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09日 17.9°C-18.5°C
澳元 : 人民币=4.56
霍巴特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藤校女博士“卧底”北京四中和十一学校两年,戳破了中产精英家庭的鸡娃悲剧…(组图)

2024-08-16 来源: 精英说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北京的超级中学,是所有家长都想抽到的那张SSR。

它们包括北师大实验、人大附、四中、十一学校等少数几所名校,每年不管是清华北大,还是“哈耶普斯麻”录取,都有断层式优势,有的学校差不多一半人进清北,而在别的学校有一枚就会被大肆宣传的“藤校Top10”,光是北师大实验就能拿40个。

藤校女博士“卧底”北京四中和十一学校两年,戳破了中产精英家庭的鸡娃悲剧…(组图) - 1

每年,为了能进入这些学校,北京的家长和孩子们也是殚精竭虑,有的恨不得从幼儿园就开始鸡血,有的攒了一大堆获奖证书,有的四处考试……而那些入选的幸运儿,个个都是家长们羡慕的对象。

因此,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目前在上海纽约大学做社会学助理教授的姜以琳花了7年观察研究北京四中、十一学校等学生后写出的书《学神》,甫一问世便得到极大关注,也获得了著名的皮埃尔·布迪厄教育社会学最佳书籍奖。最近,这本书终于出了中文版,我们也赶紧买来,第一时间拜读。

藤校女博士“卧底”北京四中和十一学校两年,戳破了中产精英家庭的鸡娃悲剧…(组图) - 2

在《学神》中,姜以琳使用了和她宾大导师、美国“中产鸡娃社会学”开山之作《不平等的童年》作者安妮特·拉鲁类似的调查方式:

她从2012年起,亲自走进北京几所超级高中的课堂,跟学生一起每天7点上课10点半放晚自习,上了两年学!

不仅如此,她还重点访问了其中的28位学生,到他们家里访问、和家长聊天,甚至在一位女生家里住了4天。

直到这些学生大学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她还和他们保持联系,旁观了“精英”们从学校到社会的整个过程。

书中提到的学校都使用了化名,但从作者不经意给出的“剧透”可以猜出来,她重点追踪的两所高中:

校园里有拔河雕塑的“顶峰中学”(Pinnacle)是北京四中

而和顶峰中学距离一小时车程、校门口有红色雕塑的“首都中学”(Capital)则是十一学校

此外,作者也访问了人大附、北京二中等学校的学生。

藤校女博士“卧底”北京四中和十一学校两年,戳破了中产精英家庭的鸡娃悲剧…(组图) - 3

藤校女博士“卧底”北京四中和十一学校两年,戳破了中产精英家庭的鸡娃悲剧…(组图) - 4

这些学生中的许多人,不仅毕业后都进入了藤校Top10、牛津剑桥等世界名校,后来更纷纷进入硅谷、华尔街就职,年薪高达同龄人平均薪资10倍以上。

之前曾引爆全网的《北京第一代“鸡娃”血泪史》主角王食欲,就是其中的受访“学神”之一。

藤校女博士“卧底”北京四中和十一学校两年,戳破了中产精英家庭的鸡娃悲剧…(组图) - 5王食欲在书中的化名是北京四中的“袭君”

这些孩子的家长也是中国最顶级的精英。他们的收入中位数至少是中国城市家庭前10%的中位数的1.5倍左右,不仅有经济资本,更有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他们有能力帮助孩子找到诸如高考加分、奥赛夏令营等捷径,也会利用自己的资源帮孩子在高中时出书,积累申请海外名校的资源。

不过,我有位朋友自己是国际化学校的学生家长,最近孩子也要申请大学,读完《学神》以后,他反馈给我的读后感却是:

“感受到了鸡娃的虚无。”

这是为什么呢?

藤校女博士“卧底”北京四中和十一学校两年,戳破了中产精英家庭的鸡娃悲剧…(组图) - 6

从10年前开始,

北京四中和十一学校就不再拼努力了

学神/学霸/学渣/学弱的真实世界

《学神》一书特别有意思的一点是,作者发现这些北京“超级高中”的学生,不约而同地都把周围的同学划分成了4个阶层:学神、学霸、学渣和学弱。

从外表看,这4个阶层的孩子分别长这样——

藤校女博士“卧底”北京四中和十一学校两年,戳破了中产精英家庭的鸡娃悲剧…(组图) - 7

自然,“学神”“学霸”是众人羡慕的对象,其他的学生崇拜他们,老师家长对他们的各种行为甚至违反纪律的表现都网开一面,他们可以不做作业、上课干别的事,甚至可以“把老师挂黑板上”(跟老师顶嘴)。

“学渣”“学弱”则在学校的地位比较低,受到的要求也很严格,要是他们不做作业,老师是不会放过他们的。

每个班的学生里,学神不会超过4-5人(有时可能一个也没有),学弱人数也很少,学霸则比较多,“排名中上”的学生都可以看做学霸,学渣则是人数最多的,成绩在50%以下的学生,可能自己不承认,但在别人眼里其实已经算是“学渣”了。

另外,学神和学霸里面女生比例较高,学渣里面男生的比例则较高。

藤校女博士“卧底”北京四中和十一学校两年,戳破了中产精英家庭的鸡娃悲剧…(组图) - 8

看到这里你会发现,这些孩子给人划分“阶层”的维度,除去学习成绩好不好,还有另一个维度——是否努力。奇怪的是,他们似乎并不觉得努力是好事,而是非常崇拜“不努力”。

比如学神之所以受人尊敬,不只是因为他们成绩好,更是因为他们“看上去不努力”,轻轻松松就考到了全校第一的成绩。

如果一个学生是因为很努力而变得成绩好,马上就会“阶层滑落”,变成学霸

而如果学生成绩虽然不好,但表现出不努力的样子,他就是“学渣”,属于第三阶层,但不是最差的。

如果他一不小心表现出了努力但仍然成绩一般,那么可太糟了,他变成了学校里的“最底层”:学弱

藤校女博士“卧底”北京四中和十一学校两年,戳破了中产精英家庭的鸡娃悲剧…(组图) - 9电视剧《天才基本法》剧照

然而,作者在拜访学生家庭的时候,惊讶地发现,那些“学渣”虽然在学校里表现出一副自由散漫的样子,但其实都会在背后偷偷努力。

比如一位“学渣”会用整个周末下午连续好几小时在书房里一动不动地学习,但一到学校,他马上就开始在上课时看杂志或者打游戏。

看到这里,我简直啼笑皆非:该学习的时候不学,反而利用本该休息的时间偷偷学,这是图什么?随即又为这些孩子感到难过:活得这么“拧巴”,得有多累啊?会不会,他们如果不搞这些有的没的,老老实实好好学习,成绩反而会提升呢?

当然,“学渣”们会反驳我:那是不可能的。在卷到了极致的北京超级高中里,总会有成绩在50%以后的学生,而这些学生为了避免面对最可怕的“学弱”结局,只能采取“学渣”这种假装躺平的策略。

藤校女博士“卧底”北京四中和十一学校两年,戳破了中产精英家庭的鸡娃悲剧…(组图) - 10电视剧《天才基本法》剧照

藤校女博士“卧底”北京四中和十一学校两年,戳破了中产精英家庭的鸡娃悲剧…(组图) - 11

“假装躺平”的陷阱:

学渣们不是不想努力,而是不能努力

学生们的“不努力”,我觉得还是由于评价体系的极度单一——分数,导致大家内卷到了卷无可卷的地步。

《学神》里访问的学生虽然包括北京公立高中本部和国际部两个群体,但他们的评价体系完全一样,都是从学神到学弱的金字塔体系,区别只在于,申请哈佛耶鲁的人卷SAT分数,申请清华北大的人卷高考成绩。

因此,“学神”们的不努力,是因为当学术成绩卷到没法再卷的时候,学生们就会开始卷松弛感。毕竟,当一所学校里有150个人都能上清华北大的时候,你要怎样才能脱颖而出呢?当然是“不努力也能上清华北大”了。“松弛感”这些年在成年人当中流行,也是同样的思维逻辑。

藤校女博士“卧底”北京四中和十一学校两年,戳破了中产精英家庭的鸡娃悲剧…(组图) - 12电视剧《天才基本法》

至于“学渣”的不努力,我觉得是因为,他们实在太过害怕像学弱那样“努力但是没有结果”了。心理学实验当中,如果给小鼠一个无论如何都无法逃脱的负面环境,它们很快就会形成“习得性无助”,并发展出抑郁症。

因此,“学渣”们要假装躺平,这样就有了借口:我成绩不好,不是因为我不聪明,而是因为我没有努力。

这让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其实有些心疼——这些孩子都已经极为优秀了,哪怕是成绩最差的“学弱”,也已经是全北京前5%-10%的中考生了!他们本应对自己更有自信,却把大量精力花在了“假装躺平”的内耗当中。

悲哀的是,“学神>学霸>学渣>学弱”的金字塔价值观会一直延续到这些孩子上大学甚至工作以后,他们的长期内耗,也可能会导向碌碌无为或各种心理问题。

有位“学神”Claire进入耶鲁之后,发现自己怎么努力也拿不到好成绩,于是她转而做“学渣”,把大量精力投入跳舞及其他课外活动中。

她找工作的时候,接受了一个世界Top20企业的职位,这个职位其实薪水非常低,别人都觉得她是大材小用,但Claire还是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工作,因为她担心自己努力也得不到好结果,就转而追求轻松。

藤校女博士“卧底”北京四中和十一学校两年,戳破了中产精英家庭的鸡娃悲剧…(组图) - 13电视剧《天才基本法》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在《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中说过:

如果一个人有一个要求过高的“理想中的自我”(idealized self),沉溺于对理想自我的幻想中,而不是在真实自我(actual self)的基础上好好努力,最终就会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无法自我实现(realized self)。

听起来,是不是很像想做“学神”、“学霸”而不得,于是干脆摆出一副躺平的样子,成为“学渣”的学生们呢?

不过,我后来看到关于牛津大学学生的一个故事,对“学弱鄙视论”又有了新的理解。

牛津大学流行一种“灰人理论”:

如果一个学生在某个方面没有太好的天分,但是他凭借刻苦精神,总想获得更好的学位,这种人就被称为“灰人”,据说在牛津大学的鄙视链里,这是最底层的人。这种情况和人大附、十一学校的学生们对“学弱”的鄙视,似乎同出一辙。

藤校女博士“卧底”北京四中和十一学校两年,戳破了中产精英家庭的鸡娃悲剧…(组图) - 14电视剧《天才基本法》

当然,牛津并不是反对刻苦,如果你在某个方面有天赋、能做好,那么你再怎么努力,也没有人会鄙视你。正如在北京精英学生当中,非常努力、同时也因为努力而考上清华北大的“学霸”,在学校里的地位是很高的。

从另一个方向去思考,也许大家都不想做“学弱”,是因为觉得人应该去寻找自己的天赋,而不是一味在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上钻牛角尖,浪费生命。

或许,这才是应试教育的真正问题。在高中阶段,如果价值观还是只有单一的应试,那么那些没办法卷到最顶端的孩子,也就无从寻找自己真正的天赋,从而建立自信。

正如人大附的一位同学后来所反思的:

“怀特海说教育的目的是自我发展,在人大附,我们发展了,可什么是自我呢?”

藤校女博士“卧底”北京四中和十一学校两年,戳破了中产精英家庭的鸡娃悲剧…(组图) - 15人大附中毕业生们所做的一期播客

藤校女博士“卧底”北京四中和十一学校两年,戳破了中产精英家庭的鸡娃悲剧…(组图) - 16

“我感到了鸡娃的虚无”

我认识的家长朋友说,看完《学神》这本书,最大的不解是对于其中国际部的孩子和家长,明明都选择国际化教育了,怎么还在“洋高考”,甚至像“科举”一样只关注考试成绩?金字塔顶端的北京公立国际部就是这样吗?

虽然申请美国大学需要课外活动,但家长们觉得“课外活动无法量化”而对活动不予重视,学生们也把整个11年级和12年级上学期都用来准备SAT考试,最后学校不得不强迫学生们参加课外活动。校内还有个潜规则:只有成绩最好的“学神”才能在课外活动中活跃,如果你成绩在50%,当然也可以参加学生会,但别人不会配合你的工作。

而且,这样殚精竭虑,花费大量金钱和时间精力“鸡”出来的娃们,或许因为太过追求“学神”那种不努力也能学好的状态,后来的职业和人生道路也大多走入平庸,如同“大山临盆,最后生出了一只耗子”,让人感到鸡娃的虚无。

藤校女博士“卧底”北京四中和十一学校两年,戳破了中产精英家庭的鸡娃悲剧…(组图) - 17

最后,朋友说他作为一位家长,觉得这些学生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特权”,对家长、老师的付出都缺乏感恩。

书中的学神和学霸们可以“把老师挂黑板上”,老师却不会跟他们计较,还是会想方设法地把所有的资源和机会都给他们;

爸妈们为了孩子的大学申请或高考更是操碎了心,到了高三,有的妈妈会辞职,等孩子考完学再回去上班;

有些爸爸会放弃所有加班,每天回家给孩子做晚饭,另外有些“帮不上忙”的爸爸则会自己在外面租房住,长期不回家,只为了不影响孩子……

但是学神和学霸们却觉得,爸妈除了付学费以外,根本没给自己帮上什么忙。他们会说母亲在自己高三那一年辞职是因为“她自己想这么做”,或者父亲在高三给全家做饭的原因是“家离公司很近”,父母熬夜研究大学、四处为孩子寻找各种高考加分政策的行为都无足轻重,清北或者藤校都是自己一个人的功劳。

藤校女博士“卧底”北京四中和十一学校两年,戳破了中产精英家庭的鸡娃悲剧…(组图) - 18电视剧《天才基本法》

另一方面,对学渣和学弱们,老师则比较漠不关心,家长们也不会给孩子多少特权,而是要求孩子听从自己的命令。比如:

“学渣”总是约不到学校的留学顾问的时间,每次找老师,总是被安排到两三周后,而“学神”却可以在大学申请截止日期前1个小时要求修改文书,老师虽然很生气,但还是加班帮忙完成;

父母们把学渣和学弱管得死死的,有时他们向父母要资源也要不到,有个后来申到UCLA的学生抱怨:虽然父母给了他很大的精神支持,但拒绝给他找留学顾问,因为觉得他应该练习独立。而他在提交申请材料时把名字和姓氏填颠倒了,接近截止日期前才发现,差点没学上……

两边的对比实在是触目惊心,也让我们反思: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我们给学神和学霸的特权是不是太多了,给学渣和学弱的机会是不是太少了?我们会不会已经背离了教育的本心?

作者曾遇到一位普通学生德宏想选三好生,虽然他勉强符合标准,但因为成绩一般,竟然找不到一个老师愿意推荐他。最后,有一位吴老师或许是一时兴起、或许是出于同情而帮了他,虽然最后德宏没评上三好生,但他从此学习格外努力,哪怕自己会因此沦为“学弱”也在所不辞,因为他想要“报答”吴老师。毕业后,德宏考上了复旦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尼古拉斯·莱曼在《美国式高考》一书中,曾对教育有灵魂之问:

“教育究竟是把大群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还是给少数灰姑娘穿上水晶鞋?”

前者是“培养”,后者则是“筛选”,你觉得哪一种才是真正的教育呢?

藤校女博士“卧底”北京四中和十一学校两年,戳破了中产精英家庭的鸡娃悲剧…(组图) - 19

「 写在后面的话 」

《学神》作者对这些孩子的跟踪长达7年之久,一直跟到了他们大学毕业、读研或者参加工作。她的一个意外发现是:在学习的竞争中失败,未必是家长想象中那样的坏事。

 “学神”和“学霸”们到了大学以后,普遍都失去了原有的“地位”。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女生通常高中成绩都比男生好,会申到较好的美国大学,如普林斯顿、耶鲁之类,然而去了之后,很多人发现自己“沦为众人”,出现了压力、焦虑等问题,甚至有人休学。

另一方面,男生很多都去了比较差的学校,但去了以后却发现自己成绩还不错,反而慢慢建立了自信。

硅谷大神吴军在《卓越》里曾提到过,他从小到大,遇到过好几位“在学校里永远考第一”的人,比如他的弟弟、夫人、大女儿都是这样的“学神”,他自己和小女儿则成绩没有那么好。

但他在这些人身边,并不会自卑焦虑,因为他知道这些人为了维持自己的“第一名”花费了太多的额外精力,而且“他们的第一名总会在某个地方停下来”,而自己总有迎头赶上的机会。

离开学校后,真正的考试才刚刚开始。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