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2月20日 20.6°C-20.8°C
澳元 : 人民币=4.54
霍巴特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李泽厚“冷冻头颅遗嘱”获执行,揭秘美国人体冷冻复活计划

2024-02-23 来源: 搜狐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文/虞梦奇 凤凰网《CC情报局》 特约撰稿员

核心提要:

著名旅美哲学家李泽厚于2021年11月2日因病逝世。当日,其子李艾便通知美国 AlcorLife Extension Foundation履行了李泽厚生前关于冷冻头颅,以便未来验证“积淀说”之遗嘱。关于冷冻原因,李泽厚生前表示自己并非想要“复活”,而是为证明自己的“积淀论”。美国是最早出现“冷冻人”的国家,但一直饱受科学和宗教争议。世界上首例冷冻人詹姆斯‧贝德福德已经在冷冻胶囊里长眠57年。2017年,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的创始人宣称詹姆斯会在当年复活,但后来没有消息,许多人认为应该是实验失败了。中国最早志愿参与“冷冻人”试验的是《三体》编审、重庆女作家杜虹,她希望成为首位通过冷冻头颅复活的中国人。“冷冻术”概念出现很早,真正兴起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1967年,罗伯特·尼尔森创立了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但是该基金会工作人员称,他们并没有行医执照,只有殡葬业运营许可。在接受冷冻的300多人中,没有一位成功复活。济南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是中国唯一的人体冷冻研究中心,也是世界上仅有的四个此类研究机构之一。据称,已经有10具遗体被冷冻在该研究院中。

李泽厚家人证实,

李去世后已由家人遵照遗嘱,

将他的“头颅冷冻”在美国一家公司

继《三体》女编审杜虹于2015年将自己的头颅冷冻在美国一家公司 -196℃液氮罐里,期待复活后,李泽厚也在去世后,将自己的头颅冷冻了起来。

2月3日,学者马群林撰文称,李泽厚于2021年11月2日因病在博尔德家中去世,享年91岁。李泽厚生前曾经留下“冷冻头颅”遗嘱,留作后人研究。但“尸首分离”无疑不符合中国传统习俗,遗嘱是否得到执行呢?

最近,李泽厚友人从其家属确认,李去世当日,其子李艾便通知美国 AlcorLife Extension Foundation(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是美国最有影响的一间提供人体冷冻技术的非牟利机构,是美国最大型的人体冷冻服务的供应商)履行了李泽厚生前关于冷冻头颅,以便未来验证“积淀说”之遗嘱。遗体火化后下葬于美国科罗拉多州。

这一消息是去年12月6日,马春林在京与从美回国的李泽厚的夫人马文君老师和其子李艾相见时,其子李艾证实,李泽厚的“冷冻头颅遗嘱”已忠实执行,并有两年左右了。

李泽厚为何会选择在去世后将自己的头颅冷冻起来?

李泽厚八十岁生日,曾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首次向外披露了自己的“冷冻头颅遗嘱”,他说:我不会有墓志铭。但我准备将来把脑袋留下来,冷冻,过300年,或者500年,再拿出来。这件事情我都向老婆孩子交代好了,有的人是想复活,我觉得复活是不可能的。我是想证明文化是不是影响了大脑,几百年后,是不是可以从我的大脑里发现中国文化的残迹,证明我的积淀理论。如果证明有影响(文化影响大脑),我觉得比我所有书加起来的贡献都要大。

他在九十岁生日,去世前一年,再次接受采访时,李泽厚说:我已经联系了那个冷冻机构(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已经捐了八万美金,每年还得付几百美金会员费。当然,如果做不成或不能做,这八万美元会全退回,现在他们拿去是为该机构的投资等用途。很多人联系这个机构,是想复活,他们希望死了不久就复活。我认为复活是绝不可能的。我不要求复活,所以我要求保存越长越好,等到脑科学发达到可以进行研究的时候,但是能不能做到就不知道了。我已经这么做了,我不是随便讲句空话而已,但我现在估计95%是做不到的。

在阿尔科公布的去世后冷冻人员名单中,2021年,共有五名,李泽厚先生排在第四。

关于为何要冷冻头颅,李泽厚在两次采访中已表达得很清楚了。马群林认为,李泽厚的“冷冻头颅遗嘱”,“可以说是在践行自己的‘哲学’理念、‘科学’理念、‘生死’理念。这是李泽厚人生最后一个令人震撼的感叹号!”

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 (Alcor Life Extension Foundation) 前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杰里·莱姆勒 (Jerry Lemler) 博士站在冷冻人的液氮罐前。

三体女编审花费75万元

于九年前在美国进行大脑冷冻,

而首例冷冻人已长眠了57年,

这家美国神秘的冷冻人机构,

能让他们复活吗?

与李泽厚的“哲学意味”浓厚的冷冻头颅遗嘱不同,另一位早于九年前去世后,就由家人将自己从重庆运送到美国的作家杜虹,则寄望于成为首位复活的中国人。

中国最早志愿参与“冷冻人”试验的是重庆女作家杜虹,也是科幻小说《三体》的编审之一。她读过《三体》之后,就曾经跟女儿提起过自己死后也希望被冷冻起来的愿望,她的女儿通过网络志愿者以及在美国的同学,辗转联系到了美国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

杜虹的照片悬挂在阿尔科的生命墙上。

在阿尔科冷冻的去世人员名单中,2015年,作家杜虹排在第四。

杜虹一家选择了花费12万美金(约75万元人民币)进行大脑冷冻,据杜虹女儿说,费用里很大一部分是用于若干年之后的解冻和复活。2015年5月30日,杜虹被宣布死亡后,两名一直守候在场来自美国的外科医生,第一时间向杜虹体内注射了抗凝剂、抗菌药物、抗血栓药物,防止血液凝固。随后,杜虹的遗体被放入装有冰块的木质棺材中,经过再处理之后,在冰冻状态下被运送到美国的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总部,遗体头部分离,保存在-196℃的液氮环境特殊容器中。

这位女作家在生前准备冷冻自己的大脑时,对于自己能否在50年后复活,仍抱着一丝希望。

但这家神秘的冷冻人机构,会实现她的愿望吗?

事实上,世界上首例冷冻人已经在冷冻胶囊里长眠了57年。詹姆斯‧贝德福德(James Hiram Bedford)因为在当时无计可施的癌症--肾癌于1967年成为第一位冻存身体的人,进行第一例人体冷冻手术的尼尔森(Robert Nelson,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的创始人)在2017年宣称詹姆斯会在当年复活,但却从此失去消息,许多人认为应该是实验失败了。

美国是最早出现“冷冻人”的国家,但一直饱受争议,一方面是其鼓吹者在科学上的严谨性遭受质疑,另一方面则是宗教人士抵制,他们认为灵魂是无法冷冻的,而复活则意味着对上帝旨意的违背。

“冷冻术”概念出现很早,真正兴起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由被誉为“人体冷冻之父”的罗伯特·艾丁格在他的著作《永生的前景》中提出,书中引述了大量植物和低等动物经过低温休眠后来又苏醒的事实。他认为,死亡只是一个渐进过程,只要身体被冻得足够快,一定还可以有机会逆转。

著作出版后,出现一批狂热的“人体冷冻术”的支持者。不过,现在看,艾格丁的说法有些问题,医学家认为,冷冻和低温休眠不一样,冷冻是完全把机体冻起来,基本是让生命停止在原来的状况,是完全被动的;而冬眠还有基本的代谢,具有一定主动性。无论如何,艾丁格的设想到1967年1月得到真正实现。

曾经只是一名电工的罗伯特·尼尔森创立了第一家生命延长基金会:AlcorLife Extension Foundation(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

电工尼尔森公司的首位冷冻人实验者,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一名叫詹姆斯·贝德福德的名誉教授。作为人体冷冻术的支持者和签署冷冻试验协议的第一人,贝德福德因癌症去世后,几小时内,罗伯特·尼尔森和他的医疗小分队将詹姆斯急冻了起来。

当时的冷冻术,在今天看来并不完善,也没有条理,甚至是混乱的。贝德福德的血液没有被完全抽干,而是单纯地注入了防冻剂,再将贝德福德的尸体放入一个装有干冰的保温容器里。几天后这个容器被置于充满液态氮的大型杜瓦容器之中。

此后15年,由于存放贝德福德的冷冻公司破产,他的尸体又被辗转几次,最后在亚利桑那州斯科茨的阿尔科生命延长基金会找到安放之处。根据1991年对贝德福德的尸体视觉评估来看,他的身体一直保持冰冻,外形没有发生恶化的情形。但那次检测后,至今再没有对于贝德福德的第二次检测。虽然冷冻的步骤完成了,但曾经约定50年之后的复活计划却没有了消息。2017年,尼尔森曾向世人宣布贝德福德可能很快复活,但后来却悄无声息,实验失败了还是根本没有开始,结果如何,更加让人怀疑。

据悉,截至 2023 年 10 月 31 日,Alcor 的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罐里,冷冻了222 人的尸体,116具头颅。有 1,927 名志愿者报名去世后将自己冷冻。Alcor 还将其冷冻工艺应用于宠物的身体。

令人遗憾的是,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中,尚未有一位冷冻者获得复活。

这一寄托人类“长寿不老”美好愿望的新技术,并没有如期唤醒那位57年前的冷冻人。而一直对此持怀疑态度的科学家认为,科学也将可能永远无法唤醒一个早已死亡的冷冻人。

阿尔科网站公布的所谓处理冷冻人的基本程序。

医学试验还是新的殡葬形式?

揭秘中国首家人体冷冻机构

事实上,曾在阿尔科生命延长基金会工作过的德雷克称,虽然这里冷冻了300多个死去的人,但它并没有美国的行医执照,而只有殡葬业的运营许可。“它只是一个存储设施。就像人们被冻起来保存在墓地一样。”

除去技术与伦理,商业是人体冷冻术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门,那些争论一直都没有影响签署死后进行冷冻术的报名者的积极性。一些名人,如PayPal创始人彼得·提尔、电视主持人拉里·金据说都已经预订了冷冻仓位。虽然冷冻人复活这个概念并没有得到大规模的流行,但在20世纪70年代,大约有六家公司成立,以使用该技术。但大多数人无法承担保留尸体的固定成本,因而破产,选择报名的人数却逐年稳步增加。Alcor(阿尔科生命延长基金会)甚至有30多只宠物等待冷冻。消息称,目前全球有超过500人被储存在低温设备中,具体数字谁也不知道,因为一般来说,提供这种服务的机构都和客户签有保密协议。

在阿尔科生命延长基金会,根据单独储存头部还是全身储存,所给出的价格不同。储存费最低是28000美元。除了美国的阿尔科之外,俄罗斯的Kriorus是另一家拥有人体冷冻设施的机构。他们的费用相对更低,仅仅保存头部的费用最低约12000美元,但储存条件与美国阿尔科单独储存不同,Kriorus提供将几个人体共存的容器,甚至也有人和宠物尸体共存的冷冻胶囊公共容器。

关于冷冻人的技术,在中国也有机构开始尝试人体冷冻技术。

2017年5月,展文莲女士成为首位中国自行研发人体冷冻术的实验者。在癌症晚期,本打算捐赠遗体的展女士,偶然得知了这一选择,她和爱人没有经过太多世俗伦理观念的挣扎,同意接受冷冻保存,她的爱人桂军民还表示,他向研究机构要求,自己去世后和展女士冷冻保存在一起,以防有朝一日妻子真的复活,不至于一个人太孤独。

为展文莲实施冷冻术的,是山东济南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院的人表示,虽然现在的科技并不足以复活展文莲,但是在低温保存的情况下,也许未来科技能够复活她。

由于展文莲的冷冻储存主要是作为实验研究用途,大部分的费用都由研究院承担了,家属承担多少费用并没有向外界透露。

据媒体称,这家济南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是中国唯一的人体冷冻研究中心,也是世界上仅有的四个此类研究机构之一。除了像其他三家机构一样为志愿“冷冻人”提供冷冻悬架,即将尸体保存在极低温度下等待“复活”外,它的研究范围更广,并且“具有彻底改变器官移植、重新安装身体器官和其他医学疗法的潜力”。

中国本土第二例也在山东银丰,完成于2018年6月19日下午14时30分,试验对象名为刘爱慧,女,72岁,肺癌患者。此前,刘爱慧的老伴周长友曾问过银丰研究院的临床反应中心主任亚伦·德雷克(Aaron Drake)三四次:“被冷冻的人,多久以后才会醒?”德雷克的答案是:“按照目前技术条件,至少还要等50年。”德雷克2016年入职银丰,过去一直在美国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展文莲的冷冻实验,他也是主要参与者。

阿尔科网站公布的所谓处理冷冻人的基本程序。

据称,山东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已经有10具遗体被冷冻在它们巨大的容器里。南华早报甚至有些乐观地认为:“中国没有宗教障碍——这阻碍了西方对‘复活’的接受——中国可以很快赶上并在人体冷冻领域领先。”

而据媒体的消息称,有近 200 多人咨询如何成为人体冷冻志愿者,其中30人进行了病情评估,可见人体低温保存的吸引力。

但技术上的巨大障碍,使这一勇敢想法,在可以看到的未来根本无法变成现实,哪怕仅仅是部分器官的冷冻和复苏保存技术,出现跨越性突破的可能性也极低。

德雷克认为,目前虽然还不具备唤醒技术,但济南这家生命科学院已在部分项目上有重大进展。他透露,目前继续困扰器官移植手术的最大障碍之一是,从死者那里获得可移植器官并将其植入患者体内的机会窗很短,“以人的心脏为例,可用时间约为六个小时。六个小时后,组织将开始死亡。考虑一下,如果你可以将器官存储在超冷环境中并持续进行灌注,即有血液循环通过的时间,从六小时延长到六天,那么你将拥有足够时间完成移植手术。中国是第一个采用这种方法的国家,银丰在该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可能会超越其他所有人,因为他们采取了新的方法。”

德雷克说,每个器官需要冷冻保存不同的技术,“器官越大,它变得越难。你必须使用的设备也会变大”,但是,一旦找到了保存所有器官的解决方案,能够使整个人体从冰冻状态中恢复过来的前景将很高,“就像你通过分解问题,先解决各个部分,再解决一个非常复杂的数学问题一样。然后将这些部分放在一起,就会得出答案”。

从逻辑上说,德雷克的说法颇有道理,但在实际操作中,“冷冻人”技术有太多当前无法克服的技术难题了。

已故的上海理工大学退休教授、国内“制冷及低温工程”首批博士生导师华泽钊曾经指出,通过人体冷冻实验实现有朝一日的逝者复活,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原因在他10多年前发表的论文 《人体细胞的低温保存与冷冻干燥》中已阐明:生物体按照复杂程度分为细胞、组织、器官、人体,按照目前低温生物医学的水平,大部分细胞以及部分组织能低温保存,但是器官还未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低温保存。

曾参与展文莲和刘爱慧实验的外科专家孙文宇也认为 ,目前的人体冷冻实验,尚在初级阶段。他和华泽钊在“复活”假说上提出了几乎相同的保守观点 : “人体的组织、器官、细胞在冷冻实验时需要的条件不同,实现瞬间均匀的玻璃化状态是很难的。”

但这些困难,对于正在商业化的冷冻人体来说,可能越来越像一门“生意”。

俄罗斯Kriorus曾经表示要在世界设立多家办事处,目前他们还倡导全家人共同签署去世后保存协议,醒来时保持家庭的完整性,亲属之间保存费可以有折扣。可见,无论是贩卖希望还是相信科学,实现永生都需要相当强的市场需求。

目前来看,也许人体冷冻50年后复活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复活部分器官却是可能的未来。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CC情报局(ID:cancer-weekly),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