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26日 19.9°C-21.8°C
澳元 : 人民币=4.7
霍巴特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谁在我家窗台下了个蛋!?

2024-07-26 来源: 搜狐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前段时间,常有市民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在家中发现鸟巢跟鸟蛋的趣闻,如果你也曾刷到过,肯定曾赞叹过大自然的伟大与神奇。令人想象不到,世间竟然有如此潦草且画风奇特的巢:

不多的树枝就是所有的巢材丨小红书

画风逐渐走向了极简丨小红书

这……确定是鸟巢?丨小红书

鸟巢固定的形状?不存在!丨小红书

随地大小蛋的敷衍大师

能够在你家中搭建出如此随性的巢的,是一种擅长敷衍的鸟,它叫做珠颈斑鸠Spilopelia chinensis,属于鸽形目鸠鸽科,因为长相和家鸽类似,因此经常被叫做野鸽子。

从分类学上来看,两者的关系确实较近,叫声也有些类似。又因珠颈斑鸠常发出咕咕咕的声响,再加上它日常迷惑行为,所以它们也有个“傻咕咕”的爱称。

珠颈斑鸠:是谁在叫我傻咕咕?

颈斑鸠整体粉褐色,飞羽颜色较体色更深、胸部、腹部粉红色,脚红色,略长的尾羽两侧部分前段白色,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颈部侧面布满白色斑点,犹如戴了亮闪闪的珍珠项链一般,这也是“珠颈”的来历。

带着“珍珠项链”的珠颈斑鸠 | 郑运祥 摄

如果进行鸟格测试,珠颈斑鸠绝对是“e鸟”(开朗爱社交型),作为高度适应城市生活的常见鸟类之一,珠颈斑鸠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适应了人居环境。

比如饮食,除了寻找各种植物果实、种子和嫩草等自然食物外,像是人类遗留的食物碎屑也是它们方便获取的餐食。

除了吃,在住这方面珠颈斑鸠就更出名了,如果在社交软件上输入“珠颈斑鸠 巢”这几个字,就会发现这种野生鸟类会把家安在居民家中的任何地方,比如阳台、花盆、鞋盒甚至是晒在外边的衣服……

花盆中生出的珠颈斑鸠蛋

晒在外边的衣服要及时收,不然…

一年四季都能生!

如果你好奇为什么珠颈斑鸠生活如此大条却能家族兴旺,那么就要研究下它的繁殖策略了。一般的鸟类都是春秋季节繁殖1-2窝,而珠颈斑鸠能够全年繁殖,无论严寒还是酷暑。

许多鸟类利用春夏季节繁殖,这和春夏昆虫等食物较为丰富有关。但珠颈斑鸠和其他鸽形目的鸟类一样,在雏鸟刚孵化的前几天使用嗉囊腺分泌的鸽乳喂养雏鸟。

鸽乳是一种高蛋白食物,能够让雏鸟快快长大,等到再大一些,亲鸟就会直接把食物分解成半消化的状态喂给孩子们,不用像食虫鸟那样担心天冷找不到虫子。

正在孵卵的珠颈斑鸠 |郑运祥 摄

关于前边提到的珠颈斑鸠极简派的巢,大家可不要笑,这其中蕴藏着傻咕咕的大智慧。一方面鸟巢的结构简单,用材较少(也可能是极少)可以减少筑巢的时间,缩短整个繁殖周期,另一方面虽然鸟巢简单,但是将筑巢地点选在人造建筑内,就可以充分利用建筑本身的结构来保持鸟蛋的稳定,同时能遮风避雨。

花盆本身已经提供了足够的稳定性 | 来源见水印

而生活在人类周围还有一点好处就是能够减少被捕食者发现的概率,像是那些“i”(内向)性格的掠食者,看到把蛋产在距离人类几米的珠颈斑鸠,可能仅仅是流下口水就走了。

当然像红隼这种同样适应城市生活的鸟类可就要另说了,常有市民观察到红隼捕食阳台上的珠颈斑鸠雏鸟,而且成功概率很高。

红隼常会捕食珠颈斑鸠雏鸟

其他可能出现在你家阳台的鸟们

除了珠颈斑鸠的巢,还有一些城市鸟类也会在我们家中或者是小区内筑巢:

白头鹎 Pycnonotus sinensis

白头鹎的巢更像是自然与人工结合的作品,在植物茎杆和叶片等自然材料之外,还会加入很多如塑料布、钓鱼线和棉絮等人为材料,真的是辨识度极高。

人类制作的材料也在改变着白头鹎的巢 |郑运祥 摄

乌鸫 Turdus merula

乌鸫的巢像是自然界中的混凝土结构,由水草等混合泥土组成,坚固耐用,乌鸫常常把巢搭建在香樟等高大乔木树枝的分叉处。

乌鸫在树杈交接处的巢 | 郑运祥 摄

麻雀 Passer montanus

麻雀的巢多建在居民楼外墙遗留的空洞内,不管是抽油烟机的管道、预留的电线出口等等都可能吸引麻雀来做窝。

麻雀在房屋外墙上的巢 | 摄影:郑运祥

戴胜 Upupa epops

戴胜也时常光顾我们生活的小区,它主要利用天然树洞筑巢,但是自然中合适的树洞并不那么容易寻找,所以戴胜把目光也投向了人类建筑,一些管道等都是不错的筑巢地点,部分公园也会特意为戴胜搭建人工鸟巢。

自然界中戴胜会在乔木树木的孔洞中筑巢|摄影:郑运祥

家中发现鸟巢,我该怎么办?

当你在家中偶然发现鸟巢时,首先不要惊讶,请保持镇定,切勿大喊大叫,使鸟儿受惊。

请善待这些或有趣、或聪明、或稍显笨拙的自然精灵,不去打扰它们的繁殖,也不用去投喂它们食物或者为它们的鸟巢“锦上添花”。

它们的繁殖期不会太长,可以静静地观察、记录,相信你也能从它们身上看到发现更多自然奥秘。

在高楼林立中,这些鸟类一直在学习如何与人类共享自然。在我们目光所及之处,就能观察到这些地球上比我们更加古老的物种在演绎着生存的故事,这本身不就是一种美好么?

作者:郑运祥 上海市林业总站,工程师 全国保护鸟类优秀个人

科学审核:何鑫 上海自然博物馆 副研究员

编辑:一星期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上海自然博物馆(ID:snhm01),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