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2月19日 12.4°C-13.9°C
澳元 : 人民币=4.56
霍巴特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民国时期混乱不堪,为什么教育人才辈出?(组图)

2020-08-03 来源: 徐佶周 原文链接 评论7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都知道,在民国时期,对外有列强的虎视眈眈,对内有军阀政治的极大威胁,外患内忧之下的民国政府实则是弱势政府。而在这种条件下,国家力量的弱势必然会导致社会力量的进一步发展,这就使得:民国政府对教育这一方面无法强有力的控制,从而,使得教育领域人才辈出。

历史上,对于民国时期各种理念的争议,一直都是文化界经久不衰的话题。这期间,多数文人都很喜欢民国文化的一道风景线,却是民国时期的教育和众文人的风骨。

民国时期的文人,兼备了骨气与勇气,对于文化有着自己执着的追求,哪怕是在战火纷飞的时代,他们依旧为了保护本国文化的命脉,不惜在战火中南渡西迁。无论多么艰苦的年代,都要保持着自己的独立、自由、价值。

民国时期混乱不堪,为什么教育人才辈出?(组图) - 1

几件“小事”就足以看出那个年代的教育让当代人敬佩。

虽是战火纷飞的年代,国家的财力不足,还要饱受战火蹂躏,但是,当时的民国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就如1912年,当时任职首任民国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他就会经常和时任教育次长的范源濂先生辩论一个话题。

蔡元培先生在自己《自写年谱》中回忆道:“范君当时认为,如果小学没有办好,中学就更不可能办好,而大学也一样如此。所以,真的想把国民教育提高,应该先把小学教育办好,而我自认为,如果没有好的大学,中学教育的师资力量就没有办法保证,没有好的中学,小学的师资力量一样没有办法保证,所以,我认为首先要把大学教育抓起来。”

而就是两位先生这样的激烈讨论之后,两人把意见合起来,都认为:从小学到大学,没有那一方面不需要去整顿,这样,想提升教学质量都是不行的。所以,对于教学最重要的用具教学课本,各位教育大德们不知道倾注了多少心血。当时的各文化学者,无论是从国外留学回国的,还是从中国传统的教育私塾熏陶下成长起来的,都对于语文教育抱着高度的重视。

这其中,就连蔡元培、胡适、鲁迅这样的大学者们,都参与制定了国文教科书。所以,当时的民国语文课本《开明国语》,就是由叶圣陶先生亲自组织编写,再有丰子恺先生亲自负责插画,课本里面的所有内容,都是由众位学者们全新创作或再创作而来。

民国时期混乱不堪,为什么教育人才辈出?(组图) - 2

可想而知,当时的民国课本是有多么的不可多得!

小学课本,看似简单,其实,这里的每一个字都融入了学者们的大量心血。当时的出版社,投入了很大的力量,支持着这些文学家们研究民国教育的教材,就像小学语文课本中,每一课就是很少的一二十字而已,但是,这些学者们都十分谨慎地反复考量。

学者们都认为:课本里的内容,一方面要保证课文具备汉字的美感,另一方面也要照顾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这才是教育的两大本质。就比如:当时,学者们因为课本中的一句话到底用“来来来,来上课”还是“去去去,去上课”就争论了很长时间。一些学者认为:“来”字笔画多而“去”字更简单,但是最后,大多数则认为:用“去”字不够亲切,最终选用了“来”字。

民国时期混乱不堪,为什么教育人才辈出?(组图) - 3

那么,在民国时期,人才选拔的怎么样的呢?

可以说,在民国时期,选拔人才的方式并没有按照什么严格的规范制度去进行。即便是当时的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选拔人才也都是以衡量学生的才学为主要考量,从来不会去用严苛的考试程序作为标准。

就在卢沟桥事件爆发后,很多的大学南迁,北大、清华、南开等等名校也是如此。之后,众所大学在湖南长沙共同筹建了“临时大学”,这就是“西南联大”的前身。就在1939年,“临时大学”恢复了招生,从全国各所大学优秀的大学生中选拔人才,这期间的报考的条件就是:考生必须先上交论文,论文通过后,再进行笔试环节,最后,还有口试环节。

话说,在报考者中,有一位优秀学生名叫周法,他在获得了考试资格后,经过前两个环节的考试,最终,在重庆的傅斯年寓所参加了最后的口试环节。由于,答辩的时间比较长,中午大家一起吃着包子,而周法就一边吃着包子,一边还不忘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而周法这样的举动,丝毫没有引起面试官老师的反感。

民国时期混乱不堪,为什么教育人才辈出?(组图) - 4

这位年轻人最终得到了傅斯年先生的垂青,他建议周法日后从事汉语历史语言学的课题研究,此举也奠定了周法将来成为一代语言学大师的基础。用人别具一格,也是西南联大特有的用人作风,要是德才兼备,都可以成为优秀的老师,沈从文先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沈从文先生早年小学毕业就去军去了,所以,虽然先生发表了很多文学作品,受人尊敬,可是,先生却不曾任职过教员或是讲师之类,也不曾留学海外。但是,虽然沈从文先生背景平平,在1939年,西南联大还是破格聘请沈先生为教授。

类似沈先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再比如:1926年春天,清华大学也曾破格聘请过陈寅恪、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人在国学院研究院担任导师一职。这样的用人风格,保证了民国当时人才辈出,思想前瞻的可能!

在当时,清华校长曹云祥,原本想聘任胡适先生为国学研究院导师,而胡适先生婉拒后,推荐了梁启超、王国维、章太炎三人,与此同时,梁启超先生一并推荐了陈寅恪先生。当时,曹校长认为:陈寅恪先生没有著作也没有学历背景,不符合学院导师的用人要求。

这令梁启超先生十分生气,梁启超先生强调:陈寅恪的寥寥几百字的见解,超过其它的长篇大论一本书,这样的人,虽没有背景,但是,绝对是一等一的才学。

而最后,陈寅恪先生也被破格聘请了。

民国时期混乱不堪,为什么教育人才辈出?(组图) - 5

1931年,清华大学校长由梅贻琦担任,梅先生始终认为:大学的存在,并不是形式上的学校屋舍,真正的存在,是各位学识、学者、导师们的存在,他们才是一所大学的“灵魂”。

所以,在梅先生任职校长期间,当讨论办学路线时,有人问起梅先生的见解,他通常会说:“我尊重大家的建议。”可以说,在各种治校策略上,梅贻琦最大程度地尊重着各位教授的意见。他的理念则是:大学的主体是众位教授,而校长不过是服务于各位教授,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人。这一点,在西南联大的教学氛围里,也是十分明显的。

为了坚持民主治校的理念,西南联大坚决反对“官本位”意识的存在。大学里只允许有“先生”和“学生”两种称呼,坚决不允许存在官位称呼。著名的民国作家岱峻先生曾回忆说:“民国时期,大学里,如果哪位导师同时担任学术与行政职务,在称呼上,都会是学术职务在前,行政职务在后的。”可见,当时对学术的尊重氛围。

而这样的氛围,也保证了思想、政治见解的充分自由,导师和学生之间,也会自己的用行动维护着这份珍贵的自由。

民国时期混乱不堪,为什么教育人才辈出?(组图) - 6

1939年,陈立夫先生任职教育部部长时,他提出:“西南联大院长级别以上的导师,都必须是国民党党员或是即将成为国民党党员的人。”

对此,引起了导师们的轩然大波,其中,法商学院院长陈序经先生就义正言辞地表示:“如果非要我加入国民党,我宁可辞去院长一职。”而后,当陈先生得知,同屋教师是国民党党员后,他提出了换房居住,理由就是:“和这样的室友居住,骂国民党不方便。”其实,这也是导师们表达着自己思想自由的最真实的表现。

而在“民主治校”这个层面上,蔡元培先生是最早的实践者。他针对传统学校“老爷式”左派,在大学组建了大学评议会。同时,将陈独秀、胡适等名流大家、饱学之士聘请入校,加入到大学评议会。

在大学里,评议会作为了最高的立法和权力机关,这样就让更多的教授参与到了学校的课程、法规、办学方向等事情中来了。所有的办学重大事项,都要经过评议会决议,这也充分保证了办学的学术质量,想来,这才是办学真正的大道!

民国时期混乱不堪,为什么教育人才辈出?(组图) - 7

中国古代,很多时候对于文人,都不是很尊敬的,而民国时期,文人的傲骨得以凸显!就如国学大师任继愈回忆说:“王叔岷在刚刚完成著作《庄子校释》的时候,傅斯年毛遂自荐,为他写序,而王叔岷却拒绝了。王叔岷先生认为,傲骨文人都要如老虎、狮子猛兽一般单独作战,只有狼才会选择群居。”

这样的小事,也将民国时期的文人傲骨情怀表现的淋淋尽致,让今天的文人望其项背!

而这股文人傲气,不仅表现在了毫不掩饰的赞扬,也更加的表现在了明目张胆的无视之中。在西南联大时期,大学里的文学系成为了清华国文系血脉的延续。而在这样的时期,任职导师中,白话文作家也越来越多了起来。这一切却让清华教授刘文典愤愤不平,他曾公开言论:“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该拿四百块,我自配不如该拿四十块,而沈从文只配拿四块钱。”

如此露骨的评价,傲气、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刘文典先生真可谓是一代大师。倔强的刘文典先生,甚至,还会不顾场合地奚落沈从文先生。曾经,大学里又一次警报响起,大家都往外跑,刘文典先生也一样,可是,当他忽然想起心中无限敬佩的陈寅恪先生身体羸弱,而且,看到身边的陈先生跑的精疲力竭的时候,他大声的叫着身边的学生、老师前来帮忙,嘴里还喊着“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

而这个时候,恰巧看到他最藐视的沈从文先生跑的比谁都快,于是,他便大声呵斥着沈先生:“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我死了,就没人会讲《庄子》了,学生是为了保存下一代的力量而跑,而你这个人,你跑什么!”

民国时期混乱不堪,为什么教育人才辈出?(组图) - 8

其实,这也充分体现了刘文典先生倔强的真实、可爱,文人如此真实、质朴,才是民国教育的根本。不但如此,狂傲的刘文典先生,居然还在任职安徽大学校长期间,为了学生运动的事情,不惜顶撞老将。他当众不称其“蒋主席”,而称其“新军阀”,现场,傅斯年先生也是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丝毫没有畏惧强权的样子。

殊不知,在乡下的傅斯年先生是十分谦和的,一次李庄之行,区长、镇长请傅先生吃饭,傅先生坚持道:“如果车夫的饭菜与自己的不一样,那么,我就拒绝吃饭。”如此反差,让我们见识到了民国大学者们的桀骜不驯,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们的心怀天下。

可以说,这样的学者真的是民国的幸运,他们的敬业程度,也是值得现代的学者们学习的。

朱自清先生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当年,先生任职西南联大教授时,经常遭遇日本飞机的轰炸,生活艰难至极。可就是这样,先生也坚持着每天工作到夜里十二点后,再回去休息。一次,先生不小心得了疟疾,十分不适,就因为答应了学生们第二天上课发作文。

所以,他忍着不舒服连夜批改学生文章。疟疾不适,他干脆就把马桶放在书桌旁,整整一夜,拉了30多次。第二天,朱自清先生整个人脸色蜡黄,眼窝深陷,都快脱了相。而就是这样,先生还是一大早,提起包就给学生们上课去了,丝毫没有理会自己身体已经极度不适。

民国时期混乱不堪,为什么教育人才辈出?(组图) - 9

这就是民国时期的文人,也是中国文人的先驱与代表。他们不但不畏强权,即便是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依旧不会忘记追求着内心深处“自由的国度”。他们中很多人都不是可以上战场的士兵形象,有的甚至羸弱至极,但是,在文化领域,他们个个都是以一当十的大英豪。

从兢兢业业办学的校长,再到一丝不苟、诲人无数的导师,民国时的文人们,的确用自己的风骨和真才实学践行着自己思想、文化、政治、经济、艺术等领域的先行者身份。所以,这些文人学者们,他们的傲骨风范,才真的算是民国往事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观古鉴今,目前我们实行的一些教育理念,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开花结果。所以,可以说,多从民国教育中汲取经验,对于发展现代教育是非常有裨益的,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的太多。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7)
h呵呵
h呵呵 2020-08-03 回复
不是以高考为纲的应试教育呗。因材施教。
allawahp
allawahp 2020-08-03 回复
这就是为什么近70年不出人才。
Crankykitty
Crankykitty 2020-08-03 回复
中国历史有2个自由文明时代,春秋战国,北洋时代
天天骂土共就是推不翻
天天骂土共就是推不翻 2020-08-04
没有这应试的高考,请问农民的小孩儿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上一流的大学逆袭富二代官二代呢?
天天骂土共就是推不翻
天天骂土共就是推不翻 2020-08-04
光要自由不要命了?春秋战国你是想做赵国人被秦国人埋了?还是参加北洋的段祺瑞的皖系部队被吴佩孚的直系部队给打死?
h呵呵
h呵呵 2020-08-03
汉朝开始的孝廉推荐,是给有关系的人打开方便之门。隋朝开始到现在的应试教育,没咋教授做人之道,倒是教人应试做题和拍考官马屁。
安小安_Agnes
安小安_Agnes 2020-08-03 回复
不是民国的教育有多强,而是后来的教育太弱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