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工作几年再回国?已经是最不切实际的“职业幻想”(组图)
最近在某红书上看到一个有趣的讨论:
时代变了,中美脱节,现在还想在美国工作几年,拿着工作经验“镀金”回国拿高薪,已经是最不切合实际的职业规划。
这个引起了不同观点的两方的激烈讨论,评论里有人认可作者,也有人觉得说得太绝对,获赞最高的一个人说,“不否认这篇文章观点的部分客观性,但这种事不如多听听工作党的看法……不要贩卖焦虑。”
不过看到这个标题时,作为过来人的值得姐,也确实很有感触。
我和我身边大部分的同学,基本都是两个极端路线:在美国毕业后工作,现在仍然待在美国;或者毕业后直接回国,开启国内的职业规划和人脉积累,极少极少有人两边都占的。
即使有,也限制在品牌营销、传统外企,其他的如高科技、律师、医生等行业,特别是STEM,要不就研究生或博士回国,要不就在美国读完后就业、拿身份,定居。
所以作为过来人,建议:打算在美国工作的学弟学妹们,或者孩子有这打算的家长们,一定要做好长久在美国生活的准备。
海外工作经历
可能成为回国求职的“污点”
想要工作几年再回国发展的孩子,想法很美好,但现实很骨感。
特别是近几年,当前的形势已发生质的变化,海外工作经历在回国求职时已不再具备明显优势,反而存在诸多难点。
首先在科技和互联网行业,大约10年前,中国的互联网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对拥有技术经验的人才需求旺盛。拥有硅谷大厂工作背景的留学生回国后往往能获得可观的薪资待遇。
然而,近几年整个互联网产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行业的发展速度放缓,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曾经的辉煌已难以复刻,海外工作经历的优势不再明显。
其次在金融行业,十几年前中国量化私募发展初期,许多头部量化私募的创始人和管理人拥有海外顶级对冲基金背景,如Citadel、Millennium、Two Sigma等。彼时,中国量化市场对有海外量化工作经验的人才的欢迎程度极高。
然而,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的OFII和ODII类业务虽然有所发展,但整个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已进入调整期,市场容量大幅缩减。
我们也知道前几年金融行业的生存状态,因为恒大而受到牵连的PWC缩减了大部分在华业务,而很多VC、风投在中国的业务也开始去美元化,不是专门成立机构——比如红杉资本,把中国的业务单独隔出来成立新公司,就是直接放弃中国市场。
同时,大量被裁员的人员以及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涌入市场,使得海外工作经历在回国求职时甚至可能成为“污点”。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文章作者指出——海外和国内的工作环境和文化存在巨大差异。
国内HR在面对拥有海外工作经历的求职者时,首先会质疑其是否能够适应国内职场的“特色文化”,如全方位的内卷、对领导的服从、996加班等“狼性”文化。
因此当HR看到海归时,已经不是上去“跪舔”,希望多多关照,而是可能跟国内的候选人对比,国内这个更合适就不会要国外的。
此外,海外工作的薪资待遇通常远高于国内,尤其是金融和科技行业。
例如,硅谷的初级码农的工资、奖金和股票收入折算汇率后,往往比国内互联网大厂多年经验的中层还要高。
因此,国内HR在收到海外工作简历后,会质疑求职者是否能够接受薪资待遇的巨大落差,以及公司是否有能力匹配其薪资要求。
文章作者曾听闻或目睹过几名拥有海外工作经历的求职者与国内HR接洽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关于技术专业类的讨论寥寥无几,面试往往在HR的疯狂质疑和求职者的疯狂自证中不了了之。
这些求职者最终大多心灰意冷,彻底放弃了回国发展的想法。
国外:身份难拿,放弃就很难再回
国内:毕业立回,才能享到机会多
拥有海外工作经历后,多数人的思维会发生转变。
要知道,留学生对国内的了解相对有限,他们更了解如何在国内生活,而非如何在国内生存,这已经阻碍了他们回国。
而当他们为了获得一份海外工作付出的时间成本越高,就越难舍弃当下的生活。
例如,有些留学生在国外工作后抽中了H-1B,开启了美国绿卡排期,如果选择回国工作,则意味着曾经的努力全部“付诸东流”。
还有些留学生本科加硕士加工作已在海外待了10年,国内几乎没有什么联系。
此外,毕业工作后连续抽不中H-1B,公司承诺可以调到其他办公室并用L1再接回美国;
在海外读书或工作期间认识了另一半,对方抽中H-1B或有身份,能够协助继续留美;
在海外拥有了家庭、固定财产、宠物等,做回国决策不再单单考虑自己。
身处于这些场景和限制的人数不胜数,而这些考量在学生时代很少能想到,但它们会让人对未来的发展,产生与曾经的自己完全相反的思考。
此外,国企招聘通常只面向应届毕业生,留学生在国外工作几年后,将失去应届生身份,从而难以进入国企工作。
同时,大城市落户政策也多针对刚毕业的留学生,提供一定的优待。如果留学生在国外工作几年后再回国,可能不符合这些优待条件,从而错过原本属于应届留学生的机会。
最后,还有一个扎心的事实,在中美在AI、芯片、一些高科技产业的博弈日渐加深的情况下,拥有双重身份还可能减分。
之前我们的大热AI Deepseek便公布了他们内部研发人员的清单,碍于它是个敏感话题,我就不展开具体聊,但你看那个名单能发现,真正海外工作过归国的人已经非常非常少,基本都是在国外上完学就回来,而且甚至大多数并没有国外的工作经验。
有在美国工作的留学生感慨,中国日新月异之下,一直在美国技术边缘奋斗的他,是不是快要落伍了。
而近期,又有一个颇有意义的信号,针对国内想培养毕业后就回国的人才:复旦宣布欢迎中国籍留学生直博。
此次招收海外中国籍留学生直博的一共有18个专业,包含哲学、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
招生采取“申请—考核”制方式进行选拔。总成绩100分,材料审核成绩占20%,综合考核成绩占80%。由5到7名高级职称教师组成的专家组,对申请人进行综合考核。
以后开放这样机会的国内高校可能越来越多,而特别是中国有优势的专业,可能会吸引不少优秀留学生回国深造。
这个时候,出国留学工作已经不是镀金,而是根据个人人生发展的选择,而且基本上需要一条路走到黑。
特朗普上位后,
要留在美国,绿卡是第一位
这是无数的真心话中,对于现在想留在美国工作的留子们,最真切的建议。
特朗普对H-1b的态度有太多未知数,加上老爷子性格易变,政策捉摸不定,因此,如果你有留在美国工作的打算,就一定要把身份规划好。
今天正好跟一个客户聊天,他在深圳是一家教育公司的老板,也拥有多处房产,而他的儿子则正在美国高中读书,已经长期在美国生活的儿子,未来是打算在国外继续留下来了,所以过来咨询我们美国身份规划的事情。
听了他的需求和纠结,我感同身受,他说:
“儿子每次回国都有一种看新鲜的感觉,很开心却也不能说舒适。特别是他这个人说话直来直去,跟我这个公司老板老爸都能直接在员工面前吵架,让我下不来台,以后真回国发展,我也担心他的适应问题。”
虽然他一度考虑备一个日本身份,但想到儿子的职业规划, 还是觉得美国更有机会。
虽然这位老总在国内有公司,但他细分的教育行业在美国市场较差,难做人才类移民,关键是他也没有行业内的职务、奖项,或者当过任何评委。
此外,深知美国现在留下来的难度有多大,他希望儿子毕业后就能拿着绿卡去求职,能扩大工作的选择面和成功应聘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