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重新放开“双非儿童政策”!要让人口增至1000万(组图)
双非儿童对于香港绝对是一个敏感词汇。
作为内地和香港众多矛盾的直接来源之一,这个词承载了诸如“骗取福利”、“弃养”、“钻发律漏洞”等等负面色彩。
去年7月一名来自江西的12岁“双非”男童被遗弃在香港广华医院,引发网络舆论关注。
随后,男童母亲在入境香港时被捕,被控“残酷对待儿童罪”。9月,香港法院判决其母亲入狱4个月,缓刑3年执行,如若未来3年内她没再犯罪则毋须真正入狱。
可以说,即使现在,内地和香港都没有渡过双非儿童的阵痛期。
但是最近,这个词出现在了香港施政报告的咨询工作中。
港区全国人大,身兼立法会议员林顺潮建议,香港要研究推动人口增长及结构年轻化,十年内令人口增长至千万,其中一个方法是建议在有限制框架下,研究重启「双非」政策......
林顺潮指,香港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目为0.8名,全球最低,但港人却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城市之一,人口老年化问题严重,认为香港需积极研究如何推动人口增长及人口结构年轻化。
林议员认为,双非儿童即父母皆非香港永久居民在港诞下的子女,其产生有历史原因,当时「双非」孕妇来港产子对本港医疗、母婴健康、教育等社会服务造成一定影响。
其构思的新的「双非」政策,需确保来者有经济能力育儿至18岁成年,倡议参照「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需在香港有一定额度的获许投资资产。
换句话说,到香港投资,换赴港产子的名额,变相降低高净值人群为孩子拿香港身份的成本。
TWO
“双非孩童”,历史遗留的老问题
说起“双非孩童”问题,就不得不提一切的开端——“庄丰源案”
1997年,一对小夫妻从汕尾到香港探亲。
探亲的对象是男方的父亲庄曜诚。他在70年代来到香港,拥有香港永居身份。
在探亲期间,这对小夫妻的孩子出生了,就是庄丰源。
按照当时香港入境处的认知,父母都是内地人,那他们的孩子也理应是内地户籍居民。
所以当时判定这个孩子在香港没有居留权,属于非法逗留,要求其遣返内地。
庄丰源及其父亲
但庄丰源一家觉得这事不合理,因为按照当时香港的法律,只要在香港出生的孩子就自动拥有香港永居身份,也就是拥有在香港的合法居留权利。
所以庄丰源的爷爷直接和入境处对簿公堂,这件事经过新闻媒体的报导在香港引起了广泛讨论,吸引了几位知名律师帮庄丰源打官司。
案子折腾到2001年,法院最终判定庄丰源是香港永久居民,拥有居留权。
香港的法律体系是海洋法系,往后相同的案件可以依照已有的判例进行判断。
当时的法官显然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因为彼时内地人在香港产子的情况非常少,1997-2001这四年时间里也只有1991个双非案例。
这样一算,也不过就是一年500来个人,当年大逃港来的人比这不知多多少倍。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2年之后自由行来了。
图源 | 香港01
内地人可以借旅游的名义自由出入香港,而在此期间内赴港生子,不仅可以享受香港的免费生育医疗资源,还可以给孩子一个香港永居身份,所以从那一年开始,赴港“特种兵生子”成为了一种新兴潮流。
在这股潮流之下,也涌现出了众多非法中介机构,用假结婚、假医生证明、假旅游的方式带人来香港生子,打出的口号也相当直白——
“香港生子能有800万福利”
THREE
问题的本质,是抢夺社会资源
赴港生子潮的乱象来得很快。
内地孕妇挤占了香港的医疗资源,导致香港本地孕妇生孩子时预约不到医院床位。
别问为什么内地孕妇能预约到,实际上大多数内地孕妇根本不预约,临盆之前冲进急症室让医生接生。
医生人也傻了,但是出于人道主义,又不能不管,而且这里面有不少人,孩子生完了,但是医疗费不交就跑了,截至2006年,内地孕妇欠了香港公立医院2.2亿的医疗费!
2006年,2.2亿!各位可以想象一下是多大的体量。
医疗资源只是开始,远没到结束,这些孩子再长大一些,教育的需求随之而来。
最夸张的时候到了什么程度?
香港每3名适龄学童里,就有一名是双非学童,北区幼稚园因为离深圳比较近,学额直接爆满,香港本地适龄儿童上学都难。
所以去年弃童事件,除了谴责这名母亲的所作所为,香港人反应较大的一个点就是——空手套社会福利。
双非儿童这个问题本来就属于香港和内地不好去谈的历史遗留问题,这次的恶性事件更是把这个问题赤裸裸地摆上了台面。
现在各路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一方面加深了香港人对内地人的刻板影响。
另一方面也让香港市民不得不多想——万一这几十万双非儿童的家长纷纷效仿这种做法,最后到底该怎么办?
双非儿童问题的本质就是一个资源问题。当初双非儿童的父母钻法律制度空子来港产子拿香港身份,也就是想白嫖香港的社会福利资源。而站在香港本土纳税人的角度,这些人没为香港贡献一分钱,但是福利却没少拿一分。
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就业资源、养老资源······哪一个不是纳税人的钱换来的,当年这些事就闹得非常不愉快,也正因此港府才会在后来出台“零双非”政策,彻底把这个口子堵死。
从香港现在的人才引进政策也可以看出,香港身份希望对内地人开放,但是拿到香港身份之后,也会要求你为这座城市做出一些贡献,无论是来这边工作生活,还是为这里贡献消费和就业岗位,至少都需要和香港保持一定联系,是互惠而非白嫖的关系。
这种直接把孩子丢在香港,指望把抚养义务转移给香港社会的行为,无疑触动了【抢夺资源】这个敏感话题。
END
孩子最后怎么办?
不去讨论没结果的社会问题,让视角重新回到活生生的个体——那些“双非儿童”,他们该怎么办?特殊的出生及成长经历,对他们的未来又有怎样的影响?
这群出生在香港、生活在深圳的孩子,拥有香港户口、享受香港人的一切福利,一出生便被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
而随着年岁的增长,由于这些孩子的家庭不愿意放弃香港户口以及其带来的教育资源,许多双非学童开始了漫长的跨境求学路。
图源 | 文汇报
他们每天往返于深港两地,清晨过关去香港上学,下午又过关回到深圳的家,朝六晚六、一周双休,成为两地密切交流的象征之一。
城市面貌的转换,普通话和粤语的切换…是每天发生在这些孩子身上的事情。
路途的艰苦、两地的文化差异、自我的身份认同甚至是家庭矛盾的升级…一切都让这些孩子的求学之路十分不易。但由于种种特殊的原因,他们始终如被保护在玻璃罩内的鲜花,离真正的香港社会隔着一层看不见的屏障。
在港难融、回归无门,双非儿童面临的尴尬和困境实际并不为大多数人知晓。
讲述双非跨境学童尴尬境遇的电影《过春天》
但最让人担心的,是随着这群孩子的长大,一波又一波的社会潮流可能正将他们塑造成一个孤独、撕裂而没有认同感的群体。
更别说那些被父母遗弃在香港的双非儿童,家庭教育以及父母关爱在成长过程中的缺失,真的是所谓“优质教育资源”和“良好社会福利”能够弥补的么?
这些孩子,是否会觉得自己在为父母的失误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