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26日 16.2°C-17.9°C
澳元 : 人民币=4.57
霍巴特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私募股权基金的净值可信吗?(图)

2022-09-09 来源: FT中文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作为个人投资者,在懂得了私募股权基金行业内部的操作手法后,我们应该如何提高警惕,保护自己的利益?

私募股权基金的净值可信吗?(图) - 1

最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个人投资者涉足私募股权投资。背后主要的原因,是一些私募股权基金的回报看上去十分诱人。但是,很多投资者可能没有意识到,和二级市场相比,一级市场的投资透明度低很多,因此也可能存在更多的“投资之坑”。举例来说,如果想要知道一家上市公司的估值,那任何人只要去查一下股价就知道了,公开透明,童叟无欺。但是私募股权投的都是未上市公司,如何对这些公司进行估值,就是一个复杂的多的问题。

在私募股权基金完成退出之前,行业中比较通行的做法,是由私募股权基金经理(GP)对自己投资的公司进行估值,来计算基金的净值。这实在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这些公司没有上市,本来就不存在一个让大家都认可的“公允”估值。因此只要GP对这些公司的估值不太过分,投资者(LP)只能接受。然而这恰恰也给了GP一定的操作空间,根据自己的需要对自己管理的基金中的公司进行“估值管理”。

为什么要进行“估值管理”呢?主要是因为基金经理有圈钱的需求。在这里我以一个典型的私募基金为例来分析一下。

一般来说,一个私募股权基金的生命周期大概持续10-12年左右。一开始的1-2年,是圈钱期,基金经理会和各种投资者接洽,希望获得LP投资者的认购。然后,基金进入投资期,一般持续5年左右。在投资期,基金经理会寻找各种投资机会,以把圈到的钱花出去。接下来在最后的5年,基金进入退出期,即基金经理寄望于通过IPO,出售等手段退出投资,拿回现金回报。稍有规模的基金公司,都不会只发一个基金。一般在第一个基金进入到5、6年左右时,基金经理会选择发行第二个基金,上面提到的流程周而复始,从圈钱期再开始走一遍。那么在这个时候,基金经理就需要向潜在投资者展示自己之前管理的基金的业绩。由于前面第一个基金只是刚刚进入退出期,还没有完全退出,因此其投资回报仅限于纸面,属于浮盈/浮亏。同时由于其投资组合都是未上市的公司,因此一般都是基金经理自己给这些公司估值。在这个时候,为了能够为自己的下一个基金圈到更多的钱,基金经理有十足的动力去提高对所持有公司的估值,以让自己的历史业绩更好看一些,增强下一个待发行基金的吸引力。

那么基金经理有哪些方法可以人为提高被投资公司的估值呢?大致来说,有两个层面可以实现“估值管理”。

第一个层面是在基金层面,主要是通过估值倍数来调整基金的净值。目前很多私募股权基金都用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倍数来为公司估值。举例来说,假设一家公司去年的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为5000万美元,乘以倍数8,就可以得出该公司的价值为4亿美元。如果倍数为10,那么该公司的价值就是5亿美元。从这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看出,一家公司的估值倍数,对公司的估值有决定性影响。那么关键问题就是,应该用多少倍数去为公司估值呢?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比较通常的做法是参考同行业,类似规模的上市公司,或者其他未上市公司最近一轮的融资估值倍数。但是在现实中,不可能找到一模一样的参考公司,有些公司估值高,有些公司估值低,如何取舍,按照哪个标准,主要由GP基金经理说了算。我们不妨想象一下,一个中等规模的私募股权基金,投了10来家公司,每家公司的估值都用上述方法计算。那么只要把所有公司的平均估值倍数稍稍提高一些,就能轻松的把基金的净值刷上去。

第二个层面,是被投资公司的公司层面。因为这些都是未上市公司,因此其公司财务如何做账,是有一定的调整空间的。比如对于应计收入和应计费用的处理,并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标准。如果私募股权基金是被投资公司的绝对大股东,那么就可以在公司账本上做文章,刻意的提前计入应计收入,推迟应计费用,以达到暂时提高公司利润的目的。这样的做法并非违法,但却可以在短期内推高公司估值,以及持有该公司的基金的净值。

以上说的是理论上的逻辑,那么在现实中,是否有证据证明,某些私募股权基金确实会这么做呢?我们来看看这方面的实证研究。

有学者(Baik, 2022)专门收集统计了2012到2020年间共410个私募股权基金的历史净值。这些私募股权基金分布于美国、英国、法国、荷兰等10多个国家,平均每个基金的规模为29亿美元。这些基金一共投资了1800多家分布于全球各地的公司。作者发现,其中有不少基金,特别是那些规模比较小,历史比较短的基金,在圈钱期使用的估值倍数,显著高于之前几年,和圈钱期之后几年的估值倍数。同时,这些基金持有的公司,在基金圈钱期,也呈现出明显的“净利管理”迹象,即其公司财务报表上提现出更高的应计收入,和更低的一次性费用支出。该研究发现表明,上文中提到的“估值管理”,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实际存在的常用手段。

这种“估值管理”现象,在业绩压力比较大,急于圈钱的私募股权基金中更为常见。有学者(Jelic at al, 2021)统计了1977到2017年间72家英国的私募股权基金公司历史净值后发现,那些已经把募集到的资金大部分都投出去的基金,也就是接下来圈钱压力比较大的基金,有更强的倾向去做“估值管理”,人为的提高之前管理的基金净值,以提高接下来圈钱的成功率。

事实上,“估值管理”不仅存在于私募PE基金行业,也常见于风投VC行业。有学者(Pham et al, 2021)专门统计了美国2000-2019年间共15000多家VC基金,累计共58000多轮融资,被投23000多家公司的历史财报和基金净值信息,发现VC基金公司在发行新基金的圈钱期时,往往会故意提高估值,去追加投资一轮之前投资过的公司,这样就可以人为提高目前存续的基金净值,以帮助自己接下来发行的基金卖的更好。但是这些人为推高的估值,往往不可持久,在圈钱期结束以后,又会再降下来,被打回原形。

作为个人投资者,在懂得了这些基金行业内部的操作手法后,我们应该如何提高警惕,保护自己的利益?大致来说,投资者可以从这么几个角度入手:

首先,投资者在收到任何基金发给我们的宣传材料时,需要仔细阅读,搞清楚上面的回报业绩是历史真实业绩,还是基金经理自己估计或者预测的业绩,业绩是否已经扣除各种费用。如果业绩来自于还没有退出的基金,主要靠基金经理自己去估值计算,那就要搞懂基金经理是如何估测自己基金的净值的,并仔细检验其中的假设是否合理。

其次,在申购任何私募股权基金前,需要对基金经理做详尽的尽职调查。如果发现基金经理面临比较大的圈钱压力,或者之前有过”估值管理“的负面报道,那么投资者就应该更加格外小心。

最后,相对于二级市场,一级市场的透明度要低很多,一般来说基金经理的收费也要贵很多。投资者应该循序渐进,先从二级市场学起,从简单的投资工具学起,等到积累了丰富的投资经验和知识,再逐步去尝试更复杂,更昂贵的投资产品。同时,经验再丰富的投资者,也不应该中断自己的学习过程,要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时常更新自己的投资认知,努力做一个聪明的投资者。

参考资料:

Brian Baik, Private Equity Fund Valuation Management During Fundraising, HBSWP, 2022

Peter Pham, Nick Turner, Jason Zein, Rush to raise: does fundraising pressure incentivize strategic venture capital deal pricing? May 2021

Ranko Jelic, Dan Zhou, Wasim Ahmad, Do stressed PE firms misbehave? 2021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