个月前 来源: 益美传媒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沙白之死”霸屏争吵的10月29日,著名主持人顾国宁,突发疾病离世。

年仅46岁。

“爱沙白”的人,和“恨沙白”的人,没有因顾国宁的离开,停下汹涌的争吵。

甚至很多人刷到“顾国宁离世”的消息时,根本就没多看一眼。

就像很多人从来不关注一滴水跃进大海,一片叶坠入泥土,一朵云飘过窗外。

央视著名主持人猝然离世:真相,比“沙白之死”更悲伤(组图) - 1

央视著名主持人猝然离世:真相,比“沙白之死”更悲伤(组图) - 2

人性就是这样。

人们最热衷的事情,是为捍卫自己狭隘的认知,深陷你死我活的输赢对错里,而看不见眼前那一个个鲜活而具体的生命。

我得知顾国宁离世的消息后,就决定写点什么——

不是因为他是著名主持人,而是因为他的离开,比“安乐死”的沙白,离真实生活和普罗大众,更近一些。

媒体没有公布夺走顾国宁英年生命的病患元凶,只是说突发疾病、抢救无效。

顾国宁曾担任过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晚间新闻》《新闻直播间》的主播,算得上众多“国脸”中一个。

但,他的离世,远没有罗京和李咏的离开那样,引发海啸般的传播和哀悼。

除了他没有罗、李更为人熟知,我想还有一个真相是:

2020年疫情过来后,人们因亲证了太多遥远哭声和近处告别,正陷入一种叫“生死疲劳的困局”里。

太多的猝死,太多的伤害,太多的悲剧,让我们在来不及认真哀悼的应激反应里,陷入了生死麻木。

甚至对很多沾染上“死亡”字眼的消息,产生了某种轻微又深切的嫌恶心理。

央视著名主持人猝然离世:真相,比“沙白之死”更悲伤(组图) - 3

最典型的佐证是:

之前每逢重大灾难发生、知名人士离开时,都会被拿出来说的“你永远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会提前降临”。

还有那句“真正要离开的人,只是挑了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裹了件最常穿的大衣,出了门,然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都会在人群中大面积传颂。

但现在,尤其是这一两年,那么多悲剧发生,那么多生命离开,这些感性唯美的话,已没有人再念叨。

“生死疲劳的困局”中,苟活的人们逐渐丧失了伤春悲秋的感性。

惴惴不安中,人们走向这样两个极端:

有人肆无忌惮地攻击同胞,通过恶意释放恐慌——想想那些无处不在的二元对立和撕X大战。

有人学会了视而不见,假装只要自己不关注,悲剧就当作没有发生——想想那些遁入尘埃、封存掩埋的人间惨案。

央视著名主持人猝然离世:真相,比“沙白之死”更悲伤(组图) - 4

只是,不管是恶意的对立,还是麻木的逃避,都无法从根本上治愈内心的哀伤。

除了制度性、体制性的宏大叙事,或许我们每个人,每个亲证他人离开,自己也一步步走向死亡的人,都要思考的问题是:

怎么活,才算不负余生?

01

我生于1981年,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中年人。

因父母生病这两年多奔走于医院,因网上写文这些年多关注悲欢。

我有两个朴素的认知,很想分享给有缘看到此文的朋友们——

★第一,走出“我执”。

我不讲鸡汤和道理,只和朋友们说一桩旧闻。

1990年,旅行者1号探测器即将飞出太阳系时,在距离地球60多亿公里的地方,回眸拍了一张地球的照片。

就是这张——

央视著名主持人猝然离世:真相,比“沙白之死”更悲伤(组图) - 5

这个在茫茫宇宙中犹如一粒尘埃的照片,就是我们70多亿人居住的家园。

天文学家、科幻作家卡尔·萨根,就这张照片,写了一本《暗淡蓝点》(《Pale Blue Dot》)的书。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

“在这个小点上,每个你爱的人,每个你认识的人,每个你曾经听过的人,以及每个曾经存在的人,都在那里过完一生。

这里集合了一切的欢喜与苦难,数千个自信的宗教、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学说,每个猎人和搜寻者,每个英雄和懦夫,每个文明的创造者与毁灭者,每个国王与农夫,每对相恋中的年轻爱侣,每个充满希望的孩子,每对望子成龙的父母,每个发明家和探险家,每个教授道德的老师,每个贪污政客,每个超级巨星,每个至高无上的领袖,每个圣人与罪人,都集中在这里。

尽管,它只是宇宙的一粒微尘。”

央视著名主持人猝然离世:真相,比“沙白之死”更悲伤(组图) - 6

每当我遇到想不通的事情时,我就会把这段话默念一遍:

地球不过是宇宙中漂浮的一粒微尘,我和我目前这个困难,又算什么?

这不是妄自菲薄。

而是站在更高处,看待自我和困境,习得平和与沉静,得到力量和辽阔:“除了生死,一切都是擦伤。”

考学失利是擦伤,爱人背叛是擦伤,孩子平庸是擦伤,父母老去是擦伤,公司降薪是擦伤,他人诬陷是擦伤,亲戚叛离是擦伤,就连出门不小心被车撞了但幸好无生命之忧,也是擦伤……

用高维的视角,看低纬的困境,就用是用宇宙式的升维,见天地,见他人,见自己,就能洞见自我的短视,走出“我执”的渺小。

并渐渐走出恶意愚昧和二元对立:

你和我DNA里的氮元素,我们牙齿里的钙元素,我们血液里的铁元素,都是宇宙大爆炸时,万千星辰散落后在地球上的馈赠。

你和我都是星尘,你和我本是一体,你和我并无分别。

你和我都将死去,而我们的身体又会分裂成分子原子,供养给子孙后代。

我们不必争吵,只去相爱。

02

★第二,安住此刻。

我还不讲鸡汤和道理,而是讲一个平平无奇又满满智慧的故事——

一个偏僻的寺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

有一天,小和尚问老和尚:

“师父,你修行前和修行后,有什么区别?”

师父曰:

“修行前,上山、砍柴、做饭。修行后,还是上山、砍柴、做饭。”

小和尚不解:

“师父,你这修行前后干的是一样的活儿,何谈修行呢?”

老和尚微微一笑:

“修行前,上山是为了砍柴,砍柴是为了烧火,烧火是为了做饭。

而修行后,上山就是上山,砍柴就是砍柴,烧火就是烧火,做饭就是做饭。”

央视著名主持人猝然离世:真相,比“沙白之死”更悲伤(组图) - 7

听到这里,小和尚更迷茫了:

“师父,这不还是一样的吗?”

师父又微微一笑说:

“如果上山就是为了砍柴,那上山的过程就会充满怨念;如果砍柴就是为了做饭,那砍柴的过程就会又累又苦。

但如果上山就是上山,那上山途中就会遇见风云花草,砍柴就是砍柴,砍柴之余还能听到鸟叫虫鸣。

如是日日安在当下,日日欢喜当下。”

这是关于“修行”,我听到的最好的故事。

日常就是修行,修行不是嘴里的念咒,而是言行的安放。

安在此刻,安在此地,安在此景。

如如不动,念念无生,了了分明。

不管是我写一篇文,还是你打一份工,如果我们只是紧盯“目标”,那就很容易在焦虑和急迫中,陷入比较心和得失心:

“凭什么我的文章不是10万+?凭什么我没有同事更受领导喜欢?”

但,如果我只是认认真真写文,你只是勤勤恳恳打工,我就会在心流中感到笔触的温凉,你会在专注中觅得工作的精髓。

一样的工作,我们以“安在此刻”的心情做,就会有超越外物的收获。

而且这收获,又是直至本质、直抵灵魂的天道馈赠。

这样的“得到”,比我们紧盯目标,得到的还要多,还要丰富,还要欢喜。

央视著名主持人猝然离世:真相,比“沙白之死”更悲伤(组图) - 8

佛曰,境随心变,次第花开。

境,还是那个境,但你的心念变了,好运和福报都来了,就像花在清晨雨露中,次第开放那样自然芬芳。

何谓生死?

生下,活着,死去。

可否具体?

闲时安,忙时安,事事安,时时安,安住一切,一切皆安。

可否再具体?

你我皆尘埃,归宿是慈悲。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